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

作者丨苏剑林

单位丨广州火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丨NLP,神经网络

个人主页丨kexue.fm


前言


今天在 QQ 群里的讨论中看到了 Focal Loss,经搜索它是 Kaiming 大神团队在他们的论文 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提出来的损失函数,利用它改善了图像物体检测的效果。不过我很少做图像任务,不怎么关心图像方面的应用。


本质上讲,Focal Loss 就是一个解决分类问题中类别不平衡、分类难度差异的一个 loss,总之这个工作一片好评就是了。大家还可以看知乎的讨论:如何评价 Kaiming 的 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1]


看到这个 loss,开始感觉很神奇,感觉大有用途。因为在 NLP 中,也存在大量的类别不平衡的任务。


最经典的就是序列标注任务中类别是严重不平衡的,比如在命名实体识别中,显然一句话里边实体是比非实体要少得多,这就是一个类别严重不平衡的情况。我尝试把它用在我的基于序列标注的问答模型中,也有微小提升。嗯,这的确是一个好 loss。 


接着我再仔细对比了一下,我发现这个 loss 跟我昨晚构思的一个 loss 具有异曲同工之理。这就促使我写这篇文章了。我将从我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最后得到 Focal Loss,也给出我昨晚得到的类似的 loss。


硬截断


整篇文章都是从二分类问题出发,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于多分类问题。二分类问题的标准 loss 是交叉熵。


VBcD02jFhglbdajMCsZiameIjv6vJgibJlFYNJHxW0kbujAckeWTAdicH7AicofafuQ4zUaxrfn11PCc202KSEFlbA


其中 y∈{0,1} 是真实标签,ŷ 是预测值。当然,对于二分类我们几乎都是用 sigmoid 函数激活 ŷ =σ(x),所以相当于:


VBcD02jFhglbdajMCsZiameIjv6vJgibJlw6X0MsqpF69RLiasEAC6q3289bZzpGP5PxlOm7ORToge9jGl9wRTvdg


我们有 1−σ(x)=σ(−x)。


我在上半年写过的文章「文本情感分类(四):更好的损失函数[2]中,曾经针对“集中精力关注难分样本”这个想法提出了一个“硬截断”的 loss,形式为:


VBcD02jFhglbdajMCsZiameIjv6vJgibJlokKEicYaxte1BU1zCgJ2M4loxiaRrauMib9TiasrTxaG672exm0V0rAuVw


其中: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1张图片


这样的做法就是:正样本的预测值大于 0.5 的,或者负样本的预测值小于 0.5 的,我都不更新了,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测不准的那些样本,当然这个阈值可以调整。这样做能部分地达到目的,但是所需要的迭代次数会大大增加。


原因是这样的:以正样本为例,我只告诉模型正样本的预测值大于 0.5 就不更新了,却没有告诉它要“保持”大于 0.5,所以下一阶段,它的预测值就很有可能变回小于 0.5 了。


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下一回合它又被更新了,这样反复迭代,理论上也能达到目的,但是迭代次数会大大增加。


所以,要想改进的话,重点就是“不只是要告诉模型正样本的预测值大于0.5就不更新了,而是要告诉模型当其大于0.5后就只需要保持就好了”


好比老师看到一个学生及格了就不管了,这显然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已经及格,那么应该要想办法要他保持目前这个状态甚至变得更好,而不是不管。

软化 loss


硬截断会出现不足,关键地方在于因子 λ(y,ŷ) 是不可导的,或者说我们认为它导数为 0,因此这一项不会对梯度有任何帮助,从而我们不能从它这里得到合理的反馈(也就是模型不知道“保持”意味着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软化”这个 loss,“软化”就是把一些本来不可导的函数用一些可导函数来近似,数学角度应该叫“光滑化”。


这样处理之后本来不可导的东西就可导了,类似的算例还有梯度下降和EM算法:系出同源,一脉相承[3] 中的 kmeans 部分。我们首先改写一下 L∗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2张图片


这里的 θ 就是单位阶跃函数: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3张图片


这样的 L∗ 跟原来的是完全等价的,由于 σ(0)=0.5,因此它也等价于: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4张图片


这时候思路就很明显了,要想“软化”这个 loss,就得“软化” θ(x),而软化它就再容易不过,它就是 sigmoid 函数。我们有:


VBcD02jFhglbdajMCsZiameIjv6vJgibJlZxiasARpljzibZ8myRiatN55PgJSRb7x2gM7bungKWDa7ANxD2wkalSbg


所以很显然,我们将 θ(x) 替换为 σ(Kx) 即可: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5张图片


这就是我昨晚思考得到的 loss 了,显然实现上也是很容易的。


现在跟 Focal Loss 做个比较。


Focal Loss


Kaiming 大神的 Focal Loss 形式是: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6张图片


如果落实到 ŷ =σ(x) 这个预测,那么就有: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7张图片


特别地,如果 Kγ 都取 1,那么 L∗∗=Lfl。 


事实上 Kγ 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调节权重曲线的陡度,只是调节的方式不一样。注意 L∗∗Lfl 实际上都已经包含了对不均衡样本的解决方法,或者说,类别不均衡本质上就是分类难度差异的体现。


比如负样本远比正样本多的话,模型肯定会倾向于数目多的负类(可以想象全部样本都判为负类),这时候,负类的 ŷ γ σ(Kx) 都很小,而正类的 (1−ŷ )γσ(−Kx) 就很大,这时候模型就会开始集中精力关注正样本。 


当然,Kaiming 大神还发现对 Lfl 做个权重调整,结果会有微小提升。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8张图片


通过一系列调参,得到 α=0.25, γ=2(在他的模型上)的效果最好。注意在他的任务中,正样本是属于少数样本,也就是说,本来正样本难以“匹敌”负样本,但经过 (1−ŷ )γŷγ 的“操控”后,也许形势还逆转了,还要对正样本降权。


不过我认为这样调整只是经验结果,理论上很难有一个指导方案来决定 α 的值,如果没有大算力调参,倒不如直接让 α=0.5(均等)。


多分类


Focal Loss 在多分类中的形式也很容易得到,其实就是:


VBcD02jFhglbdajMCsZiameIjv6vJgibJlgichcUBg0FibMjoZe7eTaEC11Cj0HVvHicak38mr25ud0SzpMfALtWAwg


ŷt 是目标的预测值,一般就是经过 softmax 后的结果。那我自己构思的 L∗∗ 怎么推广到多分类?也很简单:


VBcD02jFhglbdajMCsZiameIjv6vJgibJlq8dAb8xUUDZxsicConHLjdzxQ37vBoCEtoZEJpjTVXkNLZRSlQSVCQg


这里 xt 也是目标的预测值,但它是 softmax 前的结果。

结语


什么?你得到了跟 Kaiming 大神一样想法的东西?


不不不,本文只是对 Kaiming 大神的 Focal Loss 的一个介绍而已。更准确地说,是应对分类不平衡、分类难度差异的一些方案的介绍,并尽可能给出自己的看法而已。当然,本文这样的写法难免有附庸风雅、东施效颦之嫌,请读者海涵。


相关链接


[1]. 如何评价 Kaiming 的 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581984

[2]. 文本情感分类(四):更好的损失函数

http://kexue.fm/archives/4293/

[3]. 梯度下降和EM算法:系出同源,一脉相承

http://kexue.fm/archives/4277/



          

 我是彩蛋

 解锁新功能:热门职位推荐!


PaperWeekly小程序升级啦


今日arXiv√猜你喜欢√热门职位


找全职找实习都不是问题

 

 解锁方式 

1. 识别下方二维码打开小程序

2. 用PaperWeekly社区账号进行登陆

3. 登陆后即可解锁所有功能


 职位发布 

请添加小助手微信(pwbot01)进行咨询

 

长按识别二维码,使用小程序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注册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9张图片




关于PaperWeekly


PaperWeekly 是一个推荐、解读、讨论、报道人工智能前沿论文成果的学术平台。如果你研究或从事 AI 领域,欢迎在公众号后台点击「交流群」,小助手将把你带入 PaperWeekly 的交流群里。


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_第10张图片

▽ 点击 | 阅读原文 | 加入社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恺明大神的「Focal Loss」,如何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