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生《行为心理学》,重新认识习惯的养成

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创始人。这一学派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身体的行为。行为心理学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张抛弃内醒的意识流而采用实验法或观察法。华生说,长时期地对行为进行密切观察,是我们对人格做出结论的唯一方法。在华生的古典行为心理学基础上,又发展出以斯金纳、班杜拉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这本书共12章,本文对我们常常关心的习惯问题进行粗浅的解读,希望对自己习惯方面有困扰的你有所收获。

读华生《行为心理学》,重新认识习惯的养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习惯如何形成

我们都想自己形成良好习惯,也教育小孩子要养成好习惯。身体应对陌生的刺激,往往会产生动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作会变得有规律,但这种规律并不是顺从刺激。例如一个婴儿在睡眠时会避开光线的刺激,而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会想办法遮住光线,屏蔽外界刺激,也就是个体从不良刺激中摆脱出来。这一过程会促使人形成习惯。又例如婴儿试图打开箱子,取出里面的糖果,在多次推拉,摔打,敲打等等方法后,在较长时间后终于打开箱子。而在第二次,第三次的尝试中就会缩短时间,最后到第十次时已经掌握打开箱子的正确方法。成功的动作被保留,其他多余的动作被丢弃。

习惯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习惯是复杂、整体并受时空限制的完整动作。而条件反射则是习惯的一个单位,他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举例来说,让被试者完成图形与含义之间的切换。圆形代表往右柺,方形代表向前5步,三角形代表向右2步……通过引导,测试者可以在房间兜一圈。这些记号可以理解成社会秩序,按照社会约定的规则行动,就是好的反应模式,也就是好习惯。

影响习惯的因素

1.年龄的影响。通过老鼠学习迷宫实验,分析年龄大小与成绩的关系。在学习迷宫时,年龄大小和尝试的次数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但年轻老鼠更善于奔跑,而大龄老鼠不愿意跑动,结果导致年龄小的老鼠早早通过迷宫。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通过研究,进入30岁以后,大多数人就不再学习了。但也有例外,也有很多在30岁以后主动或被动的学习者

2.练习的分配。如果练习的总次数一定,那么每次练习间隔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而总时间一定,密集的练习效果也很惊人。

当习惯逐渐形成,触角、听觉、视角对刺激的反应越来越微弱,肌肉进入到自动化反应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反应,直至跑完迷宫。

读后感想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读起来收获不大,该表达的没表达透彻,而没用的东西又说了一大堆。而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经典又对我们有巨大启发的心理学著作。

第一点,华生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全新的方法。用实验、观察的方法忠实记录特定环境下人的反应,而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是两岁的哥哥会不会嫉妒刚出生的弟弟。我们可能想当然以为“会”,而实验结果正好相反。

第二,华生的习惯实验对每个人习惯的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行为习惯不好,拖延症、焦虑症、手机依赖症,这些坏习惯严重侵蚀我们宝贵的时间,阻碍一个人的成长。想要培养好习惯,解决方案基本上都是反复灌鸡汤,坚持坚持再坚持!什么只要坚持21天就练一手好字,21天形成早起习惯,21天写作习惯……  对于早起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坚持早起这么多年了,可只要没有早起的必要,还是睡到9点多。又例如坚持写作一年多了,不到交作业的当天,写作的热情还是极度缺失。而行为心理学直接从条件反射的角度用实验的方法就找到了形成习惯的路径。我们没有形成好习惯,就像做一道复杂的题目,一定是哪一个步骤或环节没有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复杂的习惯无法形成。

第三,在形成好习惯,开始阶段必然是烧脑的行为。大脑指挥意识和肌肉做相应的动作。这些动作会消耗我们大量积攒的ATP,还要和原来的旧习惯做抗争。如果不让身体达到自动化反应,全凭口号和荔枝文的鸡血很难持续,也不可能短时间一次形成若干个好习惯。高期望往往会打击好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我认为写作的习惯比看书、运动、早起的习惯更难。写作消耗的资源储备更多,条件反射更复杂,所以进步的速度也更慢。一般的习惯用天做单位,而写作可能得用十年为一个单位。人生没有几个十年,不要想着短时间进步很大,也不要因为进步缓慢而放弃。只要坚持时间足够长,码的字数足够多,我们都可以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从而收获写作带来的丰厚的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华生《行为心理学》,重新认识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