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国,谁的国?

《他的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我们的时代有所反思的韩寒形象。

这本书里面影射了2008年,甚至前几年,或者过几年,发生的典型的社会事件。用他的方式解释了很多极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新词汇。直接提到了郭敬明(态度很模糊)并多次为其摇旗呐喊。不难看出他对社会现状,对城市发展,对官员公务员执法人员的看法。还有,也写了很多自己泡妞的法宝。

你说他这是什么意思。愤世嫉俗?特立独行?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韩寒这个做事,我觉得别人还是少琢磨,一琢磨就坏了,最后显得自己特没品…… 一个故事里,不管绕了多少荒唐可笑和荒诞丑陋的弯,打了多少无聊和有聊的爱情折,最终韩寒还是让萤火虫的光照亮迷茫的雾之路,照亮还是有希望的现实。

《他的国》男主人公左小龙近似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他默默关注着他所居住的亭林镇日益被现代文明侵蚀、糟蹋,人性沦丧,但与“局外人”略微不同的是,他曾试图改变局面,尽管徒然,但他依然在努力着,在他看来,希望始终在前方。

左小龙平时看守一个废弃的雕塑园,兼职做体温计厂的检验员。他最爱骑着摩托车,到处兜风。纯美的女学生小泥巴暗恋着左小龙,而左小龙又爱慕性感的女歌手黄莹,爱情并没有衍生成没完没了的三角拉锯战,少年人用简单的方式了结一段春愁——小泥巴默默照料受伤的左小龙,在其快康复时,悄然离去;黄莹断然拒绝左小龙的求爱,去追随锒铛入狱的书商路金波……

小说中,爱情只是一条副线,主线仍是亭林镇经济飞速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衰竭等问题。因为招商引资,外来廉价劳动力愈来愈多,本地人生存受到压力,但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又促动本地消费,本地人依靠房租、饭馆等第三产业获得不菲收入。由于目光短浅,乡镇领导对工业污染、房产商圈地等事情置若罔闻,变本加厉地扶助奸商,损害民众利益。

韩寒运用想象力,采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营造了一个变异的亭林镇,充满怪诞的黑色幽默风格。在受污染的环境下,出现了足球大小的青蛙、“龙猫”一样的老鼠……人们爱上了吃大动物,亭林镇由此开始火热的旅游业,成群的广东人来吃活老鼠……当工厂停止排污,大动物消失,亭林镇失去经济支柱时,人们竟然向工厂主抗议。在书末,这些吃过变异大动物的人无一例外失明。就像法国作家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犀牛》、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小说《失明的城市》中那些变异的世人一样,亭林镇的人们失去了道德判断力,失去了人性的尊严。

比较机巧的是,韩寒在书中设置的两个一直保持清醒的人,除了左小龙,就是盲人刘必芒。刘必芒眼盲心亮,是全镇唯一与左小龙能够畅谈亭林镇时事并做出冷静分析的人。刘必芒不愿意宰杀变异动物,导致餐馆倒闭,这也象征着理想主义者在现世的落败。遗憾的是,刘必芒这一人物形象目前不够丰满,很多语言非常概念化、说教化,显然,这需要韩寒进一步再塑造。

在书中,韩寒以极度犀利的语言,自信而张扬地调侃浮躁的社会现实,对官僚主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计划生育、拆迁、教育、现代派诗歌、“走进科学”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毫不留情地进行“滑稽模仿”,进行后现代式的反讽、嘲弄、揶揄,包括他的同行、青春文学写手郭敬明以及他自身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笔端讽刺对象。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亦觉韩寒的“怒骂”大快人心。《他的国》里,文化全盘崩溃,大家成了无根的人,成了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人。

相对于那些沉浸在编造“卿卿我我”或者玄幻鬼怪故事的80后写手来说,韩寒明显比他们成熟。有似于上世纪80年代中的中国文学“寻根之旅”,韩寒笔下的左小龙单纯地以为把“外地人赶出去”,就能回到原来平和、温馨的生活环境,避免“殖民化”,但这亦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既是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文化传承,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难。

韩寒是这样一个人,会把魔幻写的很现实,现实写得很魔幻。他的每一本书像是一本画册,透过荒诞不经的景色能看到他成熟苍劲的笔法,和清澈透明的心境。像文森特梵高一样,色彩近乎纯净好像没有调色,笔触近乎简洁好像没有技法,所以感人。思考了很久,还是这两个字,感人。读完故事的那个下午,像是读完自己青春的尸检报告,沮丧尴尬悸动和一股未尽的幼稚的英雄气一齐涌上来,流泪,于是我想这个结论大抵是正确的。

2009年2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的国,谁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