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所谓的悟道参禅

那日,素来喜爱女儿家胭脂妆奁的宝玉,来黛玉房中和湘云两个姐妹一起洗漱,又在那里让湘云给他梳头,碰巧袭人看到了此光景心里不快,认为宝玉“没有个分寸礼节,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宝玉怎么哄她也哄不好,后来干脆连带身旁的丫鬟一个都不理,正是赌气迷醉之时看到了庄子的《外篇·胠箧》一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意是杜绝圣明抛弃巧智,大盗贼才会止息,扔掉玉器毁掉珠宝,小盗贼才会不产生;扰乱六律,销绝竽瑟,堵住乐师的耳朵,那么天下人才会有听力……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能混同而齐一。这是庄子在当时社会所倡导,绝圣弃知,回到朴素原始的主张。

宝玉心里憋闷,想起身旁的丫头们个个都维护不好,看着这字里行间的行韵,甚是赞同,仿佛找到了共鸣,借着酒性,便提笔续写: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以为自己周围的女儿家的美好,都是陷阱,来迷惑包括他的天下人的。若让宝钗没了仙姿,黛玉没了灵窍才情,大家都一样,也不会不和睦了,以为正和庄子之意相同,大彻大悟般一只脚踏入了道家的思想绝学。

后来黛玉留意到了宝玉所写,不觉又气又笑,写诗留评:无端弄笔时何人,剿袭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宝玉所续和庄子那段文字无论行文还是寓意,皆很相似,为何黛玉还要说宝玉“无见识”呢?

庄子的《外篇·胠箧》全文都在说,圣人生而大盗起,须绝圣弃知,盗乱方止。而这圣人之智实际上是任何社会时代都推崇的聪明巧智。庄子认为,天下推崇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是世人以为出彩和少有的,世人会放弃自己与大家无二的技艺和能力,去追求所谓的圣智,这个追求便会产生欲望,欲望起,盗贼便起,大盗使国家战乱,小盗使百姓不安,主张保持纯朴的本性,摒弃仁义礼法,回归人人无二的原始状态。

故庄子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里世人所推崇的圣人和讨厌的大盗,却是同生同灭的共生关系。这样看来,宝玉的理解似乎没什么不对。

庄子和老子的思想往往被归于一类,只是庄子所述更激烈了些。《老子》也有言: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所言,美和丑,倡导的和要泯灭的,似乎也是共生的,实际上,老子更有深意:这是矛盾的对立转化,矛盾的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只强调一个方面,矛盾必然会向其相反方向转化。人们赞美仁义渴求智慧,是因为身处大道废弛,社会纷乱,人性贪婪的时代。这个道理直到现在也是无法辩驳的真理。所以老子强调“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黛玉看到那“戕仙姿,灰灵窍”,觉得气,可整段读起来却又好笑,因为她读出了宝玉写文时的怨愤,狭隘和偏执之气。说宝玉“没见识”,是因他并未真正理解庄子之意,起码宝玉根本没达到和庄子一样的高度。

宝玉只关注周围女儿家的闺阁喧闹,亭台榭桥,小家子气的矫情事儿,作诗时并无庄子那般是站在国家宏观和人间世事的角度,来评说议论。单单认为焚花散麝,戕其仙姿,灰其灵窍,便能使天下人不被迷幻,却不知当时的封建礼教思想才是矛盾之源。

虽方向相同,却不能看其本质,直点要害,所以黛玉便觉可笑,满纸尽是那矫情,偏执之意。

宝玉所续之诗算是他所谓悟到参禅的引子吧。

贾宝玉所谓的悟道参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之后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请了戏班子唱的《寄生草》,是鲁智深拜别师父时所唱。那几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深得宝玉称赞。

后来由于湘云说出了其中一个戏子与黛玉容姿相像,湘云和黛玉便又生了别扭,宝玉在中间各种调节,反倒惹了自己一身不是,正是郁闷之际,忽然又想起了庄子之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山中树木因成材而招人来砍伐,源泉之水因甘美而惹人来盗饮),便又引起了内心的共鸣。

索性啥也不管了,你们女儿家爱咋咋地了,我直接遁入空门“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算了。

宝玉便带着情绪又写一笔“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意,无须再证验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又怕别人看了不理解,还在下方续写了解释词,有句:肆行无碍凭来去。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正巧,这满纸荒唐言,矫情语的,让黛玉看到又觉得可笑可叹。黛玉拿给了湘云和宝钗来看,大家只觉这是个笑话。

宝钗要将宝玉写的彻悟诗“撕了个粉碎,递于丫头们,叫快烧了”,而黛玉却笑着不让撕,自己想着让宝玉收了这个念头。

都说钗黛才学不分上下,而骨子里的思想却是截然不同。从这里便可看出,宝钗所秉的是封建正统礼教思想,入仕途为官才是正途,她只把宝玉这情绪变化和这诗文,看做无理取闹的玩笑而已,撕毁了便完事,不可胡思乱想,不走正路,真真是个“山中高士”,大家风度令人称赞。

然而黛玉却是那株“世外仙姝”,与众不同的解语花,她领悟了宝玉的思想波澜,她不管那些世俗眼光,只是站在宝玉的角度,走进他的心中,一起去体悟,来解悟,解心。这时的黛玉是极有魅力的。

她又站在佛家的角度说道,“在我看来,无立足之境,方是干净。”承了宝玉那句“无云可证,是立足境”。

宝钗也赞同,引出了佛教南宗六祖惠能的顿悟之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句恰应了黛玉那句“无立足之境,方是干净。

而宝玉带着情绪所悟的还达不到黛玉的层面,这时方才觉悟,“原来她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随即将参禅悟道的想法抛得一干二净。

宝玉身处闺阁锦绣之中,因一时情绪上涌,见到书中共鸣,自以为大彻大悟,不过是远远望了望寺庙和道观的青烟,还没登上那绝峰天梯便转头放弃,回到红尘了。

放不下多情红尘事,时时被其扰,如何能平心静气,宁静致远,见素抱朴,万念归空去参禅悟道呢!

如今又有多少人如宝玉一般,世事使得心情郁郁,百思不得其解,忽然看到了一段话,一句诗,觉得心情舒畅,以为那是通向真境的钥匙或甬道,以为自己窥破了天机,再与世人不同。却不知,只是知之了了,相差甚远。

贾宝玉所谓的悟道参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红楼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贾宝玉所谓的悟道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