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清圈——新建圈的前期管理

新清圈或新建圈完成基础设施和礁石的铺设以后应该怎么管理,怎么才能有利于池塘稳定和海参生长?

进水消毒:新圈建立完成后,进水消毒是前期重要工作。进水大约没礁,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可使用生石灰400-500斤/亩(东营地区池塘土质为碱性,一般不用)、漂白粉20-30斤/亩(目前较常用)、三氯异氰脲酸2-3斤/亩(含氯量更高,清塘更彻底,用量少好操作,性价比更高,建议使用)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将水排出重新进水,若使用生石灰消毒或者新造水泥坝,6需要多次浸泡换水至池水ph恢复正常,使用漂白粉或者三氯异氰脲酸消毒的需要换水至池水余氯无法测出,或者等待氯自然挥发(时间紧迫可以考虑硫代硫酸钠解毒)。

补菌养水:刚清完的池塘生产力低,前期水体不容易稳定。水体不稳定影响前期放苗成活率,无形中为海参养殖增加成本,增加管理难度。新进水后最好养水20天以上再放苗,因为前期水中藻、菌、浮游生物均会有繁殖和更替的过程,大约20天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此时为池塘补充有益菌可以加速池水稳定提高池塘自净能力和稳定性,同时菌体也为海参苗储备了优质饵料。大量补充有益菌“利饵多”+“三环活力源(肥水型)”可以高效培养底泥和水体菌类藻类,活化底泥,加强前期水质稳定性效果突出,为放苗稳水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前期大量补菌的池塘水体稳定,对放苗成活率有很大提高,同时也更有利于以后池塘管理。

参苗投放:参苗投放不是简单的把苗扔进池塘,合理放苗提高成活率是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放苗最好留意以下几点。

1、时间段的把握      放苗应选择气温稳定,水温升降幅度小,天气晴朗,风浪小的时间段放苗。建议在晴天傍晚放苗,此时放苗避免晴天光照下溶解氧过高导致损苗,同时为海参苗提供一夜的机会适应池塘环境,更利于成活。

2、放苗方式      放苗远离进排水口,偏池塘南边投放(海参有往北爬的习性,偏南边投苗更有利于海参全池均匀分布)。几千头的小苗需要通过网笼、网片或者挂网箱投放,以避免小苗直接中毒死亡,提高成活率。小苗高的成活率保障会为池塘节省很大比例投苗费用。100头左右的苗尽量选择风平浪静的时候把苗均匀放在礁上。手捡苗适应能力强,但也尽量在礁上或附近投放。

3、水质和应激 买苗一定要检测自己池塘水质和卖苗池塘或苗室的水质差异。盐度差应当控制在2‰以内!建议放苗前一天泼洒“碧水安”为水体解毒稳定水质。放苗前2小时泼洒“激活”提高海参苗种抗应激能力,增强海参苗种体质,有效缩短海参适应时间,减少参苗死亡和化皮。

4、气泡病防范      放苗尽量避开连续升温的晴天,以防水体溶氧过饱和导致海参苗化皮死亡或者放苗后海参直接回礁不活动。有增氧机池塘放苗前开启增氧机曝气或通过水泵冲底、泼洒表面活性剂类产品曝出多余气体,同时放苗选择在傍晚也会有效避免气泡病引起的损失。

5、池塘环境      养水过程中,水中微生物不断的竞争更替,会有大量的微生物尸体和藻类分解的藻毒素产生,放苗前改底和解毒是保护海参苗的重要手段。并不是新圈就不需要改底,微生物的更替会随时产生死藻及代谢物,而且好多新圈在清圈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对池底有机质的完全清理,所以底质的处理不能松懈。

放苗后管理:

1、放苗后应多观察苗种在池塘的恢复情况。恢复过来的海参在池塘整体分布均匀,海参爬滩面吃料,肉刺坚挺,伸展好,收缩性强,摄食正常,粪便均匀没有藕状便,无拖便,无化皮。若有不正常表现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2、放苗后至少十天尽量不换水或少换水,切记不可以大排大灌刺激海参。

3、放苗后一个月无特殊情况不用杀虫剂、杀鱼药、杀藻药、杀草药及刺激性大的消毒药改底药物。改底应选择刺激性小或无刺激的改底药处理池底,以免在海参体质弱的时间造成海参应激或中毒,增加养殖时间。

4、参苗活动状态较好的,最好在苗聚集的地方适当投喂优质活菌饵料,为海参提供食物增强体质的同时改善海参肠道,稳定水质。

新圈初期管理是养殖成功的基础保障,出现疏忽会对接下来的养殖带来很大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个好的开端,对于新圈管理,有保障的投苗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以后得管理才更容易顺风顺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合理清圈——新建圈的前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