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MVC,MVP和MVVM这三个最耳熟能详的Android框架,相信大家对它们都不陌生,但在实际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界定和定义MVC、MVP和MVVM,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目的都是分层解耦,结构上也都是分为三部分,而且三者都有着一些相似的特性,对于一些新手来说,可能理解和区分它们三个都有困难,更别说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了,现在我们来分别理解它们,并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MVC的全名是Model View Controller,即-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它是一种软件的设计典范,它通过“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的分离手段来组织代码。
MVC框架模式最早由Trygve Reenskaug 于1978年在Smalltalk-80系统上首次提出,我们来看下当时Reenskaug为解析MVC模式所绘制的一个例图:
于此同时,Reenskaug也给出了自己对MVC的介绍:
Model: Model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对象,也可以是一系列对象的集合体;
View: View是Model中一些重要数据在视觉上的体现;
Controller: Controller用于连接User和System,比如当Controller接受到用户的输出时,会将其转换成合适的事件消息,并将该事件消息传递给一个或多个View;
MVC后来的发展比较多元化,也演化出很多的小分支,不过不管其怎么改变,Model、View、Controller的结构都没有改变.
MVC作为最出名并且应用最广泛的架构模式,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网上流传的 MVC 架构图也是形态各异,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MVC结构如下图:
模型层(Model):
程序需要操作的数据或信息(系统中的业务逻辑部分),比如数据的存储、网络请求等,同时Model与View也存在一定的耦合,通过某种事件机制(如观察者模式)通知View状态改变或更新;Model还会接收来自Controller的事件,Model也会允许View 查询相关数据以显示自身状态.
视图层(View):
直接面向于最终用户的视图层,并提供给用户操作界面,是Model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程序的外壳。该层只负责展示数据,主要是由各种GUI组件组成,同时响应用户的交互行为并触发Controller的逻辑,View还会通过在Model中注册事件监听Model的改变以此来刷新自身并展示给用户(如监听Model中的Bitmap图像,当Bitmap加载或清除时,对应的View显示不同的图像).
控制器层(Controller):
Controller由View根据用户行为触发,并响应来自View的交互,然后根据View的事件逻辑修改对应的Model,Controller并不关心View如何展示数据或状态,而是通过修改Model并由Model的事件机制来触发View的刷新.
下图展示了MVC程序框架在Android应用程序中的使用,以及各个层次使用哪些组件担当:
使用MVC的目的就是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而Controller存在的目的则是确保M改变,V应该同步更新。
Android应用程序中,MVC框架是如何实现的?都充当什么角色?
M层适合做一些业务逻辑处理,比如数据库存取操作、网络操作、复杂的算法等耗时操作;
V层显示数据部分,XML布局可以视为是V层,显示Model层的数据结果;
C层适合使用Activity担当,Android中Activity用于处理用户交互问题(发起业务请求),读取用户输入(等待业务处理结果),响应用户点击等等事件。
优点:
1. 耦合性低,MVC本质是分层解耦,将表现层与表现逻辑很好的分离,减少模块代码之间的相互影响.
2. 可扩展性好。由于耦合性低,添加需求,扩展代码就可以减少修改之前的代码,降低bug的出现率.
3. 模块职责划分明确。主要划分层M,V,C三个模块,利于代码的维护.
缺点:
1. View层和Model层是相互可知的,这意味着两层之间存在耦合;
2. 在Android开发中,xml作为View层,控制能力实在太弱了,只能把代码写在Activity中,造成了Activity既是Controller层,又是view层这样一个窘境,而且Activity并不是一个标准的MVC模式中的Controller,它的首要职责是加载应用的布局和初始化用户界面,并接受和处理来自用户的操作请求,进而作出响应。随着应用内界面及其逻辑的复杂度不断提升,Activity类的职责不断增加,以致变得庞大而臃肿。
适用场景:适用于功能较少、业务逻辑简单、界面不复杂的小型项目。
上面我们花了不少的时间来谈论MVC,我个人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能很好的理解MVC,才能更快的理解MVP和MVVM,他们都是MVC的演化版本。
MVP全称Model View Presenter,它是MVC的一个演化版本,常用MVP结构如下图:
数据的存取(Model):
Model角色主要是提供数据的存取功能,Presenter需要通过Model层存取、获取数据,Model就像一个数据仓库,更直白说Model是封装了数据DAO、网络获取数据的角色,或者是两种数据获取方式的集合。
用户界面(View):
View通常指Activity、Fragment或者某个View控件,它含有一个Presenter成员变量。通常View需要实现一个逻辑接口,将View上的操作转交给Presenter进行实现,最后,Presenter将调用View逻辑接口将结果返回给View元素。
交互中间人(Presenter):
Presenter主要作为View和Model的桥梁,它从Model层检索数据后,返回给View,使得View和Model之间没有耦合,也将业务逻辑从View层上抽离出来。
MVP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它有很多的实现方式,但无论如何,我们只要保证:通过Presenter将View和Model解耦合、降低类型复杂度、各个模块可以独立测试、独立变化,这就是正确的方向;
我个人觉得MVP模式最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分离显示层和逻辑层,使它们通过接口进行通信,降低耦合;理想的MVP模式可以实现一份逻辑代码搭配不同的显示界面,因为它们之间不依赖具体实现,而是依赖于抽象。
Android应用程序中,MVP框架是如何实现的?都充当什么角色?
1. View接受用户的交互请求;
2. View通过Presenter暴露接口将请求转交给Presenter来进行处理;
3. Presenter 通过Model暴露接口对Model进行操作和更新;
4. Model改变后,可以将改变的信息发送至Presenter;
5. Presenter通过View暴露接口对View进行视图更新;
M层提供数据上的存取,比如数据库存取操作、网络操作、复杂的算法等操作;
V层负责显示数据部分,显示Model层的数据结果,Activity、Fragment或者某个View控件可以视为是V层,;
P层更多的是作为V层和M层的桥梁,主要负责相关的业务逻辑。
MVP还有很多演化版本和分支版本,它不存在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只要是符合上面提到的实现方式,它就是合理的。
为什么说MVP是MVC的演化版本,因为MVP很好的解决了MVC的一些弊端。
优点:
1. 通过P层的转接能避免业务逻辑被塞进View中,有效的降低View的复杂性;
2. View层和Model层完全解耦,他们之间互不干扰,带来了良好的可拓展性、可测试性,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整洁性;
3. Activity、Fragment等仅仅为View层,不会再出现MVC那种Activity、Fragment即做View层又做Controller层的窘境,View层及Model层大大提高复用性;
4. 我们可以将一个Presenter用于多个视图,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这个也是我上面提到的理想的MVP模式;
5. 由于各层分工明确,极便于单元测试;
缺点:
1. MVP是以UI为驱动的模型,更新UI时需要保证能获取到控件的引用,同时更新UI时也要考虑当前是否是UI线程;
2. 复杂的业务同时也可能会导致P层太大,代码臃肿的问题依然不能解决;
3. MVP通过接口进行交互的,接口粒度不好设计和控制。粒度太小,就会存在大量接口;粒度太大,解耦效果不好;
4. MVP数据都是被动地通过UI控件做展示,但是由于数据的时变性,我们更希望数据能转被动为主动,使数据能更有活性,由数据来驱动UI;
适用场景:适用于界面复杂、复用性高、功能中等、业务逻辑中等或是简单的项目。实际上MVP的思想很适合用于复杂的界面上,我们完全可以在项目中某一部分上使用MVP的思想去灵活实现(当然你总监或是领导看到你这样实现打你请不要出卖我,那是你没沟通好)
例子:Android源码NavigationView、官方MVP例子:todo‑mvp
综上所述,MVP有很多的优点,但在Android中Activity、Fragment作为View层时,它不仅仅只是View那么简单,它还存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需要注意的点,非常欢迎补充:
1. 更新UI时要考虑当前执行的线程是否是UI线程,也要考虑Activity的生命周期,做好Activity已被摧毁的处理;
2. P层需要执行耗时操作,而P层持有Activity、Fragment的强引用,在耗时操作结束前Activity、Fragment已被摧毁了,但由于P层一直持有Activity、Fragment对象,导致Activity、Fragment无法被回收引起内存泄露;这里建议使用弱引用和Activity、Fragment的声明周期来处理;
说到Android MVVM,相信大家都会想到Google 2015年推出的DataBinding框架。然而两者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谈。MVVM是一种架构模式,而DataBinding是一个实现数据和UI绑定的框架,是构建MVVM模式的一个工具。
MVVM全称Model View ViewModel,你可以把MVP看做是MVVM的一个改进版本,常用的MVVM结构如下图:
Model:
Model主要是封装数据存储或操作的一些逻辑,还会提供一系列的实体类用于UI绑定,ViewModel 则会在修改这些数据后将数据改变告诉View层并使UI更新。
View:
View用于处理界面的逻辑且不参与业务逻辑相关的操作,只负责显示由ViewModel提供的数据,View层不做任何业务逻辑、不涉及操作数据、不处理数据,UI和数据严格的分开,对应于Activity和XML。
ViewModel:
ViewModel层做的事情刚好和View层相反,ViewModel只做和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相关的事,不做任何和UI相关的事情,ViewModel层不会持有任何控件的引用,更不会在ViewModel中通过UI控件的引用去做更新UI的事情。ViewModel就是专注于业务的逻辑处理,做的事情也都只是对数据的操作(这些数据绑定在相应的控件上会自动去更改UI)。同时DataBinding框架已经支持双向绑定,让我们可以通过双向绑定获取View层反馈给ViewModel层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
MVVM的目标和思想与MVP类似,利用数据绑定(Data Binding)、依赖属性(Dependency Property)、命令(Command)、路由事件(Routed Event)等新特性,打造了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架构,
在常规的开发模式中,数据变化需要更新UI的时候,需要先获取UI控件的引用,然后再更新UI,获取用户的输入和操作也需要通过UI控件的引用,但在MVVM中,这些都是通过数据驱动来自动完成的,数据变化后会自动更新UI,UI的改变也能自动反馈到数据层,数据成为主导因素。这样MVVM层在业务逻辑处理中只要关心数据,不需要直接和UI打交道,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简单方便很多。
MVVM模式中,数据是独立于UI的,数据和业务逻辑处于一个独立的ViewModel中,ViewModel只需要关注数据和业务逻辑,不需要和UI或者控件打交道。UI想怎么显示数据都由UI自己决定,ViewModel不涉及任何和UI相关的事,也不持有UI控件的引用。即便是控件改变了(比如:TextView换成EditText),ViewModel也几乎不需要更改任何代码。它非常完美的解耦了View层和ViewModel,解决了上面我们所说的MVP的痛点。
优点:
1. 低耦合,数据和业务逻辑处于一个独立的ViewModel中,ViewModel只需要关注数据和业务逻辑,不需要和View层打交道。
2. 可重用性,你可以把一些视图逻辑放在一个ViewModel里面,让很多view重用这段视图逻辑。
3. 可分开独立开发,MVVM的分工是非常明显的,由于View和ViewModel之间是松散耦合的:一个是处理业务和数据、一个是专门的UI处理。所以,完全可以由两个人分工来做,一个做UI(XML和Activity)一个写ViewModel,效率更高。
4. 由于各层分工明确,极便于单元测试;
5. 相对于MVP而言,MVVM不需要我们手动的处理大量的View和Model相关操作,也非常完美的解耦了View层和ViewModel;
缺点:
1. 数据绑定使得 Bug 很难被调试,你看到界面异常了,有可能是你 View 的代码有 Bug,也可能是 Model 的代码有问题。数据绑定使得一个位置的 Bug 被快速传递到别的位置,要定位原始出问题的地方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2. 对于过大的项目,数据绑定需要花费更多的内存,而对与过于简单的界面,使用MVVM无异是杀鸡用牛刀,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就是数据绑定使得 MVVM 变得复杂和难用了。
适用场景:我自身没有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过MVVM,这里不好定义使用场景,希望在实际项目中使用过的朋友可以告知,但MVVM是不适用于简单的界面和极度复杂的界面,在界面简单的情况下,MVVM反而将我们的逻辑复杂化了,而界面元素过多,相对应的ViewModel的构建和维护成本就会变的很高,不利于项目的发展。
在实际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去界定MVC、MVP和MVVM,他们三者有着一些相似的特性,从本质上来讲他们的目的都是分层解耦,结构上也都是分为3部分,其中都有View层和Model层,但是其职责又有一定的不同:
MVC | MVP | MVVM |
---|---|---|
Model | 典型的MVC中的Model与View存在耦合,一般情况下Model会以事件监听的方式将数据的改变告知View层 | MVP下的Model与View没有任何的直接的耦合,其更像一个对外提供数据的仓库 |
View | 典型MVC中的View层比较简单,主要是界面相关的逻辑,为了方便查询数据和监听数据的变化,View还会与Model有一定的耦合 | Model与View没有直接联系,同时在一些情况下View还会依赖于接口进一步解耦 |
注:这里的Binder不是Android的Binder机制,这里是指负责View和Model之间的数据逻辑操作的处理;
从上面的架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MVC、MVP和MVVM三者中Model和View在演化的过程中遵循这么一个理念:耦合 -> 解耦 -> 实用,在MVC中View和Model还存在一定的耦合,而在MVP中则彻底抛开这个耦合并依赖于接口进一步解耦,到了MVVM,MVP该做的都做的差不多了,唯一不好的就是很多时候View和Model之间有大量重复的数据交互操作,MVVM则提出将这些操作进一步提取由框架来承担。
除了Model和View外,MVC、MVP和MVVM都将业务逻辑的处理单独放置在Controller、Presenter和ViewModel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的业务处理以及职责划分上会有一定的差异:
Controller | Presenter | ViewModel |
---|---|---|
Controller主要处理用户的交互逻辑,其根据View层的交互事件的不同,调用不同的Model层逻辑进行相关的数据操作或者直接进行View层的切换。对于Controller而言,并不关心View如何展示数据或状态,Controller只会通过修改对应的Model层,并由Model的事件机制来触发View的刷新. | Presenter的作用类似MVC中的Controller,但是其会反作用于View层,Model层的数据更新会先反馈到Presenter,再由Presenter处理并决定是否刷新以及刷新那个View,也就是说Presenter完全隔离View层和Model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间人角色. | ViewModel相对于Controller和Presenter的职责会更少,它将原本Controller和Presenter于View和Model交互的业务逻辑抽取交由Binder负责,Binder一般都会有对应的框架实现,对于开发者而言自己实现ViewModel的部分就相对变少了. |
从MVC到MVP再到MVVM,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框架模式的演进,因为MVC的不足到MVP的出现,对MVP的缺陷弥补到MVVM的诞生,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以后必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框架模式的出现。
对于MVC MVP MVVM框架模式的学习,一定要实践,一定要实践,一定要实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你看了多少文章,构思了多少遍,如果没有实践,都很难体会到这些框架里的思想及具体的实现方式;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是:先了解和理解各个框架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然后有意识的写几个例子(如登录功能、注册功能),好好的对比自己平时的代码与用了相关框架模式的代码之间的区别,加深对不同框架模式的理解,最后也是最好能结合相关的实际项目去实践,当你使用该框架模式时请记得问问自己为什么使用这个模式?而不是其他模式?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是最优解?
通过设计使程序模块化,做到模块内部的高聚合和模块之间的低耦合,提高程序开发的效率,并且更容易进行后续的测试以及定位问题,对于不同量级及类型的应用,具体架构的实现方式必然是不同的,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能灵活的运用各个框架模式的思想,而不是一定要使用特定的某个框架模式,或者我们可以变通下混合使用,但在实际开发中,特别是团队开发中,还要要遵守大家约定好的规则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