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优秀包村组们

       

        那些为民办实事好事的

              优秀包村组们


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优秀包村组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赢得民心 凝聚人心 形成核心


为认真贯彻某某某同志“某某某某”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在第十一批干部下派工作中,增加了部门联系点这种形式。25个部门和单位联系25个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以加大扶贫力度,帮助发展农村经济。半年多来,派出部门高度重视,联系点工作组人员扎实工作,在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派出部门高度重视,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派出部门切实提高认识,对联系点工作专题研究,专门部署,专项落实,通过多次在村里召开会议,现场解决问题。市委政研室多次到村里现场办公,提出把联系点建成学习基地、调研基地和实践基地,和村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全村发展规划,想方设法为村里解决吃水难、浇地难等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市招商局把联系点作为包村点来对待,多方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筹资近300万元,帮助村里通街2300多米,拆迁房屋153间,形成了该村的区位优势。市残联一把手亲自考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投资2.4万元为村里修建占地10亩、库容1.6万方的水库一座。

联系点工作人员扎实肯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落实“某某某某”,最重要的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联系点工作人组的人员充分发挥接触面宽、联系广的优势,为村里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市直机关工委克服种种困难,协调资金12万元,为所联系村修成了长420米的柏油路,村民高兴地把这条路命名为“振兴路”。同时为村里协调贴息贷款帮助发展奶牛养殖。市经研中心为了解除群众对发展奶牛生产的顾虑,把内蒙、莱州等地的3个养殖大户引到所联系村安家落户。通过积极联系,取得大王乳业的支持,无偿为村投资30万元建设奶站。解决鲜奶的销售问题。东营日报协调资金1万元,为所联系村修建了一条连接五干的渡槽。

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产业化扶贫,成效非常明显。各派出部门认真研究加入WTO后的形势,在引导农村转变观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引导农民走依靠科技致富的路子。市工商联经过多次考察论证,从平邑引进了生态名果蒙阳红石榴,并与平邑县蒙阳红石榴生态有限公司签订了订购根苗和包销产品合同,几年后将发展该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市科协发挥部门优势,为所联系村引进速生杨2000棵,赠送金银花种苗1.7万棵株,特大红小豆150公斤。市外经贸局通过乡司法所签订合同,农户每养一头牛补助现金600元,使所联系村的肉牛生产逐步形成了一个支柱产业。

派出部门关心所联系村群众的冷暖疾苦,把“某某某某”切实落实在行动上。通过“连民心、送温暖”行动,为村里孤寡老人送去慰问金、慰问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上。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机关干部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与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融洽了感情,真正赢得了民心,凝聚了人心 形成了核心。

          【王新俊 黄其军 发表于《东营日报》2002.06.28)】


            “四个一”工程帮民富

—市检察院包村工作组实践“三个代表”小记


牛庄镇车里村是市检察院的包村点。包村工作组进村七个多月来,紧紧围绕市委“建班子、找路子、办实事、帮民富”的总体要求,心系百姓,真心实意进行帮扶,使所包村发生了巨大变化。6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国信在车里村检查指导工作时,风趣地称包村工作组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一个厂、一个养殖小区、一条路、一个托儿所。

车里村共有986口人,人均耕地1.4亩,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余元。为使车里村彻底告别多年来的土里刨食的穷日子,包村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为这个村增加“骨髓”,帮助群众自己“造血”。先后投资7万余元将村南一块40多亩的盐碱地改造成为高标准的养鱼塘,并修建了一条通住鱼塘的水泥路,建成了水产养殖小区。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增加集体积累2.5万元。通过到外地学习,包村组发现加工拖把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好项目,他们先后协调资金14万元,为该村建起了拖把加工厂,采取“工厂生产为辅,家庭加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家家户户都加工拖把,实现共同富裕。村民张绍亭在包村组的帮扶下,投资1000元,仅用一周时间,就生产拖把350多把,实现纯收入700多元。

长期以来,车里村由于道路没有硬化,街道十分难走,尤其是雨雪天,更是无法通行。包村工作组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多方协调,投资30多万元,为该村修建了一条贯通东西,长430米,宽10米的主干道,彻底解决了村民的行路难问题。与此同时,包村组又筹集资金9万元,动用土方2000余方,填平了一个大水坑,建成了幼儿园。

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市检察院对包扶工作高度重视。下派之始,专门召开了下派干部总结表彰暨欢送大会,为包村工作组的3名同志披红戴花,组织全院干警为他们送行,一把手亲自送到点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包村工作进行研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院领导轮流到包村点现场办公,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包村组的同志不负重托,全身心地投入到下派工作中去,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刚进村时,看到有部分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们二话没说,每人从工资中拿出200元钱,购买了1500斤取暖煤、2袋面粉、20斤花生油送到老人们家中。68岁的孤寡老人张向梅大娘感动地握着包村组同志的手说:“谢谢包村组,感谢共产党,你们来了真是我们车里人的福气呀!”村里有几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包村组得知后,及时为他们交上了学杂费,并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进村七个多月,包村组的同志先后从自己工资中拿出2000余元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真正与当地群众融为了一体。

(本报通讯员《东营日报》2002.07.31)


              栽科技花 育科技果

--市科技局包村工作组帮扶北苏村小记


他们从市直机关走到偏远农村,带着党组织的信任和嘱托,带着同志们的期盼和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默默地带领一方群众摆脱贫困,让群众得实惠,奉群众为父母,受到了群众的忠心爱戴。提起市科技局驻利津县虎滩乡北苏村包村工作组的队员,群众的故事就会汇成一曲对“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的优美赞歌。

虎滩乡北苏村是432口人的贫困小村,村里没有集体积累。农村的封闭和贫困让工作队员感到揪心,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感到重任在肩,他们深深地认识到,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走科技扶贫的路子,让科技在农村开花结果!

今年初,在他们的一手策划下,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科技示范系统不事声张地悄悄启动了。该系统主体是在不增加农民投资的情况下,利用农民现有的电视网络设施,通过计算机、VCD、录像机等设备,融合先进的通讯技术,面向农村播放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信息行情等致富信息,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科教信息。另外,工作组还创办了《农村实用科技信息》,解答农民关心的生产技术难题。他们利用村文化大院,建起了“虎滩乡农村星火人才培训基地”,开辟了农业科技信息园地,为群众购置了分门别类的大量科技图书,为群众订阅了《现代农村》、《农村信息报》等8种报刊。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已经通过信息系统、刊物、阅报栏、培训班、外出考察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信息200余项。村民李振芳通过电视了解到养鸡风险小、收效快,并从《信息园地》选择了绿丰香草鸡作为养殖品种,在工作组的指导帮助下,第一批鸡养了三个月就赚了一万元,她感激地说:“是咱们工作组的田秀才帮了俺的忙啊”。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养鸡专业户已发展到4家。

北苏村因为穷,过去办点事就要向农民要钱要物。工作组刚进村,街道都是土路,行路难成了群众头痛的一大难题。工作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局党组作了汇报,并多方筹集资金4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长约2.5公里的柏油路,疏通了北苏村与外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据统计,工作组进村以后,先后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20多项,村里的群众感激地说:“工作组就是乡亲们的及时雨啊”。

工作组进村以来,由党员干部带头建立农业示范基地2个,其中与中科院中农春雨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起苗木繁育基地100余亩,村委与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通过建立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带动了全村养羊的积极性,全村羊存栏量达人均2头。工作组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为群众树立了好榜样。

(本报通讯员《东营日报》2002.8.1)


              扎根基层 奉献真情

  ——市卫生局包扶温家村纪实


市卫生局包扶史口镇温家村以来,始终把包扶工作当作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抓不懈,真正做到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基层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抓中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温家村共有262口人,耕地430亩,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进村后,包村组通过广泛调查,确定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与民营经济,建设波尔山羊养殖专业村的路子。首先对原来种植的45亩冬枣园进行完善,投资2万元补种了冬枣树,聘请技术员到现场向农民传授冬枣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40亩高产高效的“三红萝卜”落户温家村,每亩可增收2000元以上。建成了占地6000平方米、总投资40余万元的波尔山羊养殖示范小区。小区内建有饲料加工厂、畜牧疾病防治防疫等辅助设施,16户养殖大户进区从事专业化养殖,占全村总户数的1/5,年存栏量可达5000只,可实现年产值3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强核心,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包村组积极配合镇党委完成了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结合“某某某某”学习教育活动,在村两委和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强自身素质,树自身形象,做群众致富带头人”活动,帮助村两委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三会议事”制度,即凡是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村党支部会议、两委联席会议和党员及群众代表会议进行研究和通过。完善了村规民约,推行了政务公开,使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

赢民心,真心实意地办实事办好事。包村组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资2.4万元为村民接通了闭路电视,投资近万元完善了村文化大院,新上50千瓦的变压器一台,为面粉加工、安装维修等民营业户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了种植、养殖、法制、卫生等科普知识宣传。包村组还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村里建起了卫生室,投资2.8万元,购进了部分药品及医疗卫生器械,为群众义诊300余人次,还定期不定期到老人家中走访巡诊,为他们测血压,提供健康咨询等。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合作医疗,解决了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难题。一件件、一桩桩实事、好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本报通讯员《东营日报》2002.8.17)


      帮扶重生态 农村富而美

            ——市农业局包扶薄扣村纪实


利津县陈庄镇薄扣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市农业局包村工作组进驻薄扣村以后,立足当地实际,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找路子,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农村的生态家园,使一个贫困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薄扣村因薄家庄的一扣子地而得名,地少人多,以粮棉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引导群众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工作组确定从改变群众落后生活方式入手,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引导群众建设生态富民家园。每个农户建设1个沼气池,带动养殖1头牛或2头猪或相当数量的畜禽,种植2亩高效瓜果菜园。农户以荒草及作物秸秆养畜发展庭院畜牧业,以牲畜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烧水做饭、点灯照明,用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发展高效无公害绿色农业。同时,配套进行农厕改造,实现厕圈池一体化,人畜粪便直接入池,既实现了有效利用,又清洁了庭院卫生。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市农业局多方筹措资金扶持100家农户建设100个沼气池、100亩冬枣园,配套改造了50亩拱棚西瓜园、40个庭院蔬菜大棚。经测算,畜禽养殖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元;每个沼气池年节约燃料及照明费用700元;沼气池生产的沼渣、沼液可满足2亩高效瓜果菜园生产用肥,每年节省肥料480元。每户形成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态园。

治穷必须先治愚,帮钱帮物不如帮科技。为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工作组为薄扣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成立了农民科技学校,设立了农业科技指导站,建起了利津县第一个村级农民科技书屋,定期选派农技人员到村讲课,指导农业生产,并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新技术。薄扣村主要种植棉花,一直沿用人工点播,由于播期长,土壤墒情难以保障,年年出苗不齐,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补苗。今年春播期间,在包村组的指导下,全村1500亩棉花全部更换了DT99B、鲁棉17、鲁棉18等优良品种,并且推广了棉花机播覆膜技术,节省了用工,缩短了播期,提高了质量。由于良种的选用,每亩棉花可增产10%以上。西瓜拱棚建设投资大,是薄扣村重要的农业设施,由于单纯种植西瓜,浪费了资源。在包村组的指导下,今年推广了大棚西瓜套种豆角技术,在不影响西瓜采收期和产量的情况下,每亩大棚增收早春豆角400公斤,增加收入1000多元。在冬枣园建设中,工作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广了冬枣园立体种植技术。在冬枣树下播种酸枣苗,一年后利用冬枣修剪枝与酸枣苗嫁接,进行冬枣育苗,每亩可育冬枣苗4000株。

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工作组还先后配合当地党委顺利完成了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帮助村里建立了建筑队、馒头房、小卖部,发展了肉食鸡养殖示范户……工作组的一行一动都牢牢记在了薄扣村群众的心里。

现在的薄扣村还是那个村,人还是那些人,但人的思想观念新了,致富路子宽了,钱袋子鼓了。

(本报通讯员《东营日报》2002.8.28)


  躬行“三个代表” 温暖一片人心

  —市通信分公司包扶东三村纪实


2002年5月份的一天,东营市通信分公司(原东营市电信局)党委书记、总经理魏德胜同志来到帮扶村利津县明集乡东三村,将10万元前期修路款送到了该村两委负责同志的手上。

多年来,由于该村街道路面一直没有硬化,如遇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成了村民的迫切愿望。东营市通信公司党委了解情况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为东三村修路问题。在现场办公会上,魏德胜同志代表公司党委表示:“包扶一个村,就要造福一方百姓。公司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挤出资金来把这件事情办好。”公司党委把包村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多次到东三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制订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领导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排出值班表,每人每月到该村现场办公一次。公司党委、团委17名委员分别与17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包村组投资6万元配套完善水利设施。开挖一条长550米的“连心渠”,将原水库改造利用,动用土方9000方,购置拖拉机一台,提水设备2套,并投资1000余元自行设计装配成实用便利的自动提水车。这一项目的实施解决了该村300亩蔬菜大棚、100亩冬枣示范园用水和800亩良田的灌溉,解决了东三村的农业用水问题。

为了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学知识,包村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除了平时注意搜集网上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外,还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了农民网校培训班,组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年轻村民学习,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供求信息,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群众利用因特网发布消息,引来了天津、杭州等地的蔬菜商户,打开了大棚蔬菜的销路,去年冬天每个大棚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为他们带来的实惠。包村组还力争年内将该村建成明集乡第一个虚拟网电话村,使电话普及率达到85%以上,让村民都用上电话。

村里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时刻牵挂着公司领导和包村组同志们的心。去年春节前夕,公司领导班子走访慰问了6户特困户,各送上600元慰问金、10斤花生油、鸡蛋、面粉等慰问品,还救助了3名失学儿童。在病灾户张文月家,魏德胜同志代表公司党委将600元慰问金、10斤花生油、10斤鸡蛋、面粉等慰问品送到张文月夫妇手中,并为其即将辍学的孩子留下了600元助学金,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加倍学习。同患胃癌的张文月夫妇感动得涕不成声,刚刚做完大手术的妻子哽咽地说:“是党救了我们一家,是党救了我的孩子!感谢党!感谢电信局!”

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办一件好事凝聚一方力量。包村工作组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铺下身子,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就会早日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东营日报》2002.8.30)


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优秀包村组们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系列文章发表于《东营日报》,作者重新编辑整理于2017年9月27日(古历八月初八)】

 文中照片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深情为民拓富路

东营市选调大学生到农村“充电”

真情聚民心

东营下派干部汇农村新景

难舍支教一片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民办实事好事的优秀包村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