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1张图片

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句谚语流传了很多年,在各种失败场景下,用来进行安慰。最近脑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又语出惊人:

失败根本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孕育成功的渠道呢?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泡,失败1000次的故事,还是当下认知科学论文上宣称的那样——自己经历的失败只会让你沮丧,而他人的失败对你才是有参考意义的东西。
后浪出版的《黑匣子思维》,通过拿目前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航空行业,和同样高技术、精英荟萃的医疗卫生和司法领域进行对比,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失败是不是成功之母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理性的对待失败。

红色的黑匣子和绿色的黑匣子思维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2张图片
红色的黑匣子

每次在新闻或影视中不幸发生空难事件的时候,人们在搜救幸存者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失事飞机的黑匣子。
这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通常一架飞机上有两个,一个是放在驾驶舱的话音记录器,另一个是尾部的飞行数据记录器。黑匣子非常坚固,它的主要作用是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语音对话和两小时的飞行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况、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尼治时间,还有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在飞机发生事故甚至坠毁的时候,由搜救工作人员把所记录的内容解码,供事故分析之用。
尽管英文叫做Black Box,但这个匣子却是鲜艳的红色,以方便搜救人员在飞机失事以后,更容易找到。为什么叫黑匣子呢?这本《黑匣子思维》的作者,英国马修·萨伊德解释道:

飞机失事以后,经历了火烧、爆炸以后,通常都变成黑乎乎的了。

记得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过这样的故事:

当你送朋友上飞机去旅行,你向他挥手告别,并祝他一路顺风。然后你开车离开机场回家。
事实上,你从机场回家路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飞机失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3张图片

是什么让航空业成为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行业之一呢?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红色(或黑色)的黑匣子,这肯定是以偏概全。但如果说是因为这个行业中的人员,因为具备“黑匣子思维”而不断改进,提升安全系数,却一点儿也不假。那么,什么是“黑匣子思维”呢?这本书在第一部分就开门见山的明确了黑匣子思维的定义:

黑匣子思维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

  • 客观记录而不是遮遮掩掩,讳言失败。
  • 审视——旁人视角,客观中立而不文过饰非。
  • 汲取经验——为了不断迭代和精进。
  • 积极态度——相信这次失败是为了更好成功,只有这样,失败才有意义。

由此可见,这种黑匣子思维,其实是一种让你的思维点亮绿灯的模式,不拒绝,不否认,积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然后更新进步的开放心态。

闭路循环和认知失调

相传中二战期间,美国空军有一条第二十二条军规: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4张图片

为什么很多行业领域中,很难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因为他们在思维模式中都有这样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匣子思维》中把这种思考认知模式称之为“闭路循环”。

第一,我们总是对的。
第二,如果出错,请参照第一条。

在作者看来,这种“自洽”的逻辑看起来避免失败的发生,即便真的遭遇了失败,也可以用“技术性失误”、“意外事件”等名词去掩饰失败的出现。但这种闭路循环,会导致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从失败中提取有益的经验,更无从谈起改进的问题。当整个行业的精英,他们思维陷入这个循环模式里面,那么,他们将永远不能跳出来,从失败中找到提升点,进而不断改正,持续进化。或许这是很多认知科学家从一些容易陷入闭路循环领域的行业中得出“失败不能导致成功”结论的原因——因为他们不认为失败值得学习,失败是坏的,所以他们会拼命遮掩失败,除非遇到捂不住的失败,才不得不承认“遇到失误”,进而严厉处罚倒霉蛋,然后赶紧把这个事过去,谁也不再谈起。
有科学家发现:

在医疗领域中,自己的失败无助于手术的成功,反倒是身边其他同事手术的失败,有助于自己手术的提升。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5张图片

这一点,正好说明了“闭路循环”的危害。因为自己失败了,不管什么原因,总是尽可能的推脱到其他因素上去,如果无法辩驳,也尽快忽略。面对失败,心理学家提出一种“认知失调”的理论,来形容我们笃定的事物受到挑战时内心的不安。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理性和明智的,所以,我们做错某事的时候,我们会坐立不安,从潜意识里面否认错误,忽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这是人类面对错误,尤其是重大错误的一种心理本能反应。不管医疗领域还是其他行业,是人就有可能出现这种心理反应。

航空领域的黑匣子制度,就是杜绝这种心理防卫机制的制度:

任何飞行过程中的问题,都通过黑匣子等设备记录,并充分讨论并修正,最终结果而且无偿的提供给同行业的所有成员查阅。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6张图片

当代商业航空史上有次最著名的飞行:飞机刚刚在纽约机场起飞两分钟,就遭遇大雁的“袭击”导致引擎全部失灵,机长果断的将这架重达70吨的空客A320大型客机迫降在哈得孙河上,机上人员全部生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位机长说:

在航空业,我们拥有的一切知识,经验手册上的每一条经验、每一条操作规程,都是以某个人的死亡为代价换来的……因此我们必须珍视这些行业知识,并把它传授给后来者。从道德上讲,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些教训,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黑匣子思维,不仅仅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信念,而是包括对失败的反应、态度和调查方法。

随机对照和死前验尸

时间回到1799年的12月,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家里,卸任总统职务不到三年的华盛顿因冬天骑马,遭受风寒。于是,医生给他采用当时最常见的放血疗法进行治疗,三天时间里,医生们为他放了4次血,放血量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1/3,最终他在巨大痛苦中死去。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7张图片

这不是第一个死于放血疗法的人,但更令人痛心的是,也远远不是最后一个放血疗法的牺牲者,因为,一直到华盛顿去世50年后,西医才验证放血疗法对人身体有害无益,并逐步屏弃这种医疗方法。
医生们并非是故意想要杀死病人的刽子手,那么为什么连华盛顿的死亡也无法阻止人们一错再错的坚持放血疗法呢?答案是闭路循环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对错误的解读出现了谬误。
当时的医生们对放血疗法的功效深信不疑。如果病人经过放血疗法以后痊愈了,那么,自然证明放血疗法的疗效显著。如果病人治疗后死亡了,那么,医生们则宣称——可怜的人,病情太重了,因此连放血疗法都无力回天!!!
并非只有过去时代的人们会发生这种思维模式,即便当下也是如此。前几天,听逻辑思维音频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专家经过对多起酒吧争执引发的恶性杀人案件进行调查,发现85%的情况是死者先动手。由此人们引发了“谁先动手谁死”的论断。

而事实上却很简单——死者不会开口,杀人者为了减轻责任,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先动手的过错推到死者头上。《黑匣子思维》中也讲了这样类似的例子: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8张图片

二战中美军飞行员执行任务的风险极大,甚至死亡率高达50%;空军必须加强飞机装甲抵御敌人攻击,但又不能全面加装甲导致飞机太重无法起飞。经检查返航的飞机,发现大部分飞机机翼和机身上都弹痕累累,驾驶舱和机尾保持良好。因此,军方得出结论:应该加强飞机布满弹孔位置处的装甲。
然而,数学家瓦尔德提出异议:他们只看到了安全返航的飞机,却没有考虑没能返航的飞机。返航飞机驾驶舱和机尾保持完好,意味着一旦这两个位置被击中,飞机根本没法返航。因此,军方在这两个位置加装装甲,对整个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只有全面的考虑所有因素和信息,客观中立的对比试验,才能从问题中发现改进的正确思路。
对于社会领域,比如政策制定、比如司法改革,或者物价房价的预测,不管是政府决策,企业战略还是个人应对,保持黑匣子思维对我们同样大有好处的。这些领域看起来没法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结论,实际上,更应该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更加理性的判断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黑匣子思维》一书中,在介绍随机对照实验(双盲测试)方法的同时,提出一种“死前验尸法”去降低失败风险,增加项目成功率。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9张图片
美剧不死法医剧照

所谓 “死前验尸法”,是指在一开始就被告知“病人已死”,项目已经失败,找到失败的合理解释。这种通过把失败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化的方式,看起来比较“乌鸦嘴”,但核心思想是鼓励人们对自己的担忧畅所欲言,不会因为害怕被说“失败主义”而闭口不言。

究竟“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者“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个结论看起来并不太容易确定,但黑匣子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告诫我们不要害怕失败,而是用一种成长的视角去看待失败,那句老话怎么说的来着:

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从安全角度上来说,我们期待飞机上永远不要用到黑匣子,但我们时时用得上黑匣子思维。

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_第10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究竟成功乃成功之母,还是失败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