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

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_第1张图片

广告营销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曾经在我的大学某堂课上被讨论了很久,导致后来各位都讨论饿了,因为那是一个关于做蛋糕的故事。

美国通用磨坊公司(General Mills)旗下的贝蒂妙厨(Betty Crocker)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推出过一款非常方便快捷的蛋糕粉,但是卖得不怎么好。该公司为此请了专家做市场调研,发现家庭主妇们不喜欢用它是因为这样做蛋糕操作太简单,没有成就感。

针对这个结果,他们调整了蛋糕粉的配方,撤掉了里面原有的鸡蛋粉,然后要求使用者做蛋糕时必须加入几个鸡蛋混合搅拌再烤。 这个小小的步骤让主妇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把烤出来的蛋糕当成自己的作品,相应的,蛋糕粉的销售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几十年过去了,贝蒂妙厨早就是家庭蛋糕煎饼的主流品牌之一。而他们当年的例子仍然在不断重演,比如说,在图片编辑工具上。

Instagram实在算是个创造性的发明。在那之后,数目难以估量的智能手机用户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拍照后加个滤镜再分享的习惯。 但在后ins时代,每个人都在透过热门滤镜发照片的背景下,一些手机上的图片编辑软件开始从另一个突破口——人们需要“自己的元素”的突破口——进行尝试。比如说本文中的这些应用。

--Bugshot, 设计工具的逆袭

一直在关注热门应用的设计师们可能会被最近突然冒出来的这个Pinpoint深深刺激到。因为这个应用“在图像上圈圈点点后分享”的概念完全就是存在已久的常见设计反馈工具(比如Conjure, Feedbag)的平民化手机版。


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_第2张图片

[Feedbag |]

实际上,如果他们知道这个应用的由来的话,就会明白——自己真的是对的。

Pinpoint来源于一个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产品定位的应用Bugshot。Bugshot则来源于创造者一个常人很难领会的苦恼: 他在用手机应用(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的时候经常会碰到bug,每次碰到bug就会截屏保存留着以后报告,可是日后再翻这些截屏图片总是忘了为什么保存。

所以Bugshot一开始,就如它名字所显示的一样,是一个用来方便记录bug的工具。


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_第3张图片

但是这个截屏和标记(当然后期又添上了模糊处理等功能)的巧妙结合确实挺吸引人。 它在推出之后就受到了新创企业参与者,科技评论员,没准还有产品挑刺狂热爱好者的欢迎。

之后,就像创始人本人在博客上所说,因为接下来的开发占据太大心力,准确地说是付出回报不对称,他停止了后续更新并把这个应用从苹果商店撤了下来。

直到今年三月底的时候,来自手机应用开发公司Lickability的朋友试图向他买下Bugshot。于是他干脆白送给了他们,并在之后由他们改装重新设计作为Pinpoint推出。

--Pinpoint, 投奔红海的蹊径

如果说Bugshot是在功能性上推出了小小的创新(截屏标记)的话,Pinpoint则是在探索用户分享截屏的目的上又进了一步。

使用者之前喜欢Bugshot,原因之一是相对拍照而言截屏的目的相对单一,都是为了保留某种信息。所以操作流畅简单的截屏标记软件很实用。而Pinpoint,不管从名字还是设计上都不再局限于原来的bug反馈主题,将重心放在了普通用户分享截屏的各种可能需要上。


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_第4张图片

当然,一旦脱离原来的极客路线改为面向广大市场,他们面对的就是一片红海,准确地讲,来自难以计量的图片编辑应用的直接竞争。

诚如很多评论者所言,这个应用上的几乎所有功能都可以在已有的图片标记分享应用上实现,比如Evernote的Skitch。就连“更精简更方便“的理念下,都有同类竞争者,比如来自Driftt的Annotate


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_第5张图片
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_第6张图片

[上下分别是功能强大但相对操作也麻烦的Skitch和功能简单但从UI上也可以看出操作简单的Annotate。]

而Pinpoint,承接科技成瘾者(他们通常也被视为新产品的首批推动者)对Bugshot的好感度,似乎打算以最合适的截屏应用作为切入点。 面对为何不用Skitch的质疑时,他们的回应是自己功能更少速度更快。

虽然少只是多的一个微妙对立面。

--结尾, 对用户目的的模拟

这只是图片编辑市场上冒出的一个新应用。虽然它相对于类ins的滤镜应用而言另辟蹊径,鼓励用户加入“自己的鸡蛋”, 但也并没有创新到没有直接竞争者的地步。

吸引我的是他们——Bugshot到Pinpoint——在分析用户目的及模拟行为上的尝试。 ins类应用掌握的是普通人希望平庸照片美点的单纯心理,而Bugshot从一开始就试图研究行为后的目的——比如用户到底为什么要截屏。

当时的开发者Marco把重心放在了和他一样的互联网人上。所以应用的特点就是尽可能顺手地在截屏上标记要点。如你们所见,只有箭头方框和后期加上的模糊、高亮操作。接棒的Lickability则面向大众对截屏编辑的需求做了调整。众口难调,但他们已经做出了不错的创新,比如在分享时删除原截屏图片的选项,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传递信息用的屏幕截图并不具有纪念价值。

该公司的Matthew 在Product Hunt上解释Pinpoint相对于Skitch的优势时用的形容是“a lot less, a lot faster, and more reliably”。在互联网史上的某个时代,好的软件就是功能繁多的软件。在那之后,简洁,或者说less逐渐成为了主流。但就像我们不是想要更“多”的功能一样,我们也不是想要更“少”的功能。

我们需要最妥当地满足行为本身目的的功能,就像你为了指出对话记录里的关键词截了屏,然后就可以直接贴箭头模糊头像,分享到社交圈并删除原图片那样。


-------

全文完

延伸资料: 蛋糕粉的故事请查阅一本名为《Finding Betty Crocker》的书,里面有他们挺有趣的历史。 另外通用磨坊(NYSE: GIS)旗下品牌众多,在国内知名的还有哈根达斯和湾仔码头。

题外话: 如果你听过那个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的故事的话。 就应该猜到本文题图还有两个更差的设计版本,放上来的已经是选过的了。

[常年注:本文于5月31日通过公众号发布(链接为原文)。 目前正在往这里搬的(话说这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订阅的人?!)是过去的文章。微信用户可以关注钛点(taipoint)的公众号,非微信用户可以关注推特@taipointfun,或者TNW Index上的档案(在逐步建立中,话说我真的有在认真建立吗。。。啊要认真一点,快来催促我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Bugshot -> Pinpoint | 图片分享的一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