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而平等,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可我不信,你呢

有人说,人生而平等,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可我不信,你呢_第1张图片

你说,世界上真的没有天才的存在吗?

最近看了本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类型的书,《刻意练习》,是安德斯·艾利克森的一本关于学习及练习方法的书籍,原名叫做《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但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看得越早收获越大。但是看完之后,除了收获之外,却也有了不同的思考。

什么是“刻意练习”?百科里是这么总结的:“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全书中贯穿的也确实是这么一种理念,在某一领域学习某一种知识或技能,利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或者寻找好的导师进行指导,经过刻意练习并突破舒适区同时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专家或者是行业内领军人物的高度。

在作者的观念里,似乎这些和智商什么的并没有太大关系,也就是说,作者并不承认天才的存在。很显然,作者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与此同时他还举了一系列的反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莫扎特被人称赞的“天才音乐细胞”是源于他有一个本就是音乐家的父亲,帕格尼尼一弦演奏可以成功是因为之前有过相关训练,唐纳德·托马斯跳高之所以可以一举夺冠是因为他本就在学生时代多次参加过跳高比赛有过相关准备,包括一些自闭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也都是因为在相关方便有意或无意的接受过特定的训练,即刻意练习。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心理表征(作者将心理表征看成一种特别的、可以迅速处理大量信息的心理结构,它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指的是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等角度反驳了“天才”这一观点,并且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事实真的如此吗?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天分。这似乎与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如果没有这至关重要的1%,那剩下的99%是否还有意义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并且从人的出生开始,各种人的大脑并不具有差异,只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事物进行刻意练习并突破舒适区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就是说,天生对某种领域特别熟悉,拥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技能的天才是不存在的。但是刻意练习离不开坚持,而坚持又需要兴趣的支撑,长期以往才能形成心理表征,到达一定的高度。

在本书中,作者本身也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既然人的基因一致,智商高低也不占优势,那么“兴趣”这个点又该怎么解释?这个差异性的原因又是什么?特别是在书中,作者曾拿伦敦出租车司机来做过相关实验,在规定变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和观察发现,经过不同程度训练以及完成最终考核的司机大脑里相关海马体体积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实例并不止这一个。

也就是说人的某种技能是可以跟大脑里某种组织的存在挂钩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有的人自出生起大脑的某些构造就异于常人从而在某个领域具有超常的领悟及学习能力,能取得非凡的成绩,成为人们口中的“天才”呢?这让我不禁想起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不否认刻意练习所具有的意义,但对于完全否定“天才”的说法却有些不敢苟同。

关于“天才”,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定义的:“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即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超过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学者将天才的高智商标准划在了160。”但我个人却觉得这种定义并不是很严谨。对某一领域的“天赋”或许和智商的高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天赋”只是某个目前还不可解释的“生理存在”,是需要后天学习来加以引导和不断巩固的,通俗点也就是刻意练习。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说刻意练习这种“技巧”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都是十分适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决“天才”的存在,就像患有失歌症的人再怎么训练也终究都没有办法成为一个歌唱家。

很巧,我恰好就是一个想要成为歌手的失歌症患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人说,人生而平等,这个世界没有天才,可我不信,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