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说他们大多都极不走心,其实大学老师是一个缺爱的群体

今年的立夏赶在五四青年节的后一天,似乎向广大青年宣告:你们要的阳光青春这就来啦!

下午第一节课是大学物理的量子力学,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讲解“热辐射的两个基本物理量”和“基尔霍夫辐射定律”,他讲得很卖力,概念也分析得很卖力,但身边的同学似乎都提不起精神,要不低头玩手机,要不趴着睡起觉。

我抬了抬头,内心小小地内疚了一下,但还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继续低着头玩着手机。

咪蒙前段时间大呼“越来越多的学生,有30多天不想上课,为了学习,你休学吧”,然后,发动她惯用的“我有一个朋友、我的一个员工,我有一个实习生”系列,轰轰烈烈地展开她的论战,激励大学生“信咪蒙,得永生”。

咪蒙那篇文章,的确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她是一个非常懂人们心理并善于撩拨的人,去做安利的话妥妥的总监以上级别。她说,现在大学很多课程太没营养,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很多老师上课,是极不走心的。

不知道她哪来的自信,凭个实习生说,凭她的几个朋友说,就下这样的结论。每个群体都有优劣好坏,大学老师也不例外,有认真勤恳的老师,也有敷衍了事的老师,但仅凭几个负面案例就给大学老师这个群体贴上“不走心,不负责”的标签,真特么搞笑。

咪蒙说他们大多都极不走心,其实大学老师是一个缺爱的群体_第1张图片

回想小学啊、初中啊、高中啊那些阶段,我们对老师都有种尊敬,甚至恐惧的感觉。

一来从小被教导尊师重教,二来老师掌握着分数大权,而且很多老师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我们在学校的父母,老师是一个很走心也很受尊敬的形象。

到了大学,慢慢发现这种形象不断被侵蚀,感觉越来越变味。

学生自由被冠以很高的位置,尊师重教没那么经常提及;老师不再是学校的父母,大学四年很多老师可能只和我们见十来次面;唯一不变的是老师仍然掌握分数大权,这是很多老师维系课堂的唯一王牌。

尊师重教、学校父母都是有情感维系的,而分数是没有温度没有感情的,这张王牌却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变味,甚至是所谓的“人情世故”了。

选课前先找学长学姐了解这门课的老师打分高还是低,对考勤要求严还是松,“打分高考勤松”则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好课好老师”,大学课程的本质却被忘到九霄云外。

不走心的不是老师,很多时候是学生。

咪蒙说他们大多都极不走心,其实大学老师是一个缺爱的群体_第2张图片

学生手里其实也有一张利于自己的牌,那就是每个学期末的“教师评价”,这种体制初衷是给学生一个自由自主评价老师的反馈方式,促进大学老师和教学方案的完善。然而,因为课程打分的变味,教师评价也逐渐变味。

大学期间,有这么一个事挺值得深省的。

《线性代数》是一门必修课,由一位严肃而认真的老师主讲,多少学长学姐闻风丧胆:《线性代数》老师非常“变态”,你们要准时上课和完成作业哈,不然很容易挂科的,挂了还不容易补考过……他们的内心俨然尚存被线性代数支配的恐惧。

事实的确如此,线代(《线性代数》的简称)老师总不定期点名,没来的同学都被画了小圆圈,他第一堂课便说“集齐5个小圆圈必挂无疑”,龙珠都要7个才能召唤神龙,可他……

学期末,线代分数一出,哀嚎遍野,人人叫屈,全班32个人只有8个通过,其他24个学生11个考试成绩挂科,13个考勤问题挂科。这13个学生情绪尤为激烈,小时候集卡集邮都是开心回忆,这次集小圆圈成了刻苦铭心的伤痛:我考试成绩通过了,怎么还给我挂科!

线代老师很淡定地回复:线代26节课,你们何止5节课缺勤,基本都10节课以上没来。

这个时候,挂科的学生想方设法去讨好线代老师,请吃饭、送茶叶、登门造访……无所不用其极,结局很一致:线代老师不收不吃不要,无效。

这群学生急了,一挂科还得复习功课下个学期提前来学校重考,这个学期各种奖学金啊评优什么的根本没戏,以后考研考公务员出国都是一个不太好看的成绩。怎么办?有“积极分子”就号召:线代老师让我们不好过,我们也不让他好过,去学院去校长办公室告他,告他乱打分数,老师评价里给他差评!

一群小青年就这么被撩动了,情绪高昂地找学院领导甚至找到校长办公室,哭爹喊娘,据“理”力争,不免各种胡编乱造,校长责令学院领导肃查清楚,学院领导也吓了一跳,专门给这些学生开了个“民主调查会”,还没找线代老师了解情况,先在会上承诺一定给学生们分数改过来……一群小比崽子喜极而泣,高呼“领导呵护学生、领导万岁,学校万岁”,出门时沾沾自喜交头接耳:这下,看线代老师怎么办,别想好过。

最后,在院里所谓的“调查清楚”后,责令线代老师重判分数,每个学生保底不挂科。线代老师没办法,只好妥协。这还没完,那批学生还是有怀恨在心的,在教师评价里给的评价很差,甚至还有打0分的,还不止一个……

第二个学期,这位线代老师被降职了,留给学生们的印象是:这个老师很变态,动不动就挂科,但以后如果给你们很多人挂科的话就去学院去学校告他,谅他也不敢这样了。

这位老师不过做了件本职之事,维护课堂秩序,教导学生重视课程,却落得这下场,何其悲哀,何其寒心。

咪蒙说他们大多都极不走心,其实大学老师是一个缺爱的群体_第3张图片

大学老师中,不是所有老师都像前面那位线代老师那样耿直严厉,有的老师幽默搞笑,有的老师重视师生情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从小学讲到大学的课程,特别是文科生,对近现代史更是背吐了,这门课是典型的“上课不睡觉,上也白上了”。

有位近现代史老教授偏偏把这门课上出了“花样”,吸引着很多学生上这门课。

讲袁世凯复辟,历史书上是说“袁世凯盗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把袁世凯刻画成一个丑陋嘴脸的偷窃形象。近现代史老师跟大家讲:当时的中国只有袁世凯有能力让清帝溥仪和平退位,袁世凯不是偷偷摸摸的盗窃,是用手中的兵权光明正大地赢取了万人之上的帝位,只不过他倒行逆施违反了历史潮流,再怎么说人家也是条汉子嘛。孔乙己辩称读书人的事不能说偷要说窃,这是换汤不换药的自欺欺人,袁世凯啊书读的少,你看,就被历史学家们欺负了吧。所以啊,你们也要多读书,不然会被欺负的。

听他这么一说,全班同学都被逗乐了,拍腿大笑,下课后纷纷拿起手机发朋友圈讲这段“读书少引发的历史”。类似的幽默小事很多,学生们都乐得听这门课,偶尔有同学睡着也会被笑声“吵醒”,然后记着追问旁边的同学:刚才老师讲了什么新鲜故事啊,来,快给我讲讲,刚才失误睡着了。

有的老师可能天然对学生有护犊之情,相应的,学生也很尊敬和爱戴老师。

有位老师是带大一、大二的英语课,鉴于很多大学生本来高中英语不错,但大学一荒废连四级都考不过,因而从大一开始便悉心教导学生,经常带着学生看经典英文电影,举办各类英语趴、cos电影场景、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感,她带的学生清一色都过了英语四级,学校的英语四六级高分记录者也都是她的学生。

这位英语老师不仅课程带的好,而且对师生情感看的很重,每一批学生都带两年,两年间除了学习活动,时不时组织班级去郊游,去当地景区做老外的导游,她对每个学生交心,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会尽自己能力去资助,有个学生受她的资助一直到毕业,那个学生很感恩,工作后也常回校看望英语老师,还认她做干妈,他说:很多人体会不到我对英语老师的这种情感,这么说吧,当你在冬天掉进冰冻的河里溺水了,奋不顾身拉你上岸的人还把自己的衣服给你温暖,这个人就是英语老师,我的干妈。

很多学生都能讲出英语老师的暖心故事,可能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因为出于真心,出于爱心,英语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只是一个老师的形象了,更是一位妈妈。英语老师常说一句话:Do your best and God will take care of the rest. 中文翻译可以理解为:做好自己,其他的交给上帝。其实,于英语老师而言,有句谚语很贴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咪蒙说他们大多都极不走心,其实大学老师是一个缺爱的群体_第4张图片

毕业前夕,我约上三五好友,请我们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吃了顿饭,没有任何目的性没有任何功利性,仅是出于尊敬。老师也乐得答应,平日不喝酒这会儿也小酌两杯,说起当年立志做一位引导学生探索世界的老师,说起这些年教过那么多学生的感受,说起大学老师这个职业:其实,当个大学老师也不容易啊。话毕,杯中酒一饮而尽。

咪蒙一句“很多大学老师,是极不走心”,鼠标一点,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看着,经过她的鼓吹和辩论,很多人竟也深以为信,跟着咒骂大学老师。

想来,大学老师的确很不容易啊。学生这边,已然不是小学初中高中那般受到敬仰,学生自由自主是基调,师生关系微妙,谈不上深厚情感,甚至游走世故边缘。学校这边,给学生自由,但又怕学生群体事件,毕竟二十八年前有过深刻教训,导致有些时候竟也就由着学生意愿,即使那并不是正确举措。教师职称机制,评的不是大学老师讲课讲得多好,带的学生多优秀,而是重点期刊的论文数量,可悲可叹。

大学老师也是老师,但更像这个职业分离出来的个体,被期许了更多职责,却被冠以了更多帽子和标签,最后呢,大学老师自身却并没有达到对这份职业的期望。

他们啊,是一个缺爱的群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咪蒙说他们大多都极不走心,其实大学老师是一个缺爱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