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3季氏第十六6》

《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3季氏第十六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壬午日,三月廿四,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

一,孔子说,陪着君子,易犯三种过失,这三种过失都跟说话有关,真是祸从口出啊!愆,音千,qian1,过失的意思。

第一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意思是说,问别人话而你抢过来答了,这样横拦横抢先说话,东北话叫抢话把儿。

能说不是本事,说话贵在恰当。特别是与身份尊贵的长辈、老师、领导面应答,有问即对,无问应当保持肃静。如果说,明明问的不是我,我呢,觉得这个问题我知道,觉得特别有把握,又觉得这个问题刚好跟我有关系,于是上去就答了,不知谦谨,这是心气粗浮的人,所以叫做躁。

第二种过失:言及之而不言,就是说,问我话了,该说话了,却不说,不吐实情,这是机心深重的人,这叫做隐。

第三种过失:未见颜色而言,这是贸然开口,什么叫未见颜色呢?第一是对方没有一点儿要谈话的意思,上赶子说话;第二是不避厌恶,冒冒失失说话;第三是不管对方情绪状态,只管着自己说话。这样子,就跟没长眼睛的人似的,所以叫做瞽,是瞎眼睛的意思。

二,为什么孔子设置了一个前提语境--"侍于君子有三愆"?

1,如果只是告诫我们说话要分场合、以及该你说话时再说,那就是"与人恭而有礼",对任何人任何场合均应如此,并不针对特定对象,这么做就会"言满天下无口过"。

2,现在不同,明确"侍于君子有三愆",这是特殊语境,指定对象。请问,如果对象不是君子,那是不是就没有这三种过失呢?

3,王夫之先生讲解说,如果不是特定君子,这么说话,也是过失,只是呢,如果对方不是君子,犯了这三种过失却不自知。

4,君子分两类,一类是以位言之,当官儿的、管我的、管事儿的;一类是以德言之,君子是言行的楷模,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言一动都在礼中,就象一面照我的镜子一样,非礼者一对照就自己有数了,心里面知道是过失。

对比另外一个情况:如果只是随大流儿,跟一群粗鄙无聊的人为伍,这个也犯过失,那个也犯过失,满屋子里没有参照,没有比对,只管任情胡闹,这么过,就算成天犯过失,自己也觉不到过失了!

一方面,我们要避免犯过失,另一方面,犯了过失也不怕,改过就好;最不应该的是,犯了过失而不自知,不知则终不能知愧而思改。

现在知道了,君子是准绳、是镜子,就象我的师父和众位师姐师兄们,我要主动亲近,亲近君子就是亲近端正,就是亲近中道,孔子说"就有道而正焉",没有道,没有君子作为参照,就正不了。

5,有德的君子,大家都同意作为准绳和镜子,但是,领导就一定是有德的吗?为什么把领导也作为检点言行的准绳和镜子呢?举两个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一位章枫山先生,隐居林下二十年,有人想举荐他做讲官,一位老先生不建议这事儿,说,枫山久在田间,未免有朴野倨侮之色,也就是直来直去且傲慢的习气,这个样子,每天和领导呆一起,搞得领导对读书人都要有看法了。

崇祯年间,有一位郝土膏先生,在家赋闲十多年后启用他进京当了言官,他的表现是"不问而对,高声阔视",把崇祯皇帝惹毛了,闹得不可收拾。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修养深厚,动容中礼,这是做事成事的大前提,位置越高,或者位置不高,但是工作越接近决策层,则这方面要求越高,否则,就不适合跟领导交道紧密的岗位。

三,怎么做能学习说话而无过呢?

这三种过失,都源于心中没有生出敬意。如果成天和不如自己的人为伍,敬意不生,那么,就算有过失也不自知。孔子说"莫友不如己者",我们若能常侍君子,则德性智慧一日长过一日。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293季氏第十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