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病之王:癌症传》| Kerena解读
关于作者
悉达多•穆克吉,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和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在牛津大学获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并在读书期间荣获罗氏奖学金。他的实验室主要致力于运用新型生物方法开发抗癌药物。他曾在《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神经元》、《临床研究杂志》等期刊,以及《纽约时报》、《新共和》等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和评论。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探讨癌症发展的科普类作品,作者将癌症视作人类,为它著书立传,从医学、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分析了癌症的前世今生、人类与癌症艰难的斗争过程、以及癌症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无法被忽视的影响。
核心内容
癌症是一种基因性疾病,每个人的基因中都埋藏着癌症这颗“定时炸弹”。虽然癌症的发病有各种诱因,但根源是基因的突变。这种基因突变的概率极低,所以普通人不必过分紧张。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放疗、切除和化疗三种,这些治疗方法都有明显效果,但无法根治癌症。在可见的未来中,人类将继续与癌症共存,但医疗水平的进步将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不再谈癌色变。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至朋友圈
一、癌症的历史很长,但由于人类寿命、医疗水平、社会进步等原因,癌症在近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往。
癌症发病几率随年龄呈指数性增长。过去人类的平均寿命较短,很多人还没有活到癌症高发的年纪,就已经被其他疾病夺走了生命。在过去,由于医疗水平相对较差,许多因癌症死亡的患者被归结为死于其他疾病。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医生做出了更准确的诊断,也因此使癌症的发病率看起来有了大幅增长。此外,社会进步确实改变了癌症表现的范围,它提高了某些癌症的发病率,也降低了某些癌症的发病率。
【案例】
癌症与年龄密切相关,以乳腺癌为例,在30岁左右的妇女中,每400人才有1人得病,而在70岁左右的妇女中,每9人就有1人会得乳腺癌。现代社会进步对癌症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19世纪末期,胃癌在某些人群中非常普遍,医生认为这跟他们长期摄入某些防腐剂和地方性的细菌感染有关,现代制冷技术出现之后,胃癌的发病率出现了降低。而在20世纪50年代,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出现了迅猛的增长,这是20世纪初期吸烟人数增加的结果。
二、癌症是一种基因性疾病,发病根源是基因突变。
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基因性疾病,我们常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每个人都有罹患癌症的风险,其中年龄和生活习惯对癌症的发病有显著的影响。一旦埋藏在人体基因中的癌症被激活,癌细胞将不受控制地疯狂繁殖,最终形成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极快,且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正常细胞,造成人体器官的损伤,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三、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放疗、切除和化疗三种。
放疗的全称是放射疗法,主要使用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放射疗法的理论依据是X射线可以优先杀死人类体内分裂最旺盛的细胞。但是放射疗法有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个不足是X射线只对原位肿瘤有效,对扩散的肿瘤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第二个明显的不足是辐射会造成癌变。
切除最早被认为是癌症的根治性疗法,为了防止肿瘤转移,20世纪50年代时,对患者进行大范围根治性的切除,成为大量医生的首选,但是这种极端性的切除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直到1981年,实验才证明大范围根治性切除无法完全治愈癌症,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稳定。
化疗是目前通行的癌症治疗方法,大剂量化疗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但癌症治疗必须在每一种可见迹象都消失之后,继续保持系统治疗,以防止复发。化疗这种方法曾成功治愈过癌症患者。
【案例】
20世纪50年代时,华裔医学家李敏求突破性地将用于治疗白血病的药物运用到绒毛膜癌的治疗中,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绒毛膜癌会分泌一种叫作绒毛促性腺素的激素,能够在血液中被极其精准地测量出来。在李敏求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这种激素水平,简称hcg,被用来衡量化疗是否起了作用。当治疗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患者的hcg水平已经降到了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同期的其他患者停止了化疗,但李敏求认为,hcg水平可以被看作癌症的代名词,只要它存在一天,癌症就存在一天,肿瘤消失并不意味着痊愈。他不断延长化疗周期,一次又一次地对患者进行化疗,直到hcg水平完全降到零。
几年之后,一些过早停药的患者不可避免地复发了癌症,而用李敏求方案治疗的患者却没有复发。这位患者成为第一例成年人被化疗治愈的案例。
四、基因突变导致癌症发病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癌症。
我们的基因组中密集分布着两种基因,一种叫原癌基因,另外一种叫肿瘤抑制基因。癌症本质上是癌细胞的疯狂生长,在发病前,这些癌细胞和我们身体中的其他细胞一样,正常地生长、分裂、死亡。如果把细胞的癌变比喻成一辆汽车,原癌基因就是油门,肿瘤抑制基因就是刹车。
在正常的细胞中,原癌基因未被激活,细胞只有在接收到相应的生长信号时才会分裂。在原癌基因被激活的细胞中,细胞会被迫进入永久的极度活跃状态,不受控制地开始进行无休止的分裂,也就是癌变的油门被加到最大。但是,原癌基因需要通过突变才能激活,而突变就是小概率事件。
在正常的细胞中,肿瘤抑制基因的主要作用是在接收到相应信号时停止细胞分裂。在癌细胞中,肿瘤抑制基因在突变后失活,无法阻止细胞的疯狂分裂。通常每个肿瘤抑制基因存在两个副本,因此只有两次独立的突变才能使它失活,这更是非常罕见的。
虽然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患上癌症的风险,但患病概率与年龄和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生活习惯越不健康,患癌几率就越大。对抗癌症的秘密,就是要找到方法,防止易感细胞发生突变,或者消除突变细胞,又不损害正常细胞的生长。
五、让癌症患者拥有更有尊严、更高品质的生活,才是这场人类与癌症大战真正的胜利。
癌症的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克隆。每一代癌细胞都会创造出一部分在基因上不同于母细胞的细胞。因此当化疗药物和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时,变异的细胞就能抵御这种攻击,从而实现适者生存。从这个角度来看,癌症似乎是不可治愈的。
医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学科,本质上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通过干预生命本身来实现改善人类生活的愿望。在现有医疗水平下,完全治愈癌症是非常有难度的。尽管如此,现代医学仍致力于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努力将癌症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
金句:
⒈在4000年来的抗癌战斗中,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贡献了勇气、想象力、发明创造和乐观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军事史——但敌人无影无踪、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这里同样有胜利与失败、有连绵的战役、有英雄人物也有傲慢之徒、有劫后余生也有旧病复发;并且不可避免地,有人受伤、有人被诅咒、有人被遗忘、有人死亡。最终,癌症真实地浮现出来,正像一位19世纪的外科医生曾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的——众病之王,恐怖之君。
2.癌症是从内部出现的终极敌人——一个横行霸道的细胞,从人的身体中爬出来,从内部占据了整个身体,这是一个体内的“异形”(alien)。
3.我们不能对这个世界闭门不纳,或者远遁他乡。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警觉地筛选出真正的致癌物,把它们和无辜且有用的物质分开。
4.癌症的生活就是机体生活的再现;癌症的存在是我们自身的病理写照。苏珊•桑塔格警告说,不要让疾病背负隐喻的重担。但这并不是隐喻,在癌细胞的分子核心所具有的超活跃性、生存力、好斗性、增殖力以及创造性,都是我们自身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