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机大臣英和的家塾教育

英和,满洲内务府正白旗人,官至军机大臣、内阁协办大学士,为嘉、道时期重臣。父亲德保,进士出身,做过礼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和“其父及两子一孙,皆以翰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家庭成就。

清代的家塾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蒙学阶段(识字等)和举业阶段(经书、八股文等)。家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科举应试服务,科举入仕是家塾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英和6岁进入家塾读书,在12岁之前学习的是习字、作诗等蒙学课程,12岁之后他开始学习“举业”,即准备考乡试,中举人。

英和的父亲德保非常重视英和的教育,家庭也有相当的经济条件,其父为英和请的正式塾师有13人,均是汉人,其中进士与举人出身者约占85%,远超满、汉官学及汉人家塾中延请的老师水平。

英和所受家塾教育,令其一生受益非浅,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在科举道路上步步顺利、青年得志。英和于22岁中举,23岁中进士,可谓青年得志。

高质量的家塾教育,加上本人努力,使得英和在汉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甚至不低于汉人。乾隆五十八年参加殿试者81人,其中八旗考生只有英和一人,引见时因人少无法独站一排,便合入汉人队伍中。进入官场以后,多次担任科举考官。在某些场合,“每有专用汉员之时”,皇帝便选用英和,“不复添派”,说明他的汉文功底在满人中是出类拔萃的,和一般科班出身的汉人官僚相比也不逊色。

在家塾中学习作诗,后来与皇帝和诗、讲经筵,深受皇帝眷顾。嘉庆元年,26岁的英和在引见时受命和乾隆帝御制《观麦》七言古诗一章。第二年随乾隆、嘉庆皇帝巡幸避暑山庄,乾隆召见英和,“论及诗、古文”,命英和对御制诗、文加以评价。嘉庆二十年,英和经筵进讲因感冒而请假,嘉庆“命乾清门侍卫荣照带医诊视,又派军机章京秦绳曾看视病势”。清朝部分皇帝汉化较深,英和与皇帝有共同语言,这对英和仕途是有利的。

英和所受教育除了家塾教育之外,也得益于家庭熏陶。其高祖虽“未登科第,而深以读书望后人”,表明他家世代有重视读书的传统。父亲德保等人幼诵经书,“每背诵一字不讹后,仍读百遍”,直到70岁时“诵经书尽卷,不遗一字”。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加上高质量的家塾教育,才让英和得以从八旗子弟中脱颖而出,奠定其一生的成就。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代军机大臣英和的家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