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其人、其品、其作、其思,置于百代之后的今天仍是熠熠生辉,让人不得不仰而视之且满怀崇敬之情。苏轼一生饱怀经世济民之志,却政治坎坷、仕途连蹇,我们也从中看到了一个豪放、潇洒、慈柔、磊落、旷达的苏轼。而他的词风也在其人品的渲染之下“自是一家”:突破了早期词必香软的樊篱,奔放灵动、不拘一格、才思横溢、气势壮阔。
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我们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利用假期时间,初二年级个别班级进行了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
【335班 王卓昊】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所写的3000首诗词和4800篇文章,自古以来是人们所传承下来的伟大著作,夺得北宋之冠军,他少年成名的辉煌到了最后的死于他乡的落魄,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共同来谈讨学习一下吧!
苏轼光明磊落,才华出众,在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获得了出众的成绩,又在三百年内举行过22次、录取过41人的制科考试中获得第一个百年三等,他一路过关斩将,当上了他一生中第一个官职—“大理评事京官、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的上司陈公弼面若无私,为了“苏贤良”这三个字,把苏轼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他刚踏上仕途两年,主张积极进取,而凌虚台的修筑却无补于民,就写下字里行间暗含着讥讽笔调的《凌虚台记》。当陈公弼看到这篇文章时,他严肃的脸上,多了一丝笑意,他觉得苏轼应是一个胸襟开阔之人。
当他在朝为官时,正赶上王安石改革变法时期,因苏轼曾写过反对变法的言论文章,怕惹祸上身,主动离开朝庭,去地方为官。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黄河水泛滥,他带领五万民夫去修大坝,稳住黄河水。三年后,他到杭州做通判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佳句。
苏轼虽远离朝庭,但还是避免不了灭顶之灾,因在文章《湖州谢上表》中加了几句牢骚话,而造成了有名的“乌台诗案”,幸得王安石相救。随着宋神宗的离世,高太后执政,苏轼被重新起用,做到四品官位以上,但在不久之后,朝庭内的争斗从政见不同逐渐转移到政治权利不同,苏轼对此产生了恐惧,便自请回到杭州为官。在杭州三年中,他通河底,修了长达八百八十丈的堤、六座桥、九座亭台,在西湖中央修了三座小石塔,成为后世著名的三潭印月。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但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学,他是宋代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书画加之散文,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还是那方面的巅峰代表。
苏轼在密州时,正是大雪纷飞,写下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恼;到来年的中秋,皓月当空,他因为想已经七年未见的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因“乌台诗案”,被告贬黄州写下了千古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来表达自己无尽的忧愁;在东山再起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得知王安石已死,就以他的《题西太一官壁二首》写下了《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来表达他对王安石的感恩。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如今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335班 杨竞雯】
苏东坡的坎坷情路
苏轼十九岁时,迎娶了芳龄十六岁的王弗。王弗是乡贡进士之女,知书达理。红袖伴读对士子而言,乃是最温馨的福分。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恩爱情深。可惜她二十七岁就韶年早逝,留下一个年方六岁的儿子苏迈,对苏轼的打击之大不言而喻。王弗去世三年后,苏轼又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估计这桩亲事的原因有几种可能性:第一,据说王闰之颇有其堂姐的风韵,苏轼的心灵能得以安慰;第二,两人作为亲戚,有机会提前相识了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为了王弗所留下的幼儿能得到继母的精心呵护,以王闰之续弦最能让苏轼放心。果不其然,王闰之对苏迈视同己出,和自己后来所生的苏迨、苏过“三子如一”,苏轼重新拥有了和睦美满的家庭。
到密州后第二年正月里的一个夜晚,苏轼梦见了十年前病逝的妻子王弗,醒来后挥泪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文,可谓是千古第一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位夫人本名“二十七娘”,是按照娘家同辈女子中的排行而起的。当时的女性通常这样随便叫个小名,并没有像样的正式名字,包括书香门第也是如此。比如苏轼母亲在史书里的名字就是“程氏”,他姐姐名叫“苏八娘”,他传说中有但实际并不存在的妹妹叫“苏小妹”,苏辙的妻子叫“史氏”。“闰之”这名字很可能是苏轼为妻子起的,因为她出生在闰正月里。闰之还有字“季璋”,可见在自己父母家中排行第四。
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又调往湖州任知州。正是在这次调任的感谢信中,苏轼发了那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的牢骚,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线,最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也不得擅自离开安置地,是一种半软禁的管制生活。团练副使官职低微,薪俸非常少,很难养活一大家人。为了尽量让大家吃饱肚子,王闰之只能在每个月初将苏轼的月薪四千五百钱均匀分为三十份,分别用一根麻绳穿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长叉取且仅取一串下来用以安排三餐果腹,然后赶快把叉子藏起来。如果女主人勤俭持家,当天能有些节余,苏轼就兴高采烈地将这些意外之喜藏在一个小罐子里,以备万一有客人来访时好买点酒招待。这般辛苦的生活,因王润之的勤俭持家,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说完了苏轼的两位正妻,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为苏轼丰富了才子生活的王朝云,她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将她收入府中,待她成年之后,把她纳为妾室。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经常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也只有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下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们:“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元丰六年,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一子,取名遂礼。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朝云也跟随苏轼回到京城,帮王润之打理家中琐事。
两年之后,苏东坡再度被贬任杭州知府。杭州百姓非常爱戴他。此后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颖州和扬州知府。宋哲宗用章敦为宰相,政见不同的苏东坡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追随。苏东坡感叹作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苏轼十分感动,刚到惠州不久,就为朝云赋诗一首:“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还有这样一个序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异。朝云的坚贞相随让老年苏轼备觉安慰。
没有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女人并没有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先于苏轼离开尘世的喧嚣。绍圣二年七月五日,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王朝云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
八月三日,按照朝云的心愿,苏东坡把她安葬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朝云安息之所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就是“六如亭”,用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这副联已经损毁在漫长的岁月里。现存的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清朝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时重修的,亭柱的石刻楹联是陈维所书:“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千百年来朝云墓带给后人的阴冷、凄清的感觉。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文学巨子。他不仅在文学史上令人敬仰万分,他的专情也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335班 刘书廷】
苏轼,我读懂了你
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豪。他的词,他的诗,他的文,他的字,他的画,无一不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如果说,他的文学让世人敬佩不已,那么,又是什么使得他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呢?
其实,苏轼它不仅仅是一位豪放派的文学巨匠,更是一位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迈,他的豪迈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一生——“一蓑风雨任平生”的一生。豪迈的气概与缠绵的柔情,构成了苏轼的两面人生。
众所周知,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之一,他那豪放的词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想当年的苏轼,站在古赤壁战场,面对着汹涌的江水,让“大江东去”成为了永恒的声音。《定风波》里,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他的达观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对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在多年的政治道路中,苏轼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波折,在仕途上,他一贬再贬,甚至于几次快要丢了性命,但是他却依然可以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样令人惊讶的语句。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报国之情,并没有因为一丝一毫仕途的不顺而减少半分,反之,他却更有豪情壮志!
然而何来“柔情”二字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水调歌头》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深入人心,在仕途中,苏轼和弟弟都经历了无数波折,两人连见面简直都成了一种奢望。但是,路途再遥远,也抵不过两人想念的心。大概通过这首词,我们才可以体会到苏轼与苏辙之间的那种手足情谊吧。当然,这“柔情”
可不单单指的是手足之情,还有他的爱情。有人说:“古代,男尊女卑的时代,哪里有爱情?”
然而却压不住苏轼。在他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死后,他曾想再寻找一位可以与他相濡以沫的女人。在《蝶恋花.春景》中有这样的语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徘徊在高墙之外,等待着那位姑娘的出现,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剩下了苏轼的怅然若失。在十多年后,头发渐渐花白,身旁无一人的苏轼开始怀念他的亡妻王弗。他在王弗的孤坟前驻足,唱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绝唱。这首《江城子.记梦》道尽了他对亡妻已逝,却无法挽回的伤感与彷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等到以后再见面,你可能都不记得我了吧,我已经是双鬓斑白,面黄肌瘦,而你却还停在你青春飞扬的时刻。到底感情有多深,才能“不思量,自难忘”呢?再也不会有人去仔细聆听他的内心想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再也不会有人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与来客的对话,帮他去分辨谁是真正的朋友;更不会有人为他思前想后,劳神伤身,在他冷的时候端来一碗热汤。而这样的人,自己却在年少时没有珍惜。也许是上天怜悯,让他在睡梦中又见到了他的妻子,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的一生,美丽的一生,豁达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他的才华,他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苏轼,我读懂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