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

好奇心日报体验报告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1张图片

Slogan -- 好奇驱动你的世界

产品简介

      好奇心日报以商业视角观察生活并启发你的好奇心,囊括商业报道、科技新闻、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致力成为这个时代最好的媒体,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新闻资讯。

 体验环境

体验机型:Iphone 5

体验系统:iOS 9.3.4

体验版本:3.1.5

体验时间:2016.09.01

体验人:Michael Sin (大四单身PM汪)

对好奇心日报产品定位的思考

      正如产品简介所说,好奇心日报以商业视角解读生活,并以这种方式启发读者的好奇心。商业视角进行分析立论,往往富有逻辑性,而且深谙人性,可以经过剖析一步步到达本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商业中的消费者,作为消费者(尤其是感知互联网消费升级的年轻消费者)很有兴趣了解商业运作的逻辑,看看好奇心日报app中,阅读量最多的往往是对知名企业的热点分析,足见读者对这方面的“好奇心”之重。当然,日报中其他类型的文章也挺卖座,但都是基于核心内容带来的用户沉淀。

产品分析

•初登载入画面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2张图片

      第一张是在高空俯瞰城市的照片,配合图中标语,告诉用户“好奇心日报以另一种角度带你探索这个花样世界”;第二张是一个正在拍照的人,背景广阔,并在图中列出app中包含的一些有趣栏目,激发用户兴趣;第三张背景是办公桌,配合文字告诉用户“办公之余,不能错过这个世界发生的好奇事件,还能找到和你有一样好奇心的人哦”。这三张图片都是年轻活跃的画风,鼓励用户进入app释放好奇心感受世界要闻。第一印象对用户很重要,而好奇心日报的载入画面无疑激起了用户的好奇心,引导用户体验产品。

      另外,最后一张载入画面中有两个用户入口按钮,一个是“开启通知,进入首页”,一个是“以后再说,先看看”,按钮设计上明显引导用户开启推送,方便以后的运营工作,当时带着停不下来的好奇心,会直接点击黄色按钮进入,PM引导用户的目的也就顺利达到。同时,在载入页面设置不同用户入口,我觉得优于其他一些资讯类app(如今日头条)进入app之后弹出提示的做法,弹出弹窗提示对于用户专心体验产品的干扰更大,好奇心日报的这个设定个人觉得很棒。

•首页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3张图片

      图一为顶部滚动窗展示,相当于报纸的首版,放的是最热点的时评、针对某一市场现象的深入剖析长文或者发表在外国著名商业杂志(Medium、NYT)上的商业时评。而且每篇文章留在首版的时间超过1天,给足了露脸时间。至于只放三篇,我觉得这个设定就像是吃饭的时候,餐前的汤用以开胃,但是不会影响主食。三篇不会花费用户太多时间,并有一种莫名的暗示:下方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

      图二到图五主要是关于好奇心日报首页的内容排布,排布方式是按照文章推出的timeline进行排序,在每两篇文章之间会插入好奇心研究所、不同的栏目、广告。而不是按照内容类型(即分栏目)有序划分之后在不同的内容类型中按照timeline进行feed。看似杂乱的画风,其实和产品的核心“好奇心”很吻合。的确用户一开始登入app时,会觉得文章的排序也太乱了点,没经过系统分类,第一篇是智能栏目,第二篇就是设计栏目,思维跨度略大。但是从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角度,这样的排序是最合理的。好奇心是表现是博览,什么领域的文章都看看。只要app上保证文章质量,那么可以逐渐养成用户发散性阅读的习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用户养成阅读习惯后,会逐渐发现好奇心日报提供的内容确实大开眼界,本来没有这方面的认识,现在却渐渐培养了这方面的好奇心,而且app的内容确实能够不断的满足我的“贪婪”。不是所有使用这个app的人就是天生好奇心重度患者,但是好的应用的确可以通过一些功能设计的小细节来帮助用户更好地认识自己。

      图六的关注核心是广告体系。好奇心日报的主要营收方式还是来自广告,帮助某品牌植入广告信息。点击广告,可以进入网页,观看该产品或品牌的广告视频。

      关于好奇心研究所及不同的内容栏目(栏目中心),在接下来会给出分析。

•文章内容页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4张图片

      图一:文章依旧是从一张题图开始,仔细想想,好奇心日报的所有文章都带有一张题图,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激发阅读兴趣的良策,一张图片可以引发各种脑洞。然后图片下方是文章所属的“新闻分类”、文章的作者、文章更新时间,之后再就是正文,正文基本都是图文及视频穿插。底部有“返回<”、“评论”、“点赞”、“分享”四个功能按钮。

      图二:看完文章,会出现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和相关话题的文章。点击关键词可以查看包括该词语的其他文章。关键词本质也是一种分类,不过是根据话题聚焦点进行分类,用户对于该词语有深入了解的需求,这个功能就能发挥作用。相关话题的文章推荐也是一种引导读者阅读的行为。曾经我观察过身边的一位女性朋友,她看到一条“中国恶俗闹洞房”的新闻后,去很多门户网站搜索相关话题的文章。我们看到对自己观念造成冲击或者带来深刻情绪的内容,会不自觉的深入浏览这个话题的其他相关内容。当然,关键词和相关推荐是所有资讯类app都会有的功能,并不是好奇心日报独有的亮点。

      图三&图四:点击分享按钮弹出的分享按钮。分享已经成为多数app必不可少的功能,大家都希望通过分享带来流量,带来用户。好奇心日报显然也在做这样的引流,但是仔细观察他们分享的页面(图四的微信分享),好奇心日报的PM还是动了点小心机。右下侧有”下一篇“按钮,意味着用户可以连贯阅读,”好奇心“被激发的用户可能会停不下来然后连续阅读,最后选择下载app或者浏览官网。这个按钮的设计我觉得很符合”好奇重度患者“的阅读习惯,连续阅读,他们不会选择性的阅读,更喜欢的方式是漫游式阅读,下一篇是什么带来的期待感很强烈。但是,为什么app不放这个按钮呢?这个需要后续再进行思考。

•三大内容板块

      好奇心日报首页左下角有个”Q“字样的圆形按钮,点击弹出侧边栏,如下图。App中总共有三个内容板块--新闻分类、栏目中心、好奇心研究所。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5张图片

1.新闻分类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6张图片

      如前面提到的。”新闻分类“的命名不是很妥。再仔细看看分类,有个性化标签--”长文章“、”Top15“等,也有定义清晰的新闻信息分类--”商业“、”城市“等。个性化标签放在前面,说明这几个栏目是发展成熟的,比如”10个图“的栏目文章多是干货,10图长文对一个行业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是好奇心日报上一个发展很久的栏目。当然个性化标签下的文章什么类型都会有,可能包含”商业“、”智能“,满足于没有明确阅读兴趣的用户。而定义清晰的标签栏目是方便于目的清晰的用户,热衷商业分析的用户查看商业栏目的文章,热衷科技智能的用户查看智能栏目的文章。

2.栏目中心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7张图片

      点击栏目中心,首先看到的是”我的订阅“。这个板块呈现的是用户订阅的栏目的内容,以timeline的形式feed。点击顶部的tab切换到”全部栏目“,里面的栏目和前面的”新闻分类“的栏目是截然不同的。这里的栏目根据话题性,用户订阅这个栏目代表对这个栏目有浓厚兴趣,每一个栏目更像是一本专题杂志,用户订阅的行为无异于实际中订购一本杂志。其中有些栏目用户是可以投稿的,UGC可以鼓励用户进行创作,也可以为app提供优质内容。不过当前开放投稿的栏目比较少,建议增加可投稿的栏目。

3.好奇心研究所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8张图片

     好奇心研究所是一个很有趣又很有用的板块,其实本质是一个话题讨论区。话题形形色色,不过多数是从用户熟悉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如”讲真,你觉得实时社交软件给你造成了哪些麻烦“,用户很熟悉的一个事物,想法很多。图二、图三和图四是每个话题的详细页面,其中图二图三是对某个话题发表评论的形式,而图四则是投票形式。图二顶部是个窗口,每个用户对这个话题的看法一条条从右侧出现然后显示在左侧。这个设计和弹幕一样,用户快速浏览,摄取好玩的评论,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考虑到多数话题都带有趣味性,感觉模仿弹幕的形式设计展示评论的形式,是一个不错的构想;不过建议弹幕滑动的速度慢一点,亲测看久了眼花。图三是评论区,用户可以写下评论,也可以浏览最新的评论,下拉可以查看较早前的评论。评论区的UI设计很棒,感觉每一个评论都像写在黑板一样。图四是话题讨论的另一种形式--投票,感觉很像是一个用户调研的板块;或者换句话说,好奇心研究所的每一个话题讨论都是一次用户调研,随着评论数的增多,好奇心日报能不能拥有自己的大数据服务产品呢?翻看下好奇心研究所,发现有个话题叫--好奇心&宜家。现如今,关于家具设计你最在意的”点“是什么。这其实是好奇心日报和宜家的合作,或许宜家认为这里的用户是自己需要重点培养的用户群,或许只是一次普通的用户调研。但这会是好奇心日报营收方式多元化的开端。

•个人中心


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_第9张图片

      个人中心顶部栏有一个五维图,通过五个指标衡量用户的开脑洞指数;下方是喜欢的文章以及参与的研究两部分内容。这部分不像多数app,把用户的编辑资料塞在个人中心,而是把编辑资料(账号设置)放在了首页侧边栏--设置--账号设置;并把”我的消息“独立出来。这么处理使得几乎每个页面操作按钮都很少,给人一种至简的设计风。

一点思考

好奇心日报为什么没有Search?!!

      一开始,我觉得应该是在规划中,但是觉得暂时没必要做搜索。后来细想,觉得好奇心日报的PM和攻城狮们不会经过这么多个版本迭代之后,还不做;如果不做,说明没有很高的价值。搜索的本质是缩短寻找的时间,但是好奇心日报希望用户在使用app的时候是怎么样的阅读状态。个人觉得他们最希望用户把阅读当做漫无目的的旅程,漫游式的阅读,由好奇心驱使去阅读。所以仔细想想,这个理想的过程是没有目的,也就没有寻找这个动作。应该有人会反驳说,栏目不算缩减寻找的时间吗?那再举一下旅游的例子。在日报首页随意翻阅的行为是无国界旅游,而选择相应的栏目后阅读,就是选定一个大洲,然后瞎逛。栏目在我的理解是画圈为地,进入这个圈依旧还是漫无目的的游玩。

两点吐槽

1.我刚阅读完一篇文章,还没离开app,正在翻阅其他文章,突然手机屏幕顶部就出现了好奇心日报的推送,还刚好推送的是我刚刚读完的那篇文章。我不清楚是不是bug;因为我是用wechat账号登录的,是不是如果不绑定手机号,跟踪不到我阅读那篇文章的行为?

2.有些翻译外文的文章,似乎把文章里原本带有的链接也带过来了。比如我下午阅读一篇从日本某网站翻译的旅游营销广告的文章,发现有些词句下面有黄色的下划线,我一开始以为是注释,点进去发现是一个人物投票的链接,还全是日文;而且整篇文章通读下来有好多的黄色下划线,点击进去还都是这个投票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奇新日报:好奇不会害死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