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初并入云之家网络至今,已经有1年半了,不过真正算作融入云之家这个产品,不过区区三个月的时间。
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在变化之中,不变的依然是迷茫——云之家,下一步究竟要怎么走?
一、激活个体
由于孕育于金蝶体系之中,所以在企业移动办公领域,云之家有一个天然的标签——『企业管理专家』。由于多年耕耘于企业管理领域,金蝶对于企业需求的把握以及对其复杂度的认知还是非常不错的,因此在不少产品功能上,云之家还是走在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竞品的前列。
从去年开始,『激活个体价值』,成为了这个已经有六年历史的企业办公产品的新口号,然而回过头来再看,我觉得这句口号却始终只是浮在表面,未真正改变产品的实质——云之家的顶层设计还是基于企业管理角度,而不是员工协作的角度。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竞品钉钉的做法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
1、钉钉更像是面向个人进行设计的产品
云之家的产品出发点是团队(或称『工作圈』),所有的信息根据团队进行隔离,其对应的实体是一个个企业/组织,通过外部好友及外部群组将不同团队的信息进行串联。当你切换到另外一个团队时,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你完全改头换面,唯一留下的痕迹是,你与外部相关联的那些好友及会话——离开了原来的团队,你该如何存在?
团队的所有设计都与组织实体紧密关联,然而,云之家却没有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能够同时加入多个团队,以及当一个人同时在多个团队中时,这几个团队彼此之间应该如何关联存在。
在云之家中,人是团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钉钉的设计理念中,团队只是人的一个属性,你无需进行切换,就可以同时接收来自多个团队的信息——你在写工作汇报的同时,也可以跟自己开源小组的朋友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云之家的这种顶层设计,当然更容易被国内企业所接受的,然而如果要我进行押宝,我会选择钉钉——打破团队的绝对界限,让团队更加轻量化、功能化,这更像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模式,不是么?
2、云之家团队——『神』和他所创建的世界
在『创世说』中,世界本是一片荒芜,是『神』,也只有『神』,才能在这片荒芜之中创造万物。
云之家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那一个『神』,在这里创造,并设置下规则,这里还将是一片荒芜。
一个云之家团队的建立,依赖着这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他知道这个团队里将会有多少人,他知道这些人将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被聚集在一起,他知道让这个团队运转下来的一系列规则,要有集中的办公地点,要有足够的考勤时间,要有组织汇报关系,要有流程的业务管控。
当你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这些问题接踵而来,如果你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你会被这里所有的规则搞糊涂——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拥有成熟建制的企业,才适合进入云之家,这里已经搭好了所有架子,只等着你进驻了。
但是,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团队,没有规模,没有组织,也没有一系列的业务管控呢?
钉钉是从下至上的,可以由一个小团队为基础开始使用,而云之家是从上至下的,需要以组织为背书进行推广,这也是为什么钉钉可以把广告打到地铁站,打到电梯里,而云之家只能靠着地面团队一家一家公司地进行推广。
3、中国的企业是否到了需要『激活个体』的时候?
企业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孕育了诸多企业管理理论。一般的认识来讲,完整成熟的企业管理,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过于死板的管理规则,会禁锢企业的创造力。
企业管理理论要想继续发展,要勇于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着眼于新的适合于时代的组织形式,解放组织,激活个体。这确实没错,但组织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我们有腾讯阿里这样的企业,有万达海尔这样的企业,但也有许多刚从小作坊规模发展起来的企业,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所需的管理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没能清晰认识到企业现阶段最迫切的管理问题,那么在一阵高潮之后,只可能留下一地鸡毛。
二、产品的边界
有一个好消息:我们更加聚焦了!
有一个坏消息:我们更加聚焦了!
聚焦——这毫无疑问,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的战斗力,做重点集中突破。但如果只是不假思索地聚焦,那只会让我们错过眼前正在发生的机会。
1、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将要把产品做成什么样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我们正在做什么,甚至也很清楚,我们现在做到了什么,然而这并不够,因为我们并不清楚,我们将要把产品做成什么样子?
有一个不那么乐观的现象,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些方面不断提升着云之家的竞争力,但却没能进一步定位云之家这个产品。目前这个产品的定位,在员工心目中是模糊的,在客户心目中是模糊的,在投资人心目中,也不见得是多么清晰。
没有清晰的定位,这让我们感到迷惑,我们产品的边界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现阶段因为『聚焦』所做的取舍,哪些是权宜之计,有哪些是需要持续贯彻的?
如果没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聚焦的策略,其实没什么实质性作用,因为我们无法解释,我们离我们想要打造的云之家产品,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依然在摊大饼,做功能的堆积。
2、云之家应该是一家数据公司
工具→服务→数据,这是许多互联网产品的发展之路,在我看来,云之家产品也应该走上这条轨道。
举两个之前接触过的创业产品为例子:
a)某商用wifi
他们的产品与极路由有些类似,都是基于已有的路由器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产品模式上与迈外迪也有些类似,只不过迈外迪主打机场、大型商场这样的场合,而他们更加聚焦中小型的商铺。
商家使用他们的路由器产品,消费者进入到店铺范围中后,通过手机验证就可以快速连接上他们的wifi(在4G还不那么流行的2014年,许多人还是习惯进店之后询问店里的wifi密码),当然连接上wifi之后,会先跳转到商家的主页。
商家除了购买他们的路由器,还需要每个月支付一笔服务费(尽管费用科目较多,这样的收费在当时的市场上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此外,他们还会向商家收取主页定制费用,以及向其他有意投放广告的商家收取广告费用,只要客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他们的营收就能够覆盖自身的运营成本了。
然而他们却表示,只要能够拿到足够的投资,他们甚至可以实施免费策略——免费将路由器送给商户,并免除相关的服务费——他们拥有不错的底气:我们是一家数据公司!
如果有足够多的商户使用他们的产品,也就有足够多的用户使用他们的wifi网络,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做APP等内容分发。此外,掌握了底层数据链路,也就掌握了用户的所有网络访问数据,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做内容推荐,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尽管他们在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变现上,并没有讲得太透彻,但这对于投资人而言,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数据就是金钱,就算没有很好的变现手段,这样的数据存在那里,本身就是一座金矿了(前提是真的能够积攒到足够多的数据)。
b)某运动外设——计步器
同样是在手机普遍还没有计步功能的2014年,手环是进行运动检测非常重要的运动外设,我接触的这个团队,将这个运动外设做到了跑鞋底下。与手环厂商有所不同,他们选择与运动鞋厂商展开合作,而不是直接切入消费级市场。
对于运动鞋厂商而言,有了这个功能噱头,他们每一双跑鞋能多卖100块钱(总有那么一些人原因花这个价钱去尝鲜的),而只需要花费较低的成本改造跑鞋的模具,在鞋子底下刨出足够放得下这个计步器的空间,以及30多块钱的价格来买上这么一个计步器。至于成本,如果量足够大,每一个计步器的成本可以压缩到十几块钱。这对于双方而言,似乎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与这个计步器配套的,是一个手机上的APP,供用户实时查看运动数据。
对于他们而言,将计步器以每一个30多块钱的价格卖给运动鞋厂商,只是他们第一层收入来源。如果他们的用户足够多,APP的活跃度足够高,他们可以在APP中搭建相关的运动商城,以及推送相关广告信息来赚取广告费或交易佣金。不过,他们更想做一个数据公司,通过收集相关运动数据,给来进行进一步变现(比如给出运动或养身建议之类的)。这听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说清楚,他们如何将简单的计步数据转化为完整的运动数据,如何在一阵新鲜感之后持续保持用户的活跃度,以及如何切实有效地分析利用他们所收集到的数据。
这样一些靠谱或不靠谱的创业团队,都知道数据的价值所在,我们在面对云之家这个产品所产生的数据价值时,我们在思考着什么?一个没有数据想象力的商业模式,究竟会打几分折扣呢?
3、以数据图谱的形式来开拓产品的边界,而不只是功能维度
当我们在谈聚焦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我们首先要对我们将要建立起来的数据体系要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获取到什么样的数据,我们需要获取到什么样的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有价值的,最后,是我们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数据?
我们借此来反思一下我们核心功能的数据体系,比如签到的核心是企业的考勤,那考勤的核心数据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取到这些数据,需要进一步做什么?这是在探索每一个功能模块的边界时,将我们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这样的命题,变成我们还需要积累什么样的数据,又该如何去获取到这些数据。有了这样清晰的命题,在面对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假勤管理这个问题上,兴许就不需要如此纠结了。
这样的思考,在面对新功能的探索上,也同样发挥着作用。这个有着非凡意义的企业业务数据库,还需要怎样进行补全呢?比如企业的财务流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切入,积累下这些重要的流水数据?企业的人资数据也很重要,我们是否也能有相应的切入方式?
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企业业务数据图谱,然后根据这个数据图谱来规划产品的功能布局,可以帮助我们一步步接近我们将要达成的那个目标。而不是在战术性的聚焦下,失却了对某些重要方向的探索,或是盲目地聚焦在某些方向下,徒然浪费资源。
三、产品的收费
如果我们将数据视作我们自身最重要的资产,那我们在产品上就需要延续免费的基础策略,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并做到更好的数据积累。
在免费的基础上,一来推出针对企业的相关运营服务,二来,针对部分会随着用户规模而线性增长的费用(企业云盘存储空间、语音/视频会议流量等),再指定相应的收费政策。
有一种惯性,认为应该根据产品
三、其他(写不动了,先列个提纲……)
1、关于产品收费
在目前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针对基础产品收费的决定,其实还是非常被动的,许多客户对产品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也往往无法理解为什么几个同类产品中,只有我们提出了收费的策略。
为了更好的数据积累,产品上不应该收费。对于部分由于用户规模而线性增长的费用(如专属运营服务、语音/视频会议流量、企业云盘存储空间等),需要有相应的收费政策。
2、关于连接ERP
连接ERP是云之家在市场上一直强调的重点,
连接ERP,不单单为了售前演示,而是要帮助金蝶实现ERP数据的云端化。
3、关于同事圈
同事圈,拆除信息的藩篱,实现信息的跨组织流动。基于真实身份的企业社交、互动、交流平台。心声社区,则可发展为职场压力宣泄渠道。
4、关于应用平台
提供更多的基础能力,供业务应用进行接入,而不是在应用上做功能堆积。
如签到考勤这块,可开放更基础的能力,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去开放排班等应用,我们只需要支持他们这些应用的数据能够无缝接入到签到应用中。用户甚至可以将其他终端,其他APP进行接入,比如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打卡?
如审批工作流这块,我们提供最底层的工作流引擎,以及面向绝大多数客户的审批轻应用,但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再去创建相关的轻应用,满足其套红、发文收文等场景需求。
5、关于运营
运营需要更加关注产品数据(而不单是运营数据),同时更加贴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