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弟的PCB绘制心得

转载的,以下是原文:

我在设计成功自己的第一块 6 层板之后写的心得。

 

第一:前期准备。这包括准备元件库和原理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出一块好的板子,除了要设计好原理之外,还要画得好。在进行 pcb 设计之前,首先要准备好原理图 sch 的元件库和 pcb 的元件库。元件库可以用 peotel 自带的库,但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的,最好是自己根据所选器件的标准尺寸资料自己做元件库。原则上先做 pcb 的元件库,再做 sch 的元件库。pcb 的元件库要求较高,它直接影响板子的安装;sch 的元件库要求相对比较松,只要注意定义好管脚属性和与 pcb 元件的对应关系就行。ps:注意标准库中的隐藏管脚。之后就是原理图的设计,做好后就准备开始做 pcb 设计了。

 

第二:pcb 结构设计。这一步根据已经确定的电路板尺寸和各项机械定位,在 pcb 设计环境下绘制 pcb 板面,并按定位要求放置所需的接插件、按键/开关、螺丝孔、装配孔等等。并充分考虑和确定布线区域和非布线区域(如螺丝孔周围多大范围属于非布线区域)。这点很重要,会影响你以后的布局。

 

第三:pcb 布局。布局说白了就是在板子上放器件。这时如果前面讲到的准备工作都做好的话,就可以在原理图上生成网络表(design-> create netlist),之后在 pcb 图上导入网络表(design->load nets)。就看见器件哗啦啦的全堆上去了,各管脚之间还有飞线提示连接。然后就可以对器件布局了。一般布局按如下原则进行:

按电气性能合理分区,一般分为:数字电路区(即怕干扰、又产生干扰)、模拟电路区怕干扰)、功率驱动区(像运算放大器)(干扰源);

完成同一功能的电路,应尽量靠近放置,并调整各元器件以保证连线最为简洁;同时,调整各功能块间的相对位置使功能块间的连线最简洁。

对于质量大的元器件应考虑安装位置和安装强度;发热元件应与温度敏感元件分开放置,必要时还应考虑热对流措施。(例如,你进行 mos 或者三极管的散热处理)。

i/o 驱动器件尽量靠近印刷板的边、靠近引出接插件;

时钟产生器(如:晶振或钟振)要尽量靠近用到该时钟的器件;

在每个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入脚和地之间,需加一个去耦电容(一般采用高频性能好的独石电容);电路板空间较密时,也可在几个集成电路周围加一个钽电容。(效果很好)

继电器线圈处要加放电二极管(1n4148 即可);

布局要求要均衡,疏密有序,不能头重脚轻或一头沉;

需要特别注意,在放置元器件时,一定要考虑元器件的实际尺寸大小(所占面积和高度)、元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保证电路板的电气性能和生产安装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同时,应该在保证上面原则能够体现的前提下,适当修改器件的摆放,使之整齐美观,如同样的器件要摆放整齐、方向一致。这个步骤关系到板子整体形象和下一步布线的难易程度,所以一点要花大力气去考虑。布局时,对不太肯定的地方可以先作初步布线,充分考虑。

 

第四:布线。布线是整个 pcb 设计中最重要的工序。这将直接影响着 pcb 板的性能好坏。在 pcb 的设计过程中,布线一般有这么几点要求:

布通。这是 pcb 设计时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线路都没布通,搞得到处是飞线,那将是一块不合格的板子,可以说还没入门。其次是电气性能的满足。这是衡量一块印刷电路板是否合格的标准。这是在布通之后,认真调整布线,使其能达到最佳的电器性能。接着是美观。假如你的布线布通了,也没有什么影响电器性能的地方,但是一眼看过去杂乱无章的,加上五彩缤纷、颜色迥异的,那就算你的电器性能怎么好,在别人眼里还是垃圾一块。这样给测试和维修带来极大的不便。布线要整齐划一,不能纵横交错毫无章法。这些都要在保证电气性能和满足其他个别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否则就是舍本逐末了。布线时主要按以下原则进行:以下原则来自网络和自己总结,高频部分用的比较少。如果你需要设计四层板或者六层板,一定要好好参照高频规则,因为高频是令人头痛的一件事。

一般情况下,首先应对电源线和地线进行布线,以保证电路板的电气性能。(必须这样做,因为你需要考虑元件的位置)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通常信号线宽为:0.2~0.3mm,最细宽度可达 0.05~0.07mm,电源线一般为 1.2~2.5mm。对数字电路的 pcb 可用宽的地导线组成一个回路, 即构成一个地网来使用(模拟电路的地则不能这样使用)

预先对要求比较严格的线(如高频线)进行布线,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线应避免相邻平行,以免产生反射干扰。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

尽可能采用 45 度的折线布线,不可使用 90 度折线,以减小高频信号的辐射;(要求高的线还要用双弧线(8 层))

任何信号线都不要形成环路,如不可避免,环路应尽量小;信号线的过孔要尽量少;

在高速设计中尤为重要

关键的线尽量短而粗,并在两边加上保护地。 

通过扁平电缆传送敏感信号和噪声场带信号时,要用“地线-信号-地线”的方式引出。

关键信号应预留测试点,以方便生产和维修检测用

原理图布线完成后,应对布线进行优化;同时,经初步网络检查和 drc 检查无误后,对未布线区域进行地线填充,用大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或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一层。

pcb 布线工艺要求

线:一般情况下,信号线宽为 12mil 左右,电源线宽为 30mil 或 50mil 左右,(大电流的话还需要往上加);线与线之间和线与焊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 13mil,实际应用中,条件允许时应考虑加大距离。特殊情况下,当器件管脚较密(例如 QFP 封装),宽度较窄时,可按适当减小线宽和线间距。

焊盘(pad):焊盘(pad)与过渡孔(via)的基本要求是:盘的直径比孔的直径要大于 0.6mm;例如直插式电阻、电容和集成电路等,采用盘/孔尺寸 63mil/32mil,插座、插针和二极管 1n4007 等,采用 71mil/39mil。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元件的尺寸来定,有条件时,可适当加大焊盘尺寸;pcb 板上设计的元件安装孔径应比元件管脚的实际尺寸大 0.2~0.4mm 左右。

过孔(via):一般为50mil/28mil;当布线密度较高时,过孔尺寸可适当减小,但不宜过小,可考虑采用40mil/24mil。

焊盘、线、过孔的间距要求(很重要,防止电气干扰)

pad and via :>=12mil

pad and pad :>=12mil

pad and track :>=12mil

track and track :>=12mil

密度较高时:

pad and via :>=10mil

pad and pad :>=10mil

pad and track :>=10mil

track and track :>=10mil

仅仅是个人经验。。。

 

第五:布线优化和丝印。“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不管你怎么挖空心思的去设计,等你画完之后,再去看一看,还是会觉得很多地方可以修改的。一般设计的经验是:优化布线的时间是初次布线的时间的两倍。感觉没什么地方需要修改之后,就可以铺铜了(place->polygon plane)。铺铜一般铺地线(注意模拟地和数字地的分离),多层板时需要铺电源。时对于丝印,要注意不能被器件挡住或被过孔和焊盘去掉。

 

第六:网络和 drc 检查和结构检查。首先,在确定电路原理图设计无误的前提下,将所生成的 pcb 网络文件与原理图网络文件进行物理连接关系的网络检查(netcheck),并根据输出文件结果及时对设计进行修正,以保证布线连接关系的正确性;网络检查正确通过后,对pcb 设计进行 drc 检查,并根据输出文件结果及时对设计进行修正,以保证 pcb 布线的电气性能。最后需进一步对 pcb 的机械安装结构进行检查和确认。

 

第七:制版。在此之前,最好还要有一个审核的过程(我指的是自身的 EDA 仿真检查)。

 

做一个精益求精,具有匠人品质的研发人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P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