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说诗】频倚阑干不自由

【东篱说诗】频倚阑干不自由_第1张图片
带你领略诗词意境之美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南宋 / 辛弃疾 / 鹧鸪天--代人赋

谁说豪放派的词人们都是壮怀激烈铁板铜琵的?经常见苏东坡和辛弃疾这些豪放派的大家写起婉约风来,连婉约派的顶尖人物也要自愧不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铁汉自有真柔情,只是轻易不打表达吧!

稼轩的这首词,题为代人赋,意思就是替别人写的,至于替谁写的,已经无从查考,不过看整首词的语境,应该是一位女子,又或许,所谓的代人赋,只不过是看到一个被人抛弃独居的怨妇,联想到自己被朝廷摒弃,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伸展,于是借用愁苦的女子的口吻,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

“晚日寒鸦一片愁”,这是标准的以景着笔,以景语定调心境,晚日,傍晚的落日,也是美人衰老,英雄迟暮的写照,寒鸦,鹊报喜,鸦添愁,更着一个寒字,寒鸦从来都是孤寂阴冷幽怨的象征,残阳中寒鸦掠过,一幕悲凉的景色出现在眼前,心境自然是一片愁。

可是,现在却是早春时节啊!池塘边的柳树刚刚发出嫩绿的新芽,让人在这一片伤情中,又感受到了一点残留的温柔,这是这位女子心底残存的温柔?还是稼轩心中仍有的希望?一个“却”字,凸显了和首句景语定调的不一致,是自相矛盾么?当然不是。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这就是稼轩惯用的手笔,险峰突起,“若教”,是假设,是愿望、是无奈同时也是沉痛的慨叹!这“眼底”的“离恨”,来自哪里?是首句表现的衰老迟暮?还是“意中人”的一去不返?这意中人,或许是稼轩的理想,抱负,也可能是朝廷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然,这也是首句“一片愁”的展现。

“不信人间有白头”,是相对于“眼底无离恨”的假设条件的,其实都明白,有假设就说明现今的事实是相反的,那既然“眼底”满是“离恨”,那“人间”就肯定“有白头”了。这是以另一种的方式婉转的强调“离恨”之伤人,离恨使人“白头”。反复诵读,稼轩心中的悲凉郁闷,似乎也可以感同身受得到,而且,还隐约能感受到,稼轩想要表达的另外一层意思,其实是极度的地渴望“眼底无离恨,白首莫相负!”

可惜,美好的愿望总是容易被现实击碎,所以,下阙只能是“肠已断,泪难收,”肝肠寸断泪涟涟,这是伤心女子的行为,稼轩这样的英雄豪杰,再难受,怕是也做不出这样的小女儿姿态,或许这就是要题上代人赋的原因吧。

【东篱说诗】频倚阑干不自由_第2张图片

可是,哪怕柔肠寸断,还是相思难了,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矛盾,看不开,放不下,开看了,也还是放不下,嘴里骂着,心里却依旧想着,只有再给点希望,又毫不犹豫的投身进去,所以,还会再去小红楼,一个重字,已经说明一切,那个令人伤心的地方,本该忘了的,可是,却一次又一次的去,就是因为放不下,就是因为还有柳塘新绿的希望!叫人想骂却又不忍苛责,还让人心生凄楚悱恻!

明明视线已被青山遮断,什么都看不到了,然而心底的那一点不甘和希望,却让人不由自主的一次次登楼来到阑干之前远望,明知无用,却还是要如此,痴情若此,叫人感慨!一个重,一个频,将人物内心的煎熬体现的淋漓尽致!明知一切都已在山外,再无重逢之日,何必呢?

这首词当真是直击人心的,开篇的两种景语,矛盾的外表之下却是相辅相成,用残存的希望来反衬现实的残酷,再用假设与现实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和行为的矛盾反复,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将感情如同洪水一般的宣泄,却又控制在不会决堤的范围内,让读者也几欲流泪!

《鹧鸪天》大概是辛弃疾最爱使用的词牌了,没有之一,他的六百多首作品里,有超过十分之一都是用的《鹧鸪天》,写什么内容的都有,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调呢?老文我擅自揣测一下,大概是这个词牌很接近律诗,然而平仄格律却没有律诗这么死板吧,加之中间还有一个三三小句,严谨中更显灵活洒脱,也很符合稼轩的性格特点吧!

——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篱说诗】频倚阑干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