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没有幽默,只有黑色

《我不是潘金莲》,没有幽默,只有黑色

                                                                                                                               

                                                             @Korn直摇头


    昨天早上还看到王思聪在微博反讽冯小刚发出的一条余7百字的“电影营销通稿”,以酸牙的半白话文形式讲述了华谊兄弟当年为续命曾通过未知手段操纵万达影业高管跳槽,直接质问万达对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量低于标准的40%少了三十个点,真可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附带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违反竞业禁止协定的官司,不老顽童冯某人。明眼人一看便知,冯导恰合时宜地发布此文为首映造势,电影官微和原著刘震云先生的个人微博均有发布同份内容,而非恶意重伤,可好置气的小王主席偏偏将公司恩仇公开,并扯出《少年PI》当年在华上映时华谊兄弟似乎也有打压排片量的不正当竞争事实,双方面红耳赤,当即,冯导转发并评论,并作出表示,十分敬重这位小英雄,咱们走着瞧!


    关于两人撕逼的问题就不说了,不是娱记,不当长舌妇。一个是第五代电影人之首,King Of The New Year Films,另一个是不可一世的红头资本帝国大少爷,这是必然的竞争。当你发现身居高位的资本持有人成为了媒体聚光灯下的宠儿,那么肯定就会发生与振兴中的文化产业鳌头之间的一番较量。首回合,少爷赢了。客观来说,三成五的话题参与支持者还在挺着我们的六爷,幸甚。

    说回电影吧,没看之前真的没觉得这个电影有什么关于内容的营销,或许是华谊兄弟营销策划部的一次完美试验,让出品方充分尝到了矛盾营销所带来的关注度。从跳票与广电的纷争,到范冰冰小姐在华中师范所遭受的待遇,以及昨天王思聪的线上博弈,华谊兄弟每一步,都在以身犯险,不评价,王家兄弟自有妙计。

    要说什么样的人会来看这部电影呢,第一,中下层直男观众,对于范冰冰的戏路大家基本已经本着二级半的心态观影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人的偶像或者认同的女性明星中,范爷的支持率最低,她,或许真的是李雪莲,也说不定,但一定不是个潘金莲。

    从陕北到中南,这部片开端到3分钟让我想起,模糊中《秋菊打官司》的几个画面,对张艺谋那几部农村题材电影的感觉我是不感冒的,但《我不是潘金莲》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绝对跟秋菊没关系。司法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不是司法的错误,或许说,法院并不是案子错判以及越闹越大的症结,问题出在影片中所描述的区域政体的行政流程中。我们结合着另一部时代接近但地域不同,《树大招风》一片中,香港导演许学文镜下的90年代内政奢淫无度贪腐成风的问题。本片更多展现的是推诿责任和上传下达不通,阿谀奉承问题,贪腐的不出现,或许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纯粹单一的投诉无门所带来的无助感,足以掀翻每个观众的价值观。

    对目前所处社会环境感到不悦的人们可能会过度解读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其实不然,记录,艺术修饰和准许传播,是一个愿意正视问题并作出改变与调整的最大积极信号。当然,这也许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涨停板吧,我们能够被电影带入当时的不公与无助,那么证明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携手,去做些改变,剩下的事,真的要靠自己才行。

    其次一个对本片保存强烈复杂情绪的就是女权主义者,她们毕竟会将李雪莲不公的遭遇全部归结于因天高皇帝远,觉悟不够高的“圆滑型半封建社会”带给李雪莲本人名声与利益两空的毁灭性影响。其实还有一点我认为她们忽视了,那就是人性的贪婪促使着人们对平权的蔑视以及提升阶级的迫切需要。(不是让人不该贪婪,贪婪是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而一切的无私和福利不过是照顾拖后腿的人,从国家机器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社会主义农村(旧)里会存在夫妻假离婚换一套公房的奇葩事件。制度的漏洞让大家都尽可能地尝试在灰色地带谋取限额不多的利益,而为了某些利好消息,我们不得不为了争取而做一些被动性司法或行政欺骗,可这些欺骗又似乎如同第二套执行方案一样在行政与司法系统中畅通无阻,导致了道德制约对为了迫切提升阶级地位的人来说,相当于一个屁。法律手段,庞大的司法齿轮的运转,加上一些未知的幕后手段,让司法成为了一种聪明的武装手段。是的,这个时代如果你是一个为了生存在奋斗的年轻人,我建议多学一些法学,为了不被这社会的恶意所侵犯,很有必要。

    说回女权,心痛李雪莲的遭遇,一切都是从不平等发生的,从夫妻关系,到舆论效应,在到告状经历,每一个她的镜头都充满了无助。作为女人,她想要得到的清白甚至就会因为这种祈求帮助而得到自我破坏,她愚昧。从司法第一次自己为自己辩护就成为了司法的玩物不得已像逃命一样去到北京跪地喊冤,她无知。她作为寡妇她与陈大头的关系将会在那个社会成为她一世不可翻身的事实,她粗犷。她因失去了这半生所为之奋斗的目标,甚至选择结束生命,她偏执。但正是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仍然存在着这样愚昧无知,粗旷偏执的乡妇,而她的问题,是因封建的农村社会与不人性化的福利政策催生的,是仍旧没有解决的。

    最后,对于这种环环相扣推诿责任,欺上瞒下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保持饥饿感和正义感,2点兼具的话,一定能够作出一番事业。你若不满,就加入它,改变它,若无法,请保持低调与缄默,去寻找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吧。

    

PS.补充一点,在北京的镜头是方形的这点我有注意,并且在李雪莲第一次上北京有一幕长途巴夜间行驶,是一个全幕的镜头。或许方形镜头表示北京是四四方方标准的,开会的茶杯和椅子保持一条线,每个代表发言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大家一切都在用牢不可摧的规矩办事,而其实这并不是它的初衷。而全幕的画面,或许李秀莲一辈子就只有那一次是感觉到那种即将沉冤昭雪的痛快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潘金莲》,没有幽默,只有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