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RSV属有囊膜病毒,因此对普通消毒剂均敏感(氯制剂、碘制剂轻松干掉它),无明显血凝活性,故不能用血凝血抑来诊断和抗体评价;易变异导致疫苗保护效果不佳;持续感染引起长期排毒,免疫抑制易影响继发感染以及干扰其他疫苗免疫。检测针对N蛋白,变异看nsp2和GP5,HP-PRRSV“高兰”, 疫苗株,和类HP-PRRSV以及新近流行的类NADC30毒株都是指nsp2里有缺失。
形态结构
PRRSV病毒外有囊膜,直径为50~70nm。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病毒粒子表面有微小(8-12nm)的颗粒状突起。
∆PRRSV电镜照片
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包裹病毒基因组RNA,形成电子致密的正二十面体,直径约为25~30nm,外绕脂质双层膜结构,基质蛋白(M)为骨架的上有囊膜(E)蛋白、GP2a、GP3、GP4和GP5,共同构成囊膜突起的病毒粒子(virion),除了模式图上所示的样子,其实还应该有近几年发现ORF5a和在病毒粒子上的nsp2。GP3除了在病毒粒子上,还有分泌型蛋白。
∆PRRSV 病毒粒子模式图
生物学特性
1.血凝活性一般对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无血凝活性,仅有报道PRRSV可以特异性凝集小鼠红细胞,非离子去污剂和脂溶剂可增强该活性至4~8倍,且抗血清有血抑作用,血凝抑制抗体滴度与中和抗体滴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提示鼠红细胞表面的类肝素样分子可能是介导PRRSV和红细胞相互作用的受体。实际生产并不会像流感新城疫病毒那样用血凝血抑来鉴定病毒和评估血清效价。
∆血凝血抑模式图
2.变异与毒株多样性PRRSV具有广泛变异和毒株多样性的特性。首先具有两种基因型,其次同一基因型内病毒也存在广泛变异。呈现毒株的多样性,并不断有新的流行毒株以及致病性增强毒株出现,还会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病毒基因组的突变和毒株之间重组是造成其变异的重要方式。特别是新近流行的NADC30毒株特别容易跟其他毒株重组,感觉这个毒株非常没有节操。
3.持续性感染PRRSV一方面可在感染猪只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在感染猪群中持续性循环和传播即使病毒血症消失后,从感染猪的肺脏、血清、组织以及淋巴组织中仍可以分离或检测到病毒。已有研究表明,感染后9周仍可从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中分离到病毒。免疫抑制是造成病毒清除不完全,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4.免疫抑制PRRSV具有免疫抑制特性。一方面直接感染破坏抗原递呈细胞肺泡巨噬细胞(PAM),再者可以引起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炎性分子表达水平改变以及杀菌与吞噬活性降低,此外还能下调PAMs表面SLAⅠ类分子水平,甚至可通过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诱导MHC分子降解,从而降低PAM抗原递呈能力。同时病毒还可以通过其各病毒蛋白发挥其拮抗先天性免疫的作用,例如从IFN产生、信号传递和效应多个阶段拮抗其发挥作用。此外,PRRSV可以同过抑制Th17(这几年研究火热的调节性T细胞,有抗菌作用),进而导致宿主的严重继发感染。同时小兰,还可以抑制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在临床生产中很多猪场愿意把PRRSV疫苗的免疫放在其他疫苗之后,减少其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提升免疫效果。所以当猪场猪瘟抗体水平整齐度特别差,多次免疫仍然抗体水平低的时候就得考虑小兰的作祟了。
∆巨噬细胞 Macrophage
5.诱导低水平中和抗体伴有抗体依赖性增强(ADE) 针对PRRSV的中和抗体产生较晚,且水平不高,不足以中和病毒和抵御PRRSV感染。更糟的是在亚中和水平抗体存在的情况下,不但不能清除病毒,反而能增强PRRSV在细胞中的复制与增殖。传统的ADE认为是靶细胞表面的Fc受体与抗体Fc片段结合,促进病毒的进入,此外前些日子河南农科院张院士团队也发现Fc受体结合后还能调控细胞内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促进病毒感染。
∆ADE现象模式图(登革热病毒DENV)
基因组结构
看看下面那图就行了,ORF7最保守,编码N蛋白,平时RT-PCR检测扩的多半是它,同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多,商品化ELISA也都检它的抗体居多。nsp2和GP5 容易变,遗传演化分析,画进化树常用它俩。所谓变异株比如HP-PRRSV“高兰”以及类NADC30毒株的分子特征都是nsp2里面有缺失。
∆PRRSV 基因组模式图
寻找小兰时空之旅其他期文章,请见公众号入口:【PRRS兰】
版权申明: 本文章为原创,欢迎转载,
引用请注明本公众【VETMOOC】,
已输入部分错别字用于防盗版,盗用请仔细校稿。
ID:vetmooc
▲长按二维码▲
关注VETMOOC公众号
关注VETMOOC
喜马拉雅听音频记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