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天】《天净沙·秋思》《秋词》整合教学

写在前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刘禹锡《秋词》因都有“秋”在其中,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仅28个字,写尽了秋的况味,马致远也因此被誉为“秋思之祖”。那这首小令,它的魅力何在?我们先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

(学生自由谈初读感想)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写得很有特点。首先它们都是名词和形容词的组合,没有其它连缀。这样的组合,在前人的作品中也有出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但是比较之下,还是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中的这三句,意象更稠密,信息容量更大,情感铺垫也更到位。

其次,这九个意象,分三次呈现,在景物描写上也有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藤绕树,鸦栖树,从下到上,由低到高。

“小桥流水人家”,桥在脚下,水绕桥来,人家更在水之外,由近到远,一寸一寸在延伸。

“古道西风瘦马”,远芳侵古道,西风正飒飒,手边一匹嶙峋瘦马,由远及近,一点一点在升华。

然后,这首小令的题目虽为“秋思”,但全词中不着一个“秋”字,却把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秋郊怅行淋漓尽致地勾勒描画呈现出来了。

再读小令,说一说秋都渗透在哪些字词句中?

〖枯藤〗:枯瘦了,枯萎了,枯死了的藤。如果不是秋天,这藤该是嫩绿的,鲜绿的,翠绿的墨绿的,是蓬蓬勃勃的,是莹润丰泽的。

〖老树〗:老树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树之年龄大。二是树叶落尽后,树显出老态龙钟之相。树叶秋落春生,所以,这老树上,也浸满秋色。

〖西风〗:古人用东风指代春天,用西风指代秋天。古人认为秋自西南始,所以也用西风来寓意秋天。

除了这几个意象,还要注意小令中的几个形容词“枯、老、昏、小、古、瘦”。正是这些形容词的贴切使用,让原本扁平的景物变得立体,让原本静止的景物变得灵动,让原本不露痕迹的情感一下子喷涌而出。

在一幅萧瑟荒凉孤独寂寞的漂流图上,它的背景色,它的底色是渐渐坠落的夕阳。残阳如血,秋风萧瑟。有了这个背景,最后的情感吐露,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为何断肠?

有家不能回(出去求取仕途)的惆怅

有亲不能见(故乡遥遥,山水迢迢)的孤独

有梦不成真(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的愤懑

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将“秋思”一语道破,神韵全出。

悲秋是古人传统,且看: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马致远也不例外,他笔下简洁凝炼的意象,浸染了秋的萧瑟与荒凉,读来令人悲凄。但是,也有人面对秋,表现出乐观豁达,慷慨激昂来,那个人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词与马致远的《秋思》有何不同?

刘禹锡的《秋词》开篇就表现出与众不同。诗人说,自古文人每逢秋天必定忧愁感伤,孤独落寞。可是我自己却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好出成百上千倍。为什么?且看后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里,诗人想象鹤飞冲天的昂扬景致,既表现出诗人的豪迈,也使诗人的洁身自好,寄情高远的贤德高士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来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在一飞冲天的豪情之下,创作的诗情也滚滚泛滥。

这首诗题为秋词,其实是写出了秋天的一种气势,一种气概,一种气场。那就是一扫传统的悲秋情绪,全诗展露出蓬勃焕发的昂扬斗志与不屈精神。这也和作者本人特别相像。刘禹锡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一贬再贬。但是面对仕途的坎坷遭遇,他不像柳宗元那样愤懑孤寂,郁郁不得志而终。他就像是一根弹簧,你越是打压,他越是能够弹跳得高。他就是关汉卿笔下“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任凭“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

刘禹锡的《秋词》写了两首,这一首是其一,我们再来看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如果上一首重在写秋之气韵,那这一首重在写秋之什么?

写秋之色彩。诗歌的前两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山色透明,水色澄澈,霜色洁白。树叶深红中还隐藏着些许浅黄,这就是明朗多彩的秋天啊!

有了这样的背景色,尝试登高望远,秋天独有的清朗,清澈,清明,清韵,也就顺势而来。这份清,是沉稳的,是素净的,也是庄重的,是严肃的,它不是春天的繁花似锦,叫人眼花缭乱,心智迷离。

诗人颠覆传统,一改伤春悲秋的凄凄惨惨戚戚,把秋天写出了色彩美,写出了气韵美,也写出了风骨美。

拓展链接:

            秋思 唐 ·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兴八首(其一) 唐 ·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业:

1.以“秋”为话题,写200字微作文,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2.改写《天净沙·秋思》

3.背诵《天净沙·秋思》《秋词》(两首)《秋思》(张籍)《秋兴八首》(其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303天】《天净沙·秋思》《秋词》整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