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人类文明》---数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关于作者 

蔡天新,是浙江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出版过诗集、随笔集,还有十多部文学作品。近年来致力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和写作,是一位学兼文理的青年学者。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的重要作品,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不同于以往的著作,本书的讨论范围没有局限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没有限制在西方主体文明的范围,作者对全球各个文明社会的数学家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关联思考,深刻阐释了数学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并对现代数学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核心内容 

本书首先讨论了数学和精神文明的关联。在哲学领域,古希腊人运用数学逻辑建立哲学体系,把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发扬光大,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用数学的精巧构图再现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进步。之后讨论了高等数学的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以及近现代数学的新突破。作者表示,数学并不是世界的终极真理,数学的发展趋势,是帮助人类意识由已知向未知拓展,而不再受到认知经验的局限。

前言

本书作者蔡天新,是浙江大学的数学系教授。他 24 岁博士毕业,31 岁就当上了教授,是数学界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有趣的是,作者同时还是一位诗人,出版过十多部文学作品。可能也是因为这么丰富的知识背景,作者才能找到数学和人文领域的巧妙关联。

本书主要讲了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我们一起了解数学和哲学的关系,看看西方人是怎么通过数学研究哲学的;第二个重点说的是数学对艺术的贡献,看看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有什么奇妙的默契;第三个重点是数学和工业文明,我们来听听数学如何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最后,我们回头审视下伽利略的观点,既然数学如此包罗万象,那它到底是不是人类所一直寻求的世界的永恒真理。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说第一个重点,数学和哲学的关系。你可能不太理解,按咱中国人的观念,哲学是纯粹的人文科学,比如儒家讲仁义礼智信,道家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都是有关经世治国、修身养性的学问,怎么看都和数学不搭边。但是,发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恰恰相反。

我们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史中的辉煌时代,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处在农耕社会的古希腊人也相当现代。比如,古希腊人爱体育,爱艺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那就是爱琢磨,特别喜欢理性思考,所以孕育出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这样的大哲学家。这种理性思考的习惯,也让古希腊成为数学研究的黄金时期。对古希腊人来说,学不好数学的科学家,肯定不是好的哲学家。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是,古希腊乃至后来的西方哲学,都建立在严密的演绎推理之上,也就是说,哲学家们是用研究数学的思维来论证哲学问题的。

比如,古希腊有一位早期哲学家,叫毕达哥拉斯。西方人认为他是算术、几何、天文还有音乐这四门手艺的祖师爷,哲学和数学这两个名词就是他创造的。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 “万物皆数”,意思是说,世间万物的规律都能用自然数的运算来解释,研究数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于使用它,而在于探索世界的真理。他的这种思想,就给后来的哲学家们定好了调子:如果你想研究哲学,就要有完美主义精神,你提出的任何观点,必须经过数学式的假设、演绎、推理和论证,你得保证它的逻辑是环环相扣、完美无缺的,不能自相矛盾。因此,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基本都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本人就发现了勾股定理,并且第一个给出了定理的证明,所以西方人管勾股定理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那么问题来了,同时期的中国数学发展得也很强,比如商周时期的周公,也就是周文王的儿子,最早发现了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还早五百多年,那东方哲学怎么就和数学分道扬镳了呢?这就涉及到了文明理念上的区别。对咱们东方人来说,有用的才叫知识,研究数学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和算术紧密相关的天文、历法领域一直保持领先。但希腊人不一样,他们纯粹是为了研究数学而研究数学,经常会问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为什么相等呢?”“为什么直径会把一个圆两等分呢?” 对中国人来说,这就是钻牛角尖,你研究这个干吗,有什么用?但在古希腊人眼里,一个结论只有经过证明才是可靠的,他们这种严格的演绎推理习惯,就叫作“理性主义”。

你看,古希腊哲学和数学确实是密不可分的。柏拉图曾经宣称,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上帝都应该是一位伟大的几何学家。柏拉图后来在雅典创办了人类第一所大学柏拉图学园。学园门口刻着一块牌子,“不懂几何学的人请勿入内”,这其实就是在强调,要想研究哲学,先学好数学。这个学园持续兴盛了几百年,培养出很多大家。比如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既是现实主义哲学的鼻祖,也是统计学这个数学分支的创建者。

在这种理性主义氛围的滋养下,柏拉图学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数学成就。公元前 300 年,柏拉图学园里的年轻学者欧几里得,写出了古希腊的数学神作《几何原本》。从 15 世纪开始,这本书在西方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一直是标准的数学教材。在书里面,欧几里得从五条公理出发,把希腊时期的主要数学发现做了汇总,并给出了完整的证明和推导过程。这本书的意义是里程碑式的,它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把理性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数学之外。这本书持续火了两千多年,不管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甚至神学家和政治家,都仿照欧几里得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来建立理论体系,也就是先假设,然后从已知的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结果。据说连美国的《独立宣言》,都是按照《几何原本》的结构起草的。

由此可见,数学和西方哲学,乃至于今天的西方文化,根源上是一脉相承的,联系它们的桥梁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模式,那就是理性主义。希腊数学从生活实际需要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纯粹的研究领域。

第二部分

那么,人类精神文明的另一个维度,象征审美和情感的艺术领域,有没有受到数学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重点,数学对艺术领域的贡献。

在书中,作者拿美术来举例子。我们在欣赏画展的时候,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对美的追求,但是研究数学也有类似的体验吗?数学和美术这两者在感官上好像并没有相关性,但其实,美术和数学的发展存在着一种默契。我们知道,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许多像达芬奇这样的大画家,与此同时,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也取得了爆发式的进步,这仅仅是巧合吗?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文艺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由来。

前面说过,古希腊数学成就十分辉煌,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的结局却很落寞。公元前 212 年,罗马人兵临雅典城下,杀死了古希腊最后一位大数学家阿基米德,这意味着数学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罗马人可不那么爱科学,他们烧毁了大部分的数学典籍。从此,欧洲逐渐进入了中世纪,数学研究停滞不前。过了好几百年,一直到公元 7 世纪,中亚的阿拉伯帝国才开始注重科学研究,把少数残存的《几何原本》翻译成了阿拉伯语,保存在巴格达。又过去五百多年,欧洲和中亚的联系在 12 世纪变得紧密,欧洲人猛然发现,阿拉伯人竟然有这么厉害的数学成就,于是学者们开始疯狂投身翻译事业,用接近三百年的时间,把大量希腊和中东的数学著作,从阿拉伯文翻译回了拉丁文,其中就包括来自印度的数学符号阿拉伯数字。就这样,时隔近千年,希腊科学遗产兜了一个大圈,终于又回到了欧洲。

赶巧的是,德国人古登堡在这个时候发明了印刷术,这些书籍就开始大范围地流传,世俗教育也随之兴起。这意味着,学习和研究再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古代那种一个大师的死亡,就能导致一个学科断层的现象,不会再出现了。欧洲人通过学习祖先的知识,逐渐兴起了一个潮流,那就是把古希腊人当偶像,像他们那样崇尚科学理性,追求身心完美,还要把他们的知识和艺术发扬光大。所以,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经过一千多年的原地踏步,终于有了进步的机会,而这种进步首先在艺术领域开花结果,所以那段历史被叫做文艺复兴。

比如 “文艺复兴三杰” 之一的达芬奇,被称为 “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既会画画,又懂天文,还是发明家、建筑工程师。爱因斯坦说过,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科技可以提前 50 年。当然,他最大的成就还是绘画,留下了很多传世名作。但你可能不知道,达芬奇的名画都是中年以后画的,而他 30 多岁的时候,其实一直在埋头研究高等几何和算法。他还说过,“欣赏我的作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数学家。” 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的画家其实是按照观念体系来画画的。在一幅宗教绘画里,耶稣是最重要的人,他的尺寸肯定是最大的,其他人就小得可怜,区别特别离谱。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们重新认识到,美术真正需要描绘的,是人所感知到的真实世界,而不仅仅是那些宗教和神话。然而,要想画出准确、丰满、符合透视规律的人物和场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用数学家的眼光,去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名作,一定会被达芬奇精准的构图折服。这幅画描绘了《圣经》中耶稣跟 12 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画面上有 13 个人物,还有背景里的桌台、窗户,这些不同距离、不同比例的物体,全部按照人类眼球对光线的反射规律,准确地展现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一点偏移。研究发现,这其中的奥妙在于,达芬奇严格实践了射影几何中的 “没影点” 原理,这幅画的没影点就在耶稣的右太阳穴上。此外,《最后的晚餐》还隐藏着《几何原本》中的另一个重要数学成就:黄金分割。画面里,耶稣被安排在视觉的中心,而叛徒犹大则被放在了黄金分割点上,这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却最让人感觉视觉舒适的位置。同样被放在这个特殊位置的,还有蒙娜丽莎微微上扬的嘴角。黄金分割点的巧妙运用,让达芬奇的画总能给人一种真实的神秘感。

对这些文艺复兴大师来说,数学是美术的必修课,一件作品如果是不科学的,那就是不文艺的。而整个文艺复兴可以说成是艺术和数学的一场美丽邂逅,从那以后,以绘画、雕塑为代表的艺术圈,就纷纷从宗教神秘主义转向了写实主义,那时候的艺术大咖基本都是数学高手。而直到现在,美术生的入门课程仍然是临摹几何体。

因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不仅是艺术的复兴,更是数学研究的复兴。艺术家们转向对客观世界的准确再现,其背后是人类对理性主义的认同和回归。而随着近现代数学进入抽象的多维空间,艺术家们也从中发现了灵感,逐渐摆脱文艺复兴以来那种写实主义的传统,开始把美术当成一个独立的事物看待,而不像达芬奇时期那样,只用它再现直观的世界。以毕加索、塞尚为代表的大画家,在平面的画布上展现多维空间里的美感,开创了抽象画派,这又意味着艺术随着数学的步调一起迈进了现代。

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审美习惯,进而改变着艺术的表现形式。凭借绘画这个载体,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得到了统一和升华,数学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幕后一直在默默做贡献。

第三部分

那么,在物质文明领域,数学发挥了多大作用呢?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数学和工业文明。

几乎和文艺复兴同步,从 15 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社会生产力开始不断取得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此闪亮登场。由于蒸汽机大量使用,有关机械运动的研究开始变得热门;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海上导航需要更精确的天文测量;而频繁的战争要求提升大炮的射程,这又牵扯到函数的极大极小值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人类以往的数学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了,都在呼唤数学上的新突破。

首先创造历史的,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他有句名言你肯定知道,“我思故我在”,这号称哲学史上最有力的命题之一。没错,这位数学家,又是一位大哲人,但这和他的数学贡献比起来,就显得逊色多了。笛卡尔在 1637 年发明了解析几何,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了这个坐标系以后,才有了函数的概念,几何问题才能用代数的方法研究,才能精确地描述运动和变化。而这个重大突破,也为下一位天才的登场做好了铺垫。

这位天才就是牛顿。他最知名的成就我们都知道,就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的基础。但要论起对人类更深远的影响,还要在于他发明了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微积分,开启了高等数学的大门。有趣的是,牛顿当时并没有把微积分发表出来,因为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他为了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在演算纸上创立的数学工具而已。而德国人莱布尼茨,虽然发明微积分的时间晚了一点,但是发表论文的时间早。那创立微积分的荣誉该给谁呢?现代人和稀泥,一般说微积分是由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创立的。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大陆学术界,为抢这个荣誉互怼了一百多年。

他们之所以怼得不可开交,是因为微积分的发明不止是数学的重大突破,更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在微积分的帮助下,力学、运动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开始取得连续的、爆发式的突破,最终掀起了一场科学大发现的浪潮。这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持续了近 200 年,把人类从农耕文明带进了工业文明,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举个例子,要是没有微积分,就没有流体力学的创立和发展,我们今天出门时,就不会有坐飞机这个选项。人类之所以能摆脱重力的影响,除了莱特兄弟的努力,根本上应该归功于微积分对物理学的巨大推动。除此之外,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思想的启蒙,人们发现,以前那种 “上帝万能” 的信仰其实特别可笑,只有依靠古希腊式的理性精神,人类才能求得真理,而数学推理就是理性最纯粹的形式。一个学科能不能获得大发展,就取决于它和数学融合得紧不紧,数学也就成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被称作“科学皇后”。

所以你看,正是以微积分为代表的数学成就,彻底改变了人类物质文明的面貌。而巨大的成功,也给数学家们带来了巨大的自信,他们开始觉得,数学这种完美的逻辑规律,能套用到人类任何知识领域,除了自然科学以外,哲学、宗教、经济、艺术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逻辑来解决,数学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奥义,宇宙中的绝对真理。比如笛卡尔就说过,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其实都是数学问题,最终都能归结于 “解方程” 的问题。莱布尼茨更厉害,他尝试创造一种包罗万象的数学性语言,以数学为起点,把人类的思维分成几个互不重叠的部分,把人类的一切问题都用数学逻辑解决掉。那么他们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四个重点,数学到底是不是宇宙的绝对真理。

第四部分

其实在 19 世纪前的两千多年,科学界一直确信,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里建立起的平面几何体系和围绕它建立的数学理论,就是绝对的真理。这些理论在人类的经验范畴里,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再加上笛卡尔和牛顿这些天才的贡献,让欧式几何走上了巅峰。德国哲学家康德,又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古典哲学体系,他断言物质世界必然是欧几里得式的,欧氏几何就是真理,神圣不可动摇。

但到了 19 世纪,德国的 “数学王子” 高斯,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几何体系。如果我们脱离平面的束缚,在弯曲的面上讨论问题,会得出另一套数学理论,高斯把它命名为“非欧几何学”。但因为当时康德哲学在欧洲很火,高斯自己又是成名已久的大家,他担心这个发现公布以后会受到舆论的攻击,嫌麻烦,所以生前一直没发表。直到 19 世纪中叶,数学家黎曼正式发表了非欧几何学的论文,人们才意识到,世界不是平面式的,曲面上有着完全不同的数学规则,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等于 180 度,过直线外一点能做出无数条垂线,等等。这么看来,人类研究数学几千年,还是在经验主义的范畴里转圈,建立在欧氏几何基础上的数学也只是经验的产物,欧式几何的神话到此就破灭了。

就这样,非欧几何学又成了数学史上的里程碑。和前面说过的微积分不太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由于社会生产需要,而是数学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此后,数学除了逻辑严密,还多了一个特点,那就是高度抽象,科学家的思维也开始进入抽象空间,去建立新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发现,在原子数量级的微观世界,非欧几何学刚好是适用的,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相对论。

非欧几何学虽然颠覆了人们日常的经验,但经过拓展的数学,还是可以解释世界的。可进入 20 世纪之后,英国数学家罗素发现,笛卡尔那种数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设想,确实是行不通的。比如,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 “理发师悖论”,你可能也听过,是说一个乡村理发师宣布了一条原则说,他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并且只给这个村里这样的人理发。那问题来了: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呢?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 “不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他就要给自己理发;而如果他给自己理发呢,他又属于 “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理发。

说起来有点绕,这个悖论其实是想说,近代数学里的集合论存在一个大漏洞。这个集合论听着吓人,其实就是咱们高中数学学过的集合 A 集合 B、交集并集那些知识。集合论在数学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的基本概念几乎渗透到了数学里的每个角落,几何、代数、概率论里都有它的应用。它出现了漏洞,这个影响之大,还被人们称为 “第三次数学危机”。数学家们进一步意识到,数学自己内部的理论尚且还有矛盾,想把所有领域的知识都数学化基本不靠谱。

随后,美国数学家哥德尔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明确了一个事实:没有哪一部分的数学是完美无缺的,它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对于一个命题,如果它是可以证明的,那它一定是对的,但如果它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说它就是不对的。这意味着,人的智慧永远不能被数学逻辑完全替代。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万物皆数” 的观点,经过几千年的起起落落,正式被终结。音频开头我们说的,伽利略关于宇宙真理的断言,也仅仅说对了一半。数学完全有资格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象征,但它也仅仅是人思想的产物,够不上真理的范畴。现代科学家达成了共识,除了数学语言以外,音乐语言、图像语言都能达成和外星生命的交流。比如今年 6 月,英国科学家试着用射电望远镜,把二进制图像发送到 40 光年外的类地行星。所以作者说,我们生活的宇宙里,根本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当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数学也因此获得了自由,数学家可以天马行空地去研究问题,不用再受到人类认知的局限。即使一个数学结论看起来很荒诞、很抽象,也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比如量子力学、混沌理论、小波变换这些特别抽象的科学分支,就是抽象数学发展的产物。而当下最热门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领域,更是网络技术对数学算法的再现,不管多么高深的程序代码,扒开来看都是枚举、递归、排序、集合等等数学理论。这些都说明,人类的意识跟随数学的脚步,开始向未知的领域拓展,人类文明也将不断超越熟悉的世界,得到新的发展。

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数学和精神文明的关联。在哲学领域,古希腊人运用数学逻辑建立哲学体系,把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发扬光大,深刻影响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随后,作者帮我们找出了数学和艺术的联结点。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家和数学家们取得了惊人的默契,用数学的精巧构图再现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进步。

之后,我们说了高等数学的发展对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从根本上讲,是以微积分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发展,让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最后,我们讨论了近现代数学的新突破。数学并不是世界的终极真理,当代数学进入抽象的多维空间,这不仅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本身的发展结果。

某种意义上讲,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理性精神的进化史。西方人在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推崇严谨完美的逻辑,擅长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搞研究,不仅创造了古典哲学体系,其实也孕育了民主法制的人文思想,这是近代西方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只有摆脱经验主义的狭隘,用更开阔的思维去探索世界,科学才能不断进入新领域,而数学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一定会在科学发展的新潮流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人类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与人类文明》---数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