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博士跨界 爱上拍鸟

植物学博士跨界 爱上拍鸟_第1张图片

  斑尾塍鹬,不间断飞行记录鸟种,连续八天八夜从美国的阿拉斯加飞到新西兰,回程经过中国东部沿海。赵凯/供图

(中国青年报,12月18日)一位植物学博士,却被学生们称为“最牛的鸟类专家”,只需看一眼就能准确叫出鸟类名字;总会随身带着15斤重的600长焦镜头,3年拍了4万多张鸟类的照片——他就是安庆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生态学专家赵凯博士。

作为《安徽鸟类图志》的副主编,赵凯3年跑遍全省16个市,征集筛选图片两万张,为完成这本书付出了很大心血。《安徽鸟类图志》收录安徽省现有分布的鸟类19目70科396种及16个亚种,是目前为止有关安徽省鸟类分布最详细、最全面、最权威的记录,其问世填补了安徽省鸟类学专业书籍的空白。

爱鸟护鸟

第一次带相机出去,就拍到了猛禽红隼;每次出去野外考察,都能拍到新的鸟种照片;参加安徽省水鸟同步调查拍到极其罕见的中华秋沙鸭……赵凯将这些奇遇归功于自己的“鸟缘”。“出去总能拍到很罕见的鸟,很多警觉的鸟类看到我都没有立刻飞走,让我有机会留下它们的‘倩影’,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鼓舞,可以说我的‘鸟缘’是很好的”。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个个性签名赵凯已经用了3年。在赵凯心里,鸟类是“空中的精灵”,更是“最美丽的生命”,作为爱鸟之人,赵凯对鸟类被滥杀乱捕的现象痛心疾首。“每次跟老师出去,只要看见有捕鸟网,他总会心疼网上面被线缠住的鸟儿,小心翼翼地救下存活的小鸟,再跟我们一起去拔掉杆子,破环掉鸟网。”跟随老师野外考察的刘华兵说。

作为大学老师,赵凯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生态学知识,还时常走进小学的公益课堂向小学生们普及关于湿地和鸟的常识。在今年10月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起的“护鸟行动”中,赵凯作为主讲老师用风趣的语言向高琦小学的学生们介绍湿地、湿地与鸟的关系、安徽境内的珍稀鸟类以及鸟儿们的遭遇,面对小学生们的提问,赵凯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我希望能在小学生们心里种下保护鸟类的种子”。

识鸟懂鸟

“不管是常见还是罕见,只要是鸟,赵老师只要看一眼就能叫出名字,他是我见过的最牛的鸟类专家,也是我们最佩服的老师。”安庆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6级的焦魁虎说。

同班同学过民雪透露赵凯老师的课深受大家欢迎。“老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博学风趣,只要上过赵老师的课,没有不佩服他的”。

“这是一只灰喜鹊,安徽省鸟,体色蓝灰。黑色头顶、蓝色背部和长长的尾巴是其主要鉴别特征。”在生态学的课堂上,赵凯总是对照着自己拍摄的图片向大家讲述关于鸟类的知识。从2000年上大学开始接触鸟类学到2009年研究机场防鸟撞,再从2015年开始四处拍鸟到2017年《安徽鸟类图志》出版,十几年来与鸟打交道的经历也让赵凯有了超乎常人的“鸟感”。

经常和赵凯一起到野外考察的于道平教授回忆:“有一次隔着几十米的距离,车还开得挺快的,赵凯一眼就认出了停在电线杆上的小鸟是一只牛头伯劳,车倒回去用镜头拉近一看,果然就是。我觉得他有挺神奇的鸟感。”

还有一次,赵凯从1万多只大雁群中发现一只混群的黑雁,这是安徽省首次记录的新鸟种。赵凯则表示,看一眼就能判断出鸟的种类也没有那么神奇,只不过是自己从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得到的感觉而已。

觅鸟拍鸟

“编写这本《安徽鸟类图志》,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有限。”

赵凯表示,完成一张精美的鸟类图片,首先要有好的时机遇到并拍到它们,有时候为了拍到一种鸟的身影,需要跑遍好几个市县,在一个地点等上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

图片的后期处理和编辑时间更长,往往需要耗费数十个小时。但是赵凯并没有觉得这项工作枯燥。“遇到美丽的鸟儿并把它们拍下来,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

“嘘,别出声!那是白琵鹭!”赵凯吩咐学生动作放轻,一个人迅速从田埂跑过,不一会儿就拍到了3只白琵鹭。看着相机里的照片,赵凯激动得欢呼起来。看完照片后,在学生的提醒下,赵凯才发现自己身上扎满了沿路的鬼针草。

“野外考察中,赵老师拍鸟的时候非常忘我,经常是拍完照片才发现自己被鬼针草的尖头扎得疼,老师对鸟类是真爱!”焦魁虎说。

赵凯表示,《安徽鸟类图志》出版后,自己还经常带着相机出去拍鸟,而且对照片的要求变得更高了。“以前为了编写《安徽鸟类图志》,拍照更在意的是画面清晰,鸟的特征都要显现出来,相当于给它们拍证件照,现在拍鸟更在乎美感和意境,相当于给它们拍艺术照”。(通讯员 黄罗曼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

你可能感兴趣的:(植物学博士跨界 爱上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