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区表,分区表详解:http://langgufu.iteye.com/blog/1552042
在一个高可用系统中,如果需要改变一个表的定义是一件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对于7×24系统。Oracle提供的基本语法基本可以满足一般性修改,但是对于把普通堆表改为分区表,把索引组织表修改为堆表等操作就无法完成了。而且,对于被大量DML语句访问的表,幸运的是,Oracle从9i版本开始提供了在线重定义表功能,通过调用DBMS_REDEFINITION包,可以在修改表结构的同时允许DML操作。
在线重定义表具有以下功能:
修改表的存储参数;
可以将表转移到其他表空间;
增加并行查询选项;
增加或删除分区;
重建表以减少碎片;
将堆表改为索引组织表或相反的操作;
增加或删除一个列。
调用DBMS_REDEFINITION包需要EXECUTE_CATALOG_ROLE角色,除此之外,还需要CREATE ANY TABLE、ALTER ANY TABLE、DROP ANY TABLE、LOCK ANY TABLE和SELECT ANY TABLE的权限。
在线重定义表的步骤如下:
1.选择一种重定义方法:
存在两种重定义方法,一种是基于主键、另一种是基于ROWID。ROWID的方式不能用于索引组织表,而且重定义后会存在隐藏列M_ROW$$。默认采用主键的方式。
2.调用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过程,如果表不满足重定义的条件,将会报错并给出原因。
3.在用一个方案中建立一个空的中间表,根据重定义后你期望得到的结构建立中间表。比如:采用分区表,增加了COLUMN等。
4.调用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过程,并提供下列参数:被重定义的表的名称、中间表的名称、列的映射规则、重定义方法。
如果映射方法没有提供,则认为所有包括在中间表中的列用于表的重定义。如果给出了映射方法,则只考虑映射方法中给出的列。如果没有给出重定义方法,则认为使用主键方式。
5.在中间表上建立触发器、索引和约束,并进行相应的授权。任何包含中间表的完整性约束应将状态置为disabled。
当重定义完成时,中间表上建立的触发器、索引、约束和授权将替换重定义表上的触发器、索引、约束和授权。中间表上disabled的约束将在重定义表上enable。
6.(可选)如果在执行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过程和执行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过程直接在重定义表上执行了大量的DML操作,那么可以选择执行一次或多次的SYNC_INTERIM_TABLE()过程,以减少最后一步执行FINISH_REDEF_TABLE()过程时的锁定时间。
7.执行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过程完成表的重定义。这个过程中,原始表会被独占模式锁定一小段时间,具体时间和表的数据量有关。
执行完FINISH_REDEF_TABLE()过程后,原始表重定义后具有了中间表的属性、索引、约束、授权和触发器。中间表上disabled的约束在原始表上处于enabled状态。
8.(可选)可以重命名索引、触发器和约束。对于采用了ROWID方式重定义的表,包括了一个隐含列M_ROW$$。推荐使用下列语句经隐含列置为UNUSED状态或删除。
ALTER TABLE TABLE_NAME SET UNUSED (M_ROW$$);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UNUSED COLUMNS;
下面是进行重定义操作后的结果:
原始表根据中间表的属性和特性进行重定义;
START_REDEF_TABLE()和FINISH_REDEF_TABLE()操作之间在中间表上建立的触发器、索引、约束和授权,现在定义在原始表上。中间表上disabled的约束在原始表上处于enabled状态。
原始表上定义的触发器、索引、约束和授权建立在中间表上,并会在删除中间表时删除。原始表上原来enabled状态的索引,建立在中间表上,并处于disabled状态。
任何定义在原始表上的存储过程和游标都会变为INVALID,当下次调用时后自动进行编译。
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人为选择退出的话,可以执行DBMS_REDEFINITION.ABORT_REDEF_TABLE()过程。
其中UNAME 参数是指用户;
Oracle的普通表没有办法通过修改属性的方式直接转化为分区表,必须通过重建的方式进行转变,下面介绍三种效率比较高的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方法一:利用原表重建分区表。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TIM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6 AS SELECT ID, TIME FROM T;
表已创建。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1);
COUNT(*)
----------
0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COUNT(*)
----------
6246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COUNT(*)
----------
18
优点:方法简单易用,由于采用DDL语句,不会产生UNDO,且只产生少量REDO,效率相对较高,而且建表完成后数据已经在分布到各个分区中了。
不足:对于数据的一致性方面还需要额外的考虑。由于几乎没有办法通过手工锁定T表的方式保证一致性,在执行CREATE TABLE语句和RENAME T_NEW TO T语句直接的修改可能会丢失,如果要保证一致性,需要在执行完语句后对数据进行检查,而这个代价是比较大的。另外在执行两个RENAME语句之间执行的对T的访问会失败。
适用于修改不频繁的表,在闲时进行操作,表的数据量不宜太大。
方法二:使用交换分区的方法。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ALTER TABLE T_NEW EXCHANGE PARTITION P1 WITH TABLE T;
表已更改。
SQL> RENAME T TO T_OLD;
表已重命名。
SQL> RENAME T_NEW TO T;
表已重命名。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COUNT(*)
----------
6264
优点:只是对数据字典中分区和表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没有数据的修改或复制,效率最高。如果对数据在分区中的分布没有进一步要求的话,实现比较简单。在执行完RENAME操作后,可以检查T_OLD中是否存在数据,如果存在的话,直接将这些数据插入到T中,可以保证对T插入的操作不会丢失。
不足:仍然存在一致性问题,交换分区之后RENAME T_NEW TO T之前,查询、更新和删除会出现错误或访问不到数据。如果要求数据分布到多个分区中,则需要进行分区的SPLIT操作,会增加操作的复杂度,效率也会降低。
适用于包含大数据量的表转到分区表中的一个分区的操作。应尽量在闲时进行操作。
方法三:Oracle9i以上版本,利用在线重定义功能
步骤:
SQL> CREATE TABLE T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表已创建。
SQL> INSERT INTO T SELECT ROWNUM, CREATED FROM DBA_OBJECTS;
已创建6264行。
SQL> COMMIT;
提交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USER’, 'T',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CREATE TABLE T_NEW (ID NUMBER PRIMARY KEY, TIME DATE) PARTITION BY RANGE (TIME)
2 (PARTITION P1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4-7-1', 'YYYY-MM-DD')),
3 PARTITION P2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1-1', 'YYYY-MM-DD')),
4 PARTITION P3 VALUES LESS THAN (TO_DATE('2005-7-1', 'YYYY-MM-DD')),
5 PARTITION P4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表已创建。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
> 'ID ID, TIME TIME', DBMS_REDEFINITION.CONS_USE_PK);
可以改为: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sync_interim_table(‘USER’, 'T', 'T_NEW')
现在,将中间表与原始表同步。(仅当要对表 T 进行更新时才需要执行该操作。)
SQL> EXEC 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USER’, 'T', 'T_NEW');
PL/SQL 过程已成功完成。
如果重组织失败,那么你就必须采取特殊的步骤来让它重新开始。由于重定义过程需要创建表格的快照,因此为了重新开始这一过程,你必须调用DBMS_REDEFINITION.ABORT_REDEF_TABLE来释放快照。
DBMS_REDEFINITION.ABORT_REDEF_TABLE过程有三个参数,即用户(schema)、原始表格(original table name)名称以及持有表格名称(holding table name)。它“出栈”并允许你开始重组织表格。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2);
SQL> SELECT COUNT(*) FROM T PARTITION (P3);
需要说明的是完成后,原表和中间表的结构也同时进行了交换,并且中间表里面有原表的数据备份。
优点: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大部分时间内,表T都可以正常进行DML操作。只在切换的瞬间锁表,具有很高的可用性。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各种不同的需要都能满足。而且,可以在切换前进行相应的授权并建立各种约束,可以做到切换完成后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管理操作。
不足:实现上比上面两种略显复杂。
适用于各种情况。
然而,在线表格重定义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下面列出了Oracle9i重定义过程的部分限制。 你必须有足以维护两份表格拷贝的空间。 你不能更改主键栏。 表格必须有主键。 必须在同一个大纲中进行表格重定义。 在重定义操作完成之前,你不能对新加栏加以NOT NULL约束。 表格不能包含LONG、BFILE以及用户类型(UDT)。 不能重定义链表(clustered tables)。 不能在SYS和SYSTEM大纲中重定义表格。 不能用具体化视图日志(materialized view logs)来重定义表格;不能重定义含有具体化视图的表格。 不能在重定义过程中进行横向分集(horizontal subsetting)。
--------------------------------------------------------------------------------------------------------------------------------------------------------
今天遇到要把数据库中的某张表改成分区表,而且该表在别的地方还有其他的注册信息,如果自己手工建一个分区表的替代该表的话,那就得要手工地去执行该表在其他地方的注册,所以不想删除该表再手工创建同名的分区表。想到了Oracle 9i中可以使用在线重定义的功能,就用了该功能来实现。
1.首先对要在线重定义的表自行验证,看该表是否可以重定义,如果不可以则会提示错误信息。
SQL> execute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
begin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 end;
ORA-12089: cannot online redefine table "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 with no primary key
ORA-06512: at "SYS.DBMS_REDEFINITION", line 8
ORA-06512: at "SYS.DBMS_REDEFINITION", line 247
ORA-06512: at line 1
SQL>
出错了, 该表上缺少主键,为该表建主键。再执行验证。
SQL> alter table pft_party_profit_detail add constraint pft_party_profit_detail_pk primary key(as_of_date,id_number);
Table altered
SQL> execute dbms_redefinition.can_redef_table('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
PL/SQL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SQL>
2.建个和源表表结构一样的分区表,作为中间表。按日期范围分区,按id_number的值进行散列分区。
create table pft_party_profit_detail_bak
(
AS_OF_DATE DATE not null,
ACCOUNT_TABLE_CD NUMBER(4) not null,
PARTY_ID NUMBER(15) not null,
ID_NUMBER NUMBER(25) not null,
IDENTITY_CODE NUMBER(10) not null,
GL_ACCOUNT_ID NUMBER(14) not null,
ORG_UNIT_ID NUMBER(14) not null,
COMMON_COA_ID NUMBER(14) not null,
ISO_CURRENCY_CD VARCHAR2(15) not null,
PARTY_TYPE_CD VARCHAR2(5) not null,
PARTY_NUMBER VARCHAR2(30) not null,
ACCOUNT_NUMBER VARCHAR2(30) not null,
ACCOUNT_CATEGORY_CD NUMBER(4) not null,
ACCOUNT_GROUP_CD NUMBER(4) not null ,
PARENT_PARTY_NUMBER VARCHAR2(30),
IDENTITY_CODE_CHG NUMBER(10) ,
RECORD_COUNT NUMBER(6) ,
PRIMARY_REL NUMBER(1) ,
PRIMARY_BAL NUMBER(14,2) ,
SECONDARY_REL NUMBER(1) ,
ACCOUNT_CONTRIB NUMBER(14,2) ,
CONTRIB_AFTER_CAPITAL_CHG NUMBER(14,2) ,
ALLOCATED_EQUITY NUMBER(14,2) ,
TOTAL_TRANSACTIONS NUMBER(8) ,
CUR_NET_BOOK_BAL_C NUMBER(14,2) ,
EQUITY_CREDIT NUMBER(14,2) ,
INTEREST_CHARGE_CREDIT NUMBER(14,2) ,
INTEREST_INC_EXP NUMBER(14,2) ,
LOAN_LOSS_PROVISION NUMBER(14,2) ,
NET_FEE_INCOME NUMBER(14,2) ,
NET_INT_MARGIN NUMBER(14,2) ,
OPEN_ACCOUNT_FLG NUMBER(1) ,
ORIGINATION_DATE DATE ,
RETURN_ON_EQUITY NUMBER(11,4) ,
TOTAL_ACCOUNT_EXP NUMBER(14,2) ,
AVG_BOOK_BAL NUMBER(30,4) ,
PC_EXP NUMBER(30,4) ,
CC_EXP NUMBER(30,4) ,
CC_N_EXP NUMBER(30,4) ,
PC_N_EXP NUMBER(30,4) ,
CUST_OFFICER_EXP NUMBER(30,4) ,
CUST_EXP NUMBER(30,4) ,
ACTIVITY_EXP NUMBER(30,4) ,
CUR_BOOK_BAL NUMBER(30,4) ,
ACTIVITY_TIMES NUMBER(30) ,
EXP_PER_ACTIVITY NUMBER(30,4) ,
NO_OBJECT_ALLOC_EXP NUMBER(38,4) ,
NO_ALLOCATION_EXP NUMBER(38,4) ,
FOREIGN_CURRENCY VARCHAR2(15) ,
PRODUCT_ID NUMBER(14)
)
partition by range(as_of_date) subpartition by hash(id_number)
(
partition p_2006_2007 values less than(to_date('2007-12-31','yyyy-mm-dd')),
partition p_2008_2009 values less than(to_date('2009-12-31','yyyy-mm-dd')),
partition p_2010_2011 values less than(to_date('2011-12-31','yyyy-mm-dd')),
partition p_2012_2013 values less than(to_date('2013-12-31','yyyy-mm-dd')),
partition p_2014_2015 values less than(to_date('2015-12-31','yyyy-mm-dd')),
partition p_2016_max values less than(maxvalue)
)
3.执行表的在线重定义:
SQL>execute 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pft_party_profit_detail_bak');
PL/SQL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4.执行把中间表的内容和数据源表进行同步。(可不同步数据,节省空间)
SQL>execute dbms_redefinition.sync_interim_table('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pft_party_profit_detail_bak9');
PL/SQL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5.执行结束在线定义过程。
SQL>execute 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ofsa','pft_party_profit_detail','pft_party_profit_detail_bak9');
PL/SQL procedu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SQL>
查看数据字典,可以看到改表已经成为了分区表。
6.如果执行在线重定义的过程中出错,可以在执行dbms_redefinition.start_redef_table之后到执行dbms_redefinition.finish_redef_table之前的时间里执行:DBMS_REDEFINITION.abort_redef_table以放弃执行在线重定义。
执行在线重定义的过程,要求源表和中间表要在同一个schema下。上面执行的过程虽然使用了分区表,但是并没有为分区数据指定表空间,这还要和DBA确认一下。分区表上还没有建索引。。。还有很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