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杨义飞《时间的七种类型》

为天地立心|杨义飞《时间的七种类型》_第1张图片
Seven Types Of Time

 我们常常质疑,艺术于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那些普普通通的人,诸如田间的农民,工厂的厂主,办公隔间里的会计,他们老老实实地为生计打拼,安安分分过着简单的日子,艺术似乎与他们不沾边,他们照样好好地过完一生。那么,艺术于人的生命而言,到底有什么价值?

因为有质疑,所以我们需要寻找答案。

本书是对一个艺术实验课题的记录,它缘起于作者赴德国艺术学院访问学者的体验,作者在德国期间感受最深刻的是艺术学院的“开时日”活动,所有纳税人可以在这一时段进入并了解看似神秘的艺术学院,所有老师和学生都会精心准备并解答疑问。作者认为,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交流平台,而这一艺术课题便尝试建立这样的平台,或者说这本书,实现了这样一种交流。

而作为一个对艺术并没有深入了解、认识还很浅薄的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展示一个课题,还给我一种超出它“时间”主题的艺术启发,让我有种进入一个陌生的阅读领域,想找遍与之相关的艺术类书籍深入研读的欲望。不知这是我个人阅读的意外收获,还是这本书的编著目的呢?

 “时间”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广的主题。而本书试图将这一主题做出切分、细化、设定边界。书中对“时间”的概念阐述分为七种:等于过程,等于痕迹,等于记录,等于无穷,等于纪念,等于体验,等于虚拟。书中也分别列出七个艺术家对这七种概念进行阐释的作品,并由此引出教学实验中学生个人创作和不同人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回到最初的问题,艺术家们的艺术行为、艺术作品带给我们什么?从本书最直观的一个方面解答,就是给教师者课题启发,给学生以创作启发。这一“时间的七种类型”课题在国内几个大城市都有展出,国际大艺术家们的艺术成果也是以“展出”的方式呈现大众。对,不仅仅是业内人士,还有普通大众。这样说来,“艺术”是带有社会意义的。


在“时间=过程”一章中,作者以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作品《7000棵橡树》论述这一概念。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伊斯的参展计划是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生态活动,在卡塞尔市区种植7000棵橡树,每株橡树旁安放一座四英尺高的玄武岩石柱。7000块玄武岩石柱被堆放在弗里德里希广场上,每种下一棵树移走一块石柱,随时间推移而被逐步移除的石堆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进行展示。时间的过程性体现不仅在树与岩,因为这是个社会大众参与的生态活动,在种植7000棵橡树的漫长五年中,市民们从认为此活动“失去停车场地”、“堆积落叶和鸟粪”到看到大街上的橡树与玄武岩柱的结合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不可或缺,博伊斯以一个活动渐渐改变了市民的观念,也改变了城市的样貌。博伊斯通过让公众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来达到让人体验城市的改造与管理过程,这正是其提出的“社会雕塑”概念。时间的过程性意义在此展示了改变的力量,正如序言所说,“改变是永恒的”。一个艺术性社会活动,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使艺术不再显得知识少数人干的事,这是一种进步。费塞斯通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消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把生活转换成艺术”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表达,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思想的影响或改变。或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是有着特殊力量的,附带着美感。

为天地立心|杨义飞《时间的七种类型》_第2张图片
7000 Eichen-- Joseph Beuys

 书中另一个是我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是“时间=痕迹”中乌尔斯•费舍尔以消失的模式生成的作品。她著名的雕塑《抢夺萨宾妇女》用蜡复制并点燃,最终将其变为一摊蜡水慢慢消解在整个展览中。还有《无题 面包房》,用面包做成的房屋渐渐腐烂,渐渐被放入其中的鹦鹉吃掉。在乌尔斯•费舍尔的许多作品中,恒久变成短暂,处处可见他对于时间的思考,对存在状态的思考,而这些是被遗忘在我们琐碎生活中的思考。我们常说“时间消逝不留痕迹”,而实际是那些痕迹我们不曾上心留意。乌尔斯•费舍尔把时间、消逝、痕迹用具象表现出来,带有残缺美,也给人以不小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这件艺术品有多伟大,而是它带有“点醒梦中人”的力量,推着人去感受存在与消逝。

为天地立心|杨义飞《时间的七种类型》_第3张图片
Untitled Bread House--Urs Fischer

 而艺术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具有“点醒”的力量。当然,每个人对每一件作品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并不妨碍启发的作用。艺术就像一个开关,开启脑子里不曾去触碰的区域,打开了,眼前豁然开朗。就像书中,经过七个艺术家作品对时间概念的解读,学生的创作灵感也被点燃,有所启发就会有所创造,而在创作过程中思想也不断丰富起来。关于痕迹,有人想到每天走动的脚印是时间的记录者;关于体验,有人用一个从高楼坠下的摄像头去体验死亡;关于无穷,有人用机械原理做出时间清洁机;关于纪念,有人想到用布条做成年轮记上“我的7665天”……我想一个课题的成功在于,它真的触发了参与的每个人的思考,包括观摩结题的人,而一个艺术品的成功,在于其思考性和启发性。

 本书的序言是冯峰的创作手记《时间的残渣》。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当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可能性,就展示了世界的可能性,展示了物的可能性,就展示了造化之奇,‘是谓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便是万物得以尽其可能性而生长生发,那便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之用有穷耶?人之才有涯乎?”我想这也是艺术的使命吧。毕竟,艺术和生活连在一起,和人连在一起。“贫瘠会导致野蛮,会让人绝望。”而艺术使我们有一种富足感,富足于精神,富足于想象力,富足于与众不同。它并没有实质性的回报,看的见摸得着。但它的确能开拓我们不曾使用的视角,或者说使我们的视角更精细更多维,令我们惊喜,发现更多的可能。世界是多彩的,而艺术启发我们用心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那么我想,我找到的答案是,为天地立心吧。时间之长,之无穷,改变在于体验和虚拟,在于过程的记录,在于纪念,也在于抚过时间的痕迹。而艺术家为此付出的,大概只为天地立心罢。



Hi,I'm Dilyzer.

I love read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天地立心|杨义飞《时间的七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