JVM--类加载机制--clinit()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类加载过程的初始化阶段,就是执行clinit方法的过程。

那么这里记录学习一下clinit方法的生成,细节和特点:

()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静态成员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程序块(static{})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总出现的顺序决定的,静态语句块中只能访问到定义在静态语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其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块中可以赋值,但是不能访问。

()方法与类的构造函数(或者说实例构造器方法)不同,他不需要显式的调用父类构造器,虚拟机会保证在子类的()方法执行前,父类的()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因此在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方法的类肯定是java.lang.object

③由于父类的()方法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要优先于子类的变量赋值操作。

()方法对于类或者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类变量(静态成员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方法。

⑤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方法。但接口与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方法。只有当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使用时,父接口才会初始化。另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的时候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方法。

⑥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方法在多线程情况下是安全的。可以被正确的加锁,同步,如果多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完毕。如果一个类的()方法中有耗时很长的操作,就可能造成多个线程阻塞,在实际应用中这种阻塞往往是很隐蔽的。

需要强调的是,其他线程虽然会被阻塞,但是如果执行()方法的那条线程退出()方法后,其他线程被唤醒之后也不会在进入()方法,同一个类加载器下,一个类型只会被初始化一次。

理论知识过于教化和枯燥,那么根据几个测试代码进行实际的理解:

package com.liuxuanjie;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SubMain.b);
	}
}

class Main2
{
	public static int a = 5;
	static{
		System.out.println(a);
		a = 6;
	}
}

class SubMain extends Main2
{
	public static int b = a;
}



程序执行结果显示:

程序很简单,但是,一定要记住,莫以事小而不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JVM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