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ID-Mapping算法之前,先说几个重要概念:
上面给出的这几个信息都可以唯一标识一位用户,可以作为用户ID号。
假设有一位用户张三,在第一个手机上使用百度地图, 在ipad上观看百度爱奇艺视频,在第二个手机上使用手机百度app, 在pc电脑上使用百度搜索,如何将同一个用户在这些不同端的用户信息聚合起来呢?
ID-Mapping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用来关联ID信息。
我们把用户在各个端的信息收集起来,假设输入两条日志的id信息为:
line1: < mac1,mac2> < imei1> < tel1>
line2: < mac1> < imei2> < tel1,tel2>
上下是两条用户行为日志,看到他们都有mac1,两条数据应该是同一个用户。
使用多轮map-reduce的聚合方法,map做数据分块,reduce做归并
第一轮,以mac1和 mac2为key字段来map和reduce
Map 输出:
mac1 line1 < mac1,mac2 > < imei1> < tel1>
mac2 line1 < mac1,mac2> < imei1> < tel1>
mac1 line2 < mac1> < imei2> < tel1,tel2>
Reduce 输出:
line1 < mac1,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line1 < mac1,mac2> < imei1> < tel1>
line2 < mac1,mac2> < imei2,imei1> < tel1,tel2>
第二轮, 以line1和 line2为key字段来map和reduce
Map 输出:
line1 < mac1,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line1 < mac1,mac2> < imei1> < tel1>
line2 < mac1,mac2> < imei2,imei1> < tel1,tel2>
Reduce 输出:
line1 < mac1,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line2 < mac1,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第三轮, 以< mac1,mac2>为key字段来map和reduce
Map输出:
< mac1,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 mac1,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Reduce输出:
< mac1, mac2> < imei1,imei2> < tel1,tel2>
依次指定< id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无法归并
数据库表的设计,设置global-id作为主key,(类似身份证号的作用),其他的字段都可以有多个(map< string,int>),这些用来表示一个用户的多个身份标识。
//数据表
global_id string,
imei map<string,int>
mac map<string,int>
imsi map<string,int>
phone_number map<string,int>
idfa map<string,int>
openudid map<string,int>
uid map<string,int>
did map<string,int>
例如这四条记录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用户,存储的时候就把它们存为一个用户,用global_id作为key。
由此得到
global_id <=> imei,mac,imsi,phone_number,idfa,openudid,uid,did的相互映射关系。
//索引表
id string
global_id string
线上查询的时候,假设获取了mac1类型ID, 根据mac的索引表获取global_id,然后根据global_id数据表获取用户imei、phone_number等其他ID信息。
对于僵尸用户,或者长期不用的用户,保存数据没有意义,浪费资源而且数据长期不更新后可能数据不准确。
可以对每个ID加入活跃度参数,一方面代表用户的活跃程度,一方面可以对ID的存储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