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本书里谈写作,我肯定是疯了。它不是一本写作书,而是一名人格高尚的医生记录自己罹患癌症后的所思所想,从哲学到医学,从生存的本质到人生的意义。所有我关心的点,除了医学知识以外,都囊括其中,堪称极大满足我需求的好书。书中关于医学的部分,我因从未接触,并不了解,作者像打开冰山的一角,让我得以窥见这奇妙的世界,收获些感悟。
书中有几个地方让我看了心酸:
1
光是读到这些话的一刹那,就已经让我一阵心酸。无法言语的悲伤,竟然能够直指我心,似乎是平淡无奇的场景,只短短几句话便胜过千言。
世间多少人蝇营狗苟,甚至心怀鬼胎,却一生平安,健康自得;而这位医生,优秀高尚,绝症之下还不忘救死扶伤,却被恶疾缠身,生死难料。这世界的公平何在?
其他时候,这种割舍不下的联系要简单很多。一次,教授给我们展示捐献者罹患胰腺癌之后留下的满目疮痍,问:“这人多大年纪?”“七十四。”我们回答。“我也是。”他说着,放下激光笔,走开了。
然后她忽然明白过来了,并在一瞬间流下了眼泪:从这张不知从何而来的“练习用”心电图可以看出,这位病人已经不在人世了。纸上这些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只是简单的线条,而是从心颤再到心跳停止的全过程,这些会让看懂的人心痛落泪。
生死之间,伤痛和拯救之间,总存着世间最深厚的爱,超越一切。纵然世事弄人,生命长短不一,疼痛和伤害各异,但是有各种人,为这不相干的事情心疼落泪。如果说人生是痛苦的,如果还有意思幸福可言的话,那应该是人人心中存有的爱吧。即使被无数的庞杂吸引,即使偶尔表露凶残和不理性,但人心终归是血肉的,藏着满满的爱意。医生这个职业,见惯了太多场面,内心在不断纠结、呻吟、麻木、坚硬,但即使如此,也仍不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
当下便是风口浪尖,人生积累的经验,被生存的细节磨损消耗。我们智慧的高峰,便是生活的当下。
这首节选诗正是书名的含义,我想也真切得道出了保罗对于生死最后的看法。一个不断被强调的句子:“珍惜当下”。但是,当下不过是个简单的概念,大家也都认可要珍惜当下,但怎么才算是珍惜了当下呢?不同的道理有不同的解释。
首先,是从“珍惜”本身而来。有一解,珍惜便是要善加利用,这首诗里正是此解。何谓善加利用呢?就是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我的价值。古有圣人,都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用一己之力,用尽用竭。
另有一解,珍惜是要更细致的活,抓住稍纵即逝的岁月,体会生命的深度和细致,从过程中有所得、有感悟,增加人生的厚度。比如大多数人,踏实做事,用心到最好,对生活观察入微,在过程中学习,在细节中感悟。虽未有凌云之志,但在某些方面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两种解一个博大,一个柔小,都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再说“当下”,的确是个好词,不管过去与未来,只有过好当下,才有不悔的过去和梦想的未来。人有时候太恋旧,呆在过去中沉迷不出,睡在功劳或痛苦之上止步不前。如此只不过是用今天失去的月亮,祭奠了昨天早已消逝的星星(你低头追忆昨天的星星,抬头必将错过今天的月亮)。
人有时候又太急切,望着远处的梦想发呆,在美梦的幻景中流连忘返。把梦想当现实,在该努力的时候空幻想,在幻想破灭的时候一落千丈。他总不懂得,无数个当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你拥抱未来。我们不能任性的只要那空中的阁楼。
3
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人在绝望,或者绝境面前,偏好自我安慰,这种安慰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通过不断的安慰自己,凡事往更好的方向去想,人们便能够安定下来,去面对即将开始的难题。但往往,事情如果与料想相违背时,沉重的打击会直接劈头盖脸的过来,不由分说将你打翻在地。此时人的绝望将更加深重,因为一开始的安慰并没有起任何作用(它本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它不过是个自我安慰而已。事态的发展,并不会因为你多么不想它出现,或者有多么完美的安慰和信念,便抽身离开),人的痛苦会深一级,抵抗未知的能力也会弱一级,这是常态。
正因为这一常态,我才感佩与保罗的勇气。故作的坦诚并不能真的欺骗得了自己,战胜困境,过多的自我安慰也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面对可能的难题,唯有迎难而上,别无他法,省去些自我安慰的虚妄把戏吧,实在无用。
4
一句真理: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
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心绪似乎也渐渐澄澈明净,对于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也变成了勇敢和笃定。
这句是多好的托词啊,无数人用最后的关头、一些突然的警醒作为行动或者不行动的标准,充其量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拉寻找的绝好借口。那些熟悉的场景总是频频出现:懒懒的什么都不想干,看着别人汗流浃背,想着自己如此堕落,抓起毛巾跑上3公里,便被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感动不已,坐在沙发上捧着爆米花开始享受“成功的自己”。对自己、对生活没有要求,我们总是过于放纵。在机会遍地的时候,躺着不动,却盼望着等机会没有了就加倍珍惜,简直荒谬。正如作者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就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值得一直做下去,不管何时,只要去做。
5
思想不过就是大脑运转的产物。
尽管我们拥有自由的意志,但仍然是有机生物体,大脑是我们的器官,也遵循一切物理定律!文学是人类的一大财富和意义,而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文学价值的,就是大脑这个机器。这真是神奇的魔法。
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我非常认真地想要探究,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我仍然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意义”这个概念,很是让人捉摸不定,但也难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价值观割裂开来。
这个问题我从未想过,也并不好奇。通常本该如此的事情,我们会放弃深度思考。每个人的大脑都不同,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各异,解读未知和已知的时候各有轻重。人体结构的奇妙,并不需要我再多做夸赞,我始终觉得的也同作者的观点一致:那便是毫不吝惜的用好这副皮囊。
6
我对人生意义进行的研究,一直非常学术,如同僧侣修道。而形成这种意义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没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过,那么没有真正活过的人生还值得自省吗?
是的,大脑可以赋予我们建立关系,让生命充满意义的能力。但有时候,大脑也会破坏这种能力。
我已经把语言视作一种几乎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让我们那一厘米厚头盖骨下隐藏的大脑沟通共享。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一个单词才有意义。而生命是否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要看我们建立的关系的深度。就是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不过,不知怎么地,这个过程存在于大脑和身体里,也受生理原因的驱使,可能被打破,可能会失败。
“我对人生意义进行的研究,一直非常学术,如同僧侣修道”,这句话非常到位的解释了我探索人生意义的模式。我始终认为,求知是自己的事,从看书、写字,做事,各个方面,像个独行侠沉浸在未知的世界,不断寻找那些困扰已久问题的答案,一个一个,从未停止。可是最近我才慢慢发现,我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部分:首先,是从工作中来的,对未知的解答。工作具有特殊的魔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找人性中书本以外的知识,磨练意志,增长见识。我却时常忽略,以为的成长不过是自我、精神层面的,工作带来的不过是一份稳定的收入,一些貌合神离的关系。直到最近我才发现,工作,对于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是你的梦想,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工作,其本质,是在做的过程中,寻找解决办法,突破自我局限,用操作和实力去达成一个个的目标,不妥协、也不虚妄。
另一个我忽略的地方,在于作者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的意义通过活的过程去体现的,而不仅仅是自省和求知。固然自省能够让你不断进步、看到自己的所思所想,做出适时的调整。固然求知能够让你饱含热情,对一个个难关发起挑战,寻找答案。但是,人生的意义,在活的过程,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没有真正活过,所思是苍白的,甚至有些干瘪,连自己都很难被打动。没有真正活过,求知也只停留在书本上,听听很感动,却终落不到行动。满脑子储存的是观点、是见解,却没有血肉和感情。
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其实,做事也是做人,做人的成功才能驱动做事的成功)产生的关系,活在当下的理解和运用,才是完整而有深度的人生。不再孤立的求索,不再虚无的探究。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是又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