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

 1    聚类是对物理的或者抽象的对象集合分组的过程,聚类生成的组称为簇,而簇是数据对象的集合。

        (1)簇内部的任意两个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2)属于不同的簇的两个对象间具有较高的相异度。

 2    相异度可以根据描述对象的属性值来计算,最常用的度量指标是距离。

 3   聚类最初来自数学,统计学,和数值分析;机器学习领域把聚类描述成隐含模式,发现簇的过程是无监督学习;聚类是模式识别的重要手段。

 4    聚类的特点:用少量的簇来描述大量数据的特征:  数据简洁,丢失精细部分

 5   聚类数据挖掘实践中的应用

   (1) 数据预处理  (2) 科学数据探索 (3) 信息获取与文本挖掘  (4)  空间数据库应用 

   (5) 客户关系管理 (6) 市场分析  (7)  Web分析  (8)  医学诊断  (9)计算生物学。

6   统计学 :  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包括  系统聚类法,分解法,加入法,动态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有重叠聚类和模糊聚类等

7   机器学习:簇  相当于隐藏模式。聚类是搜索簇的无监督学习的过程

      与 分类不同。无监督学习不依赖预先定义的类或者带类标记的训练实例。需要有聚类学习算法自动确定标记。而分类学习

的实例或数据对象有类别标记。聚类是观察试学习,而不是实例式学习。

8   实际应用: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之一

    (1) 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获得数据的分布状况。观察每一个簇数据的特征,集中对特定的簇集合作进一步地分析。

     (2) 作为其他数据挖掘任务(如分类,关联规则)的预处理步骤

9   聚类算法的特征:

    (1)处理不同类型属性的能力;

    (2) 对大型数据集的可扩展性;
    (3) 处理高维数据的能力;
    (4) 发现任意形状簇的能力;
    (5) 处理孤立点或“噪声”数据的能力;
             对“噪声”数据具有较低的敏感性;
             合理地发现孤立点。
    (6) 对数据顺序的不敏感性;
    (7) 对先验知识和用户自定义参数的依赖性;
    (8) 聚类结果的可解释性和实用性;
    (9) 基于约束的聚类。

10  聚类算法分类:

    (1)  基于划分的方法:  K-means 算法    基于密度的算法

   (2) 基于层次的方法 :  凝聚算法  分裂算法

   (3) 基于网络的 方法

   (4) 非数据与数据属性同时出现的方法

    (5)基于约束的方法

   (6) 运用机器学习技术的方法  :梯度下降法  人工神经网络   进化模型

    (7) 有扩展性的算法

    (8) 面向高维数据集的算法

10   数据类型

     (1)区间标度型:用线性标度描述的连续度量  (如  高度   重量 经纬度坐标 温度等)

     (2)  布尔类型 : 如果两个状态同等重要,称为对称的  否则是不对称的

     (3)  标称型: 有若干个离散的取值

     (4) 序数型:  取离散的序数值,序列排序是有意义的

     (5) 比例标度型:在非线性标度上取正的度量值。

11  数据结构   

                                      数据矩阵                                                                                                                                   相异度矩阵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1张图片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2张图片


12     距离函数  (计算对象之间的距离)

   距离函数‖‖应满足的条件:
   (1)‖xi–xj‖=0,当且仅当xi=xj
   (2)非负性:‖xi–xj‖≥0
   (3)对称性:‖xi–xj‖=‖xj–xi‖
   (4)三角不等式:
      ‖xi–xk‖≤‖xi–xj‖+‖xj–xk‖


13   设两个对象的p维向量分别表示为
  xi=(xi1,xi2,…,xip)T和xj=(xj1,xj2,…,xjp)T,
有多种形式的距离度量可以采用。如,
闵可夫斯基(Minkowski)距离
曼哈坦(Manhattan)距离
欧几里得(Euclidean)距离
切比雪夫(Chebyshev)距离
马哈拉诺比斯(Mahalanobis)距离


 14   距离计算公式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3张图片

15  令对象的维数p=2,在二维空间中考察到原点距离为常数的所有点形成的形状。即,考察集合{x| ||x||=c}的形状。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4张图片

菱形:曼哈坦距离;                                        圆形:欧几里德距离;                                方形:切比雪夫距离


16     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

      划分方法:已知由n个对象(或元组)构成的数据库,对其采用目标函数最小化的策略,通过迭代把数据分成k个划分块,每个划分块为一个簇(cluster)。
      划分方法满足两个条件: (1)每个簇至少包含一个对象;   (2)每个对象必需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簇。
      常见的划分方法:  (1)k-means(k-均值)方法                       (2)  k-medoids(k-中心点)方法


17  k-means聚类算法

      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核心思想:通过迭代把数据对象划分到不同的簇中,以求目标函数最小化,从而使生成的簇尽可能地紧凑和独立。
设p表示数据对象,ci表示簇Ci的均值,通常目标函数采用平方误差准则函数:

                                                                                     
 
这个目标函数采用欧几里得距离度量。如果采用Mahalanobis距离可以对椭圆形的簇进行分析。

18     k-means算法步骤:
        首先,随机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k个簇的质心;
        然后,将其余对象根据其与各个簇质心的距离分配到最近的簇;再求新形成的簇的质心。
        这个迭代重定位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目标函数最小化为止。

19   K-means算法
       输入:期望得到的簇的数目k,n个对象的数据库。
       输出:使得平方误差准则函数最小化的k个簇。

       方法: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簇的质心;

              Repeat    (1)计算对象与各个簇的质心的距离,将对象划分到距离其最近的簇;
                              (2)重新计算每个新簇的均值;

              Until      簇的质心不再变化。
20   k-means例子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5张图片
     步骤如下:

k-means(设n=8,k=2)步骤:
第一次迭代:假定随机选择的两个对象,如序号1和序号3当作初始点,分别找到离两点最近的对象,并产生两个簇{1,2}和{3,4,5,6,7,8}。对于产生的簇分别计算平均值,得到平均值点。对于{1,2},平均值点为(1.5,1)(这里的平均值是简单的相加出2);对于{3,4,5,6,7,8},平均值点为(3.5,3)。
第二次迭代:通过平均值调整对象的所在的簇,重新聚类,即将所有点按离平均值点(1.5,1)、(3.5,1)最近的原则重新分配。得到两个新的簇:{1,2,3,4}和{5,6,7,8}。重新计算簇平均值点,得到新的平均值点为(1.5,1.5)和(4.5,3.5)。
第三次迭代:将所有点按离平均值点(1.5,1.5)和(4.5,3.5)最近的原则重新分配,调整对象,簇仍然为{1,2,3,4}和{5,6,7,8},发现没有出现重新分配,而且准则函数收敛,程序结束。


迭代次数   平均值       平均值                       产生的新簇                    平均值         平均值
  (簇1)     (簇2)    (簇1)       (簇2)
 
   1 (1,1)     (1,2)           {1,2},{3,4,5,6,7,8}    (1.5,1)  (3.5,3)
   2 (1.5,1)   (3.5,3)        {1,2,3,4},{5,6,7,8}   (1.5,1.5)(4.5,3.5)        
   3 (1.5,1.5)(4.5,3.5)     {1,2,3,4},{5,6,7,8}   (1.5,1.5)(4.5,3.5) 

21    :

k-means算法特点
(1)优点:
在处理大数据集时,该算法是相对可扩展性的,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
算法复杂度为O(nkt),其中,n为数据集中对象的数目,k为期望得到的簇的数目,t为迭代的次数。
(2)应用局限性:
用户必须事先指定聚类簇的个数;
常常终止于局部最优;
只适用于数值属性聚类(计算均值有意义);
对噪声和异常数据也很敏感;
不适合用于发现非凸形状的聚类簇。


22   k-means算法改进工作

   算法改进:
①参数k的选择;②差异程度计算;③聚类均值的计算方法。
例如:
先应用自下而上层次算法来获得聚类数目,并发现初始分类,然后再应用循环再定位(k-mean)来帮助改进分类结果。
k-modes:用新的相异性度量方法处理对象,用基于频率的方法修改簇的modes。
k-prototype:将k-means扩展到处理符号属性。
EM(期望最大化)
    (1)  概率权值,聚类边界不严格
    (2)  可扩展性,识别数据中存在的三种类型区域


23  K-中心点算法:

   k-meams  和 k-medoids 比较

   k-means利用簇内点的均值或加权平均值ci(质心)作为簇Ci的代表点。对数值属性数据有较好的几何和统计意义。

     对孤立点是敏感的,如果具有极大值,就可能大幅度地扭曲数据的分布。
k-中心点(k-medoids)算法是为消除这种敏感性提出的,它选择簇中位置最接近簇中心的对象(称为中心点)作为簇的代表点,

24   k-中心点算法处理过程
首先,随机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k个簇的代表点,将其余对象按与代表点对象的距离分配到最近的簇;
然后,反复用非代表点来代替代表点,以改进聚类质量。(用一个代价函数来估计聚类质量,该函数度量对象与代表点对象之间的平均相异度。)

 目标函数仍然可以采用平方误差准则。


25

k-中心点算法
输入:n个对象的数据库,期望得到的k个聚类簇
输出:k个簇,使所有对象与其所属簇中心点的偏差总和最小化
方法:
    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簇中心
   repeat
        (1)将每个剩余的对象,分配到最近的中心点所代表的的簇;
        (2)随机选取非中心点Orandom;
        (3)计算用Orandom代替中心点Oj形成新聚类的总代价S;
        (4)If S<0 then用Orandom代替Oj,形成新的k个中心点的集合。
     until 不再发生变化


26 k-中心点算法例子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6张图片

28  

      第一步建立阶段:
        假如从5个对象中随机抽取的2个中心点为{A,B},则样本被划分为{A、C、D}和{B、E},如图3.2所示。
第二步交换阶段:
       假定中心点A、B分别被非中心点{C、D、E}替换,根据PAM算法需要计算下列代价TCAC、TCAD、TCAE、TCBC、TCBD、TCBE。

以TCAC为例说明计算过程:
a)当A被C替换以后,A不再是一个中心点,因为A离B比A离C近,A被分配到B中心点代表的簇,CAAC=d(A,B)-d(A,A)=1。
b)B是一个中心点,当A被C替换以后,B不受影响,CBAC=0。
c)C原先属于A中心点所在的簇,当A被C替换以后,C是新中心点,符合PAM算法代价函数的第二种情况CCAC=d(C,C)-d(C,A)=0-2=-2。
d)D原先属于A中心点所在的簇,当A被C替换以后,离D最近的中心点是C,根据PAM算法代价函数的第二种情况CDAC=d(D,C)-d(D,A)=1-2=-1。
e)E原先属于B中心点所在的簇,当A被C替换以后,离E最近的中心仍然是B,根据PAM算法代价函数的第三种情况CEAC=0。
因此,TCAC=CAAC+CBAC+CCAC+CDAC+CEAC=1+0-2-1+0=-2。

或者这样理解 :

TCij表示用非中心点j替换中心点i所产生的代价。 
计算TCAC:当A被C替换后,设一指针p遍历所有对象,判断他们是否聚到别的类里。

  1. 先看A是否变化:C成为中心点后,A离B比A离C近,故A被划分到B簇里。所产生的代价为d(A,B)-d(A,A)=1(d(i,j)表示i划分到中心点j的距离;差值表示属于新的中心点-属于旧的中心点产生的代价。)
  2. 看B是否变化:C成为中心点后,B当然离自己是最近的,不变
  3. 看C是否变化:C成为中心点后,C划分到C簇里,代价为d(C,C)-d(C,A)=-2
  4. 看D是否变化:C成为中心点后,D离C最近,故划分到C里,代价为d(D,C)-d(D,A)=-1;
  5. 看E是否变化:C成为中心点后,E离B最近,为0 
    TCAC就等于上述的代价之和,为1+0-2-1+0=-2。 
    同理需要计算TCAD=-2、TCAE=-1、TCBC=-2、TCBD=-2、TCBE=-2 
    然后选取代价最小的替换,这里有多个选择,随便选择一个就行。选C的话,新的簇为{C,D}和{A,B,E}。新的簇中心为C,B,继续迭代计算直到收敛。

为了判定一个非代表对象orandom是否是当前一个代表对象oi的好的替代,对于每一个非中心点p,需要考虑下面4中情况:


第一种情况:p当前隶属于代表对象oj(A类中心点),如果oj被orandom所代替作为代表对象,并且p离其他代表对象oi(B类的中心点)最近,则p重新分配给oi。(i!=j)


第二种情况:p当前隶属于代表对象oj(A类中心点),如果oj被orandom所代替作为代表对象,并且p离orandom(新的中心点)最近,则p重新分配给orandom。(i!=j)


第三种情况:p当前隶属于代表对象oi(B类中心点),如果oj被orandom所代替作为代表对象,并且p仍然离oi最近,则p不发生变化。(i!=j)


第四种情况:p当前隶属于代表对象oi(B类中心点),如果oj被orandom所代替作为代表对象,并且p离orandom最近,则p重新分配给orandom。(i!=j)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7张图片

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_第8张图片


29   K-中心点算法特点
(1)优点:
对属性类型没有局限性;
鲁棒性强:通过簇内主要点的位置来确定选择中心点,对孤立点和噪声数据的敏感性小。
(2)不足:
处理时间要比k-mean更长;
用户事先指定所需聚类簇个数k。

30  围绕中心点的划分(Partitioning Around Medoid,PAM)
最早提出的k-中心点算法之一;
总在中心点周围试图寻找更好的中心点;
针对各种组合计算代价;
不足在于n和k较大时,时间代价太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K-means 和 K-medoids算法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