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绿骏马
世界上有三个字很神奇,你将它放在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后面,大脑会一片空白。它们是——“是什么”。现在问你,知识是什么?(请先回答这个问题。)
这还不简单,百度啊!
百度回复:知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柏拉图,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辞海回复: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个事情;如果一个民族语言里空缺某个概念,那么整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想过那个事情。
如果语言学家说的是对的,说明“知识”在我们头脑中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是不清晰的,因为百度、辞海的答案是模糊的。对一个不确定的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一定会出现偏差,更无法实现对你的具体指导。
那么“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对我们个体而言就成为一句空话。作为主体的知识是不确定的,我们拿什么来改变命运,拿什么凝聚力量。
综合几位牛人的洞见,我对知识的定义为:“知识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改变个人行动,最终获得更好结果的有效信息。”
问题来了,什么是有效信息?
今日头条新闻是信息吗?朋友圈的感言是信息吗?电视电影是信息吗?
是的,它们都是,但都不能称为有效信息。原因很简单,这些信息看完就结束了,没有改变你的某项决策,没有让我们付诸实践和行动,自然也不会带来任何相应的结果。这些信息只会带走我们的时间,让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知识定义清晰,会使我们对信息有不一样的选择和标准。比如这篇文章,如果你看完,改变了你的认识,不再选择把时间放在毫无价值的事物上,对时间变得更为珍惜,那么,这些信息就是“知识”,否则就是一堆乱草。
可见,知识是有附加条件的,而落脚点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学习任何所谓的知识都是可行的,但是否能够得以运用才是关键。
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判断所学知识有用没用。谁都想学到有用的知识,而没用的会放在一边。此时,我们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维度——时间。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将我们所做的事情分为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迫于生活的压力,我们多半将大量时间用于重要而紧急,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上,因为这些事看起来更为重要,更为急迫,它们的背后站着领导和老板。基于我们对知识的错误认识,那些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不能立竿见影的知识会被放在“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的角落里。我们还会得出一条错误的结论,“学那些东西没啥用”,不如干点有意义的事。
那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
任何有意义的事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时间,这正是被我们再次忽略的重要维度。
因为未来不可见,不可预知,所以,我们无法做出大胆的预测,花去大量时间做一件当下没有即时反馈的事。比如写作,比如每天更文。
人们常说,“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很简单,这些道理中,如果我们没有按任何一个道理去做,去尝试,去践行,过不好这一生也就没什么可报怨的。
我挑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持续做好一件事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用持续写作验证这句话是否真的有道理。
我不知道写作最终会给我带来什么?但至少明白一点,要将所学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清晰的定义知识让我知道,知识是拿来用的,是用来改变的,不是装点门面的。我会主动放弃一些东西,把注意力用在真正有用的事物上。我离电视越来越远,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知识体系,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为什么通识教育对自己的学习更有意义?为什么要学习经典,杜绝三、四手知识?向谁学才是最好的学习?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哪里?
毕业离校后,人生之路再无考卷,没有人再为自己打分,写评语。那些应试教育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却始终在身体里残留,我们未曾定义过“知识”的准确概念,我们的学习还是那么功利,孩子们依然学的那么辛苦,却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
数理化是知识,语数英是知识,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知识,但是那些都是书上的知识,别人的知识。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也许只有自己真实体验和感知到的那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也许这才是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