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请你保持界限感 1015

刚刚结束的十一长假中,先生的弟弟从外地回来,先生就开启了碎碎念模式:起床、刷牙,去楼下,做这个,不许做那个。听得人很不舒服。弟弟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终于在吃晚饭的时候,先生还在念:吃这个!弟弟爆发了:要你管!先生理直气壮:如果是陌生人,我会说这些吗?我正视先生:请你有点界限感!

这世上只有三种事情: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顺应老天的事——这就是界限感。人与人之间适度依赖、适度联系的前提,都建立在彼此对界限感的明确上。

我是一个界限感特别明确的人。从小我特别反感、甚至厌恶的行为,就是随意进出我的房间、对我的东西不问自取。“不问自取就是偷”,哪怕是一张纸一支笔。任何人进出我的房间、触碰我的东西,都要最起码的先跟我打个招呼征求我的同意,我觉得这是基本礼貌、但家人觉得这是我性格古怪。

中国的家庭普遍缺乏界限感——这也是很多家庭痛苦的根源。

晨读感悟:请你保持界限感 1015_第1张图片

意识到家庭中界限感的缺失,发生在我与婆婆第一次产生矛盾的时候。那时我产假即将结束要回去上班了,孩子面临没人带的窘境,婆婆从老家赶过来帮我们带孩子。不打招呼直接进我的房间,把本就神经不好的我吓得魂不护体半天回不来神,醒过神来又羞又恼:进门前不能敲个门吗?紧接着发现婆婆经常不问自取我的东西,还都是贴身使用的浴巾之类的,甚至穿我的鞋。与先生抱怨,先生反倒过来说我:你的东西动不得吗?

该怎样跟这样从小界限感缺失的家庭讲述界限感的道理?

当我发现先生、婆婆开始介入女儿的物品处理之后,我终于郑重其事的警告了所有人:我女儿的东西,是她自己的,是想送给别人、还是想自己留着用,都由她自己决定,任何大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替她做“要懂事给其他小朋友玩”这样弱智到极点的决定。你可以跟她讲道理,你不可以替她做决定,尤其事关她的物品。

唉,想想不过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可是,所谓的大事情也不过都是从这些小事累积起来的。

小时候,当我们摔倒时,父母觉得这是他们的事情,不等我们主动爬起,他们就赶紧的上前把我们扶起来了;

上学了,这应该是我们的事了吧?可是父母依然觉得这是他们的事情,于是每天背着书包,陪我们风里雨里去求学。我们也理所当然的觉得,这就是父母的事情,我们是在帮父母去上学而已。

毕业了,是回家还是去北上广深历练成长?不等我们自己拿出主意,父母已经早早的用孝道、关系、帮我们找好了钱少事少离家近稳定的工作。迫于社会压力,我们半推半就的回到了家中,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帮我们安排打点好的工作事宜。

于是乎相亲婚恋,我们又还有多少自己的话语权?这又怎能不是帮我们操碎了心的父母的事情呢?自然是父母看的都对、选的都好,照着做就好了。

界限感?这其中,你还分的清楚吗?

是我们帮父母又过了一生、还是父母帮我们过了一生?那些帮助、关心,是以我们的需求去做考量的吗?

模糊的界限感,让父母亲友把自己的意愿强行的加到了我们身上,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从此,我们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人互动:恋人之间每天计较着谁爱谁更多、同事之间计较着该是谁的责任、等有了孩子,我们再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孩子重复这样的模式。

分不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无数家庭悲剧、痛苦关系,就此衍生。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真正的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让所有的关系,都简单起来。

晨读感悟:请你保持界限感 1015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感悟:请你保持界限感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