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真诗乃在民间

          文壇到了明朝,有识人士开始觉醒, 认清了格律公式损害内容的弊端。当时的诗人李梦阳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他在《诗集自序》中这么写:"今真诗乃在民间, 而文人学子, 顾往往为韵言, 谓之诗......"他还引用朋友王叔武的话:“诗有六义, 比兴要焉. 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  何也?  出于情而工于词多也......"

      以上所说,归根结底是形式与内容的议论,到如今已经旧话题了。诗壇惯常闻雷响无雨下。学诗, 依然要熟读宋唐, 墨守成规,重形式轻内容。譬如,对于生死病老的现象,诗人的表白各有不同,文壇的诗句曰:“纵有千年铁門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简单地理解人生规律, 似乎教人早死早着,令人读了灰心意冷。不过, 难阻生命前赴后继地延续下去。

      看民间的诗:"山中自有万年坟, 野草闲花满地开.”宗旨藏在自然现象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明白人生苦短,该当珍惜眼前,放下执着, 各有因果,  各安天命. 正如这付对联:“人生无常无奈, 英雄能屈能伸."何等豪爽与理智!  诗, 意境品位决定其艺术价值,不管是名人或常人所写的。

        唐朝李白曾写过一首《玉阶怨》 : “玉阶生白露, 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意因笼统涣散而显得苍白, 更不要提深度了。如果没有旁白代言注释,现代的读者们一头雾水不知烟。李白为人狭隘自私,句中没有几句忧国忧民, 或警世度人的良言, 犹如牡丹, 花好空入目。反而比不上民间山歌动听:“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双手捡忧愁."诗意显得那么流畅和深刻。

      再看贾岛这四行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門,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为了对仗叉开话题, 东一句, 西一句, 你知道他说什么吗? 诗人只因"推敲"两字名扬天下。反观民间的诗,自由发挥, 真情流露。例如此联:"竹寮茅舍年年在,  柴米油盐日日新.” 穷人噙泪含酸说幽默,暗讽社会的落后和不平。这是贴心的共鸣诗句。 我们主张雅俗共赏,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清朝的文士何绍基有感于此而写道:"但从平淡求诗意, 不假辞华饰外观。" 古人已经觉醒,今人还在梦里。 误落宋唐平仄中,困惑古肃诗赋空。 民间人士没有套路,尽情释放情绪,他们用自己的言语押韵成顺口溜。广泛传播成格言,谚语,俗句等。真情流露而宗旨明确。舍弃那些闲句。

        诗人的使命,要写出自己时代的诗, 追求新的曙色.尝试以这样的理念去创作:  修辞句型能高雅,押韵口语可唱歌. 雅俗之下,必有粉丝.  是战士,以诗号沙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真诗乃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