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好好学习》读书笔记和感悟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大脑中有足够多的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那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改变。

那么现在我最需要的什么?

我最需要的其实,第一点就是深入深刻的去理解并应用实践成甲老师《好好学习》。第二个就是熟练的能够用这种方法去掌握写作的一些背后的心理表征。

我突然意识到,既然大脑一直在对自己讲话,通过讲话的方式和潜意识沟通,是比较慢的方式,大脑的思考方式不是视觉化吗?不是画面感吗?那么我能否用视觉化的方式,勾勒出来,呈现出来这个画面,于潜意识沟通?

简单直白的说,比如我想达到目标,比如每天开心快乐写作这个目标。我就想我每天开心快乐许多的画面,我感觉到非常好,非常棒,自己写得很精彩,想想那个画面,当然,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感觉很兴奋呀,我很开心,很快乐,很舒服。把画面当成真的,并且仔细的体会那时的感觉与情绪。这就是做白日梦自己笑醒的过程。

完全不用语言描述,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写作的时候感觉我的不太好,出现问题,那也以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

现在是用教师最好的学,就是费曼技巧写下读书笔记和感悟。

成甲老师说的底层思维其实是更为基础,更为广泛应用的规律,这些知识统称为底层思维。

那先问问我自己:我以前是怎么读书的?拿到一本书之后,看看目录,然后从头看到尾,该记的记该背的背,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学到东西,有很多知识我到现在还有比较有深的印象,还拿出来用,但大部分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会陷入低水平的勤奋陷阱里面,学习的方法太原始,死板老套。我们一直以来学习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应用。

读书方法的升级。

新旧知识的联系,大脑不擅长做这种事情,而如果说能够与旧有的知识连接起来,那么便于大脑的理解记忆。

那么如何应用?那么在读书的时候刻意的察觉和以前学的哪些有类似,有什么关联,把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

放慢读书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这个有些有些疑问,为什么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一直想要学会速读,读书越快越多才更好吗?

看看成甲怎么说。

他是这样说的,放慢速度之后可以使新旧知识进行连接,形成网络的连接结构,然后,在读书过程中产生哪些经验,这些经验和以往的那些经验又有关联性,有联系,在这种慢速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感悟联合旧有的知识经验感觉情绪,产生了很多不同以前不曾看到的东西,形成了知识的复利的一种前进。

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是如何理解的?

我的理解如下,之所以慢下来,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慢下来,当遇到自己不懂的不能理解的,其实通过这种教就是学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输出写作是非常好的,因为如果我会的,说的观点差不多,基本上就可以略过,如果有的地方讲述的不太清楚的,我就知道这个地方是我应该慢下来,仔仔细细的感悟和旧的知识联结,形成更加深的理解的时候。我的意思是把80%的时间放在20%重要的知识上面,有生产力,有繁殖力,有普遍规律的临界知识上面。

那么今天我可以怎么做吗?我在读书的时候,如果说遇到不太理解的,慢下来耐心的进行思考。

现在成甲老师自己读书背后的思路是,作者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路想法是什么?那么他这个想法思路背后是什么?有什么是我所熟知的知识能够与我的旧的知识相联结?他这个方法我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我还可以怎么用?

想要知道,判断自己哪些地方应该快,哪些地方应该慢,那么这就用教是最好的学,用这种方式,为什么呢?如果说我和作者在这方面的理解,想法都非常的类似那么,这方面其实已经是掌握的,哪些地方和作者讲的不一样差别大的地方,那么说明对这方面的理解和作者的差别越大,那么就要下时间慢功夫想清楚。那么教就是最好的学就很好的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们比较快地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那20%的知识,是我们需要下更大的工夫花更大的心思进行深刻理解和掌握的。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面。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假设的一种不断的修正优化改变的一个过程。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我们的思想之下而得到的一个结果,这句话有什么用呢?思想和想法有可能是非常的接近事实,也有可能是偏离事事,都是一种假设,大脑中所有的概念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比如:或许两年前曾经的一个思想,那时的认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可能是那个样子的,但是两年之后,通过不断的经历一些事情,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通过种种途径成长,然后两年之后发现,两年前的那个假设那个思想,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有些偏差。如今想到那时候因为那个思想和对世界理解,采取的一些行为,得到的结果不是那么满意,今天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的出来的结果那也比那时候更满意。用现在的这种更接近于事实的一种思想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代替了过去的那种思想方法认知理解,也就是现在的假设代替了过去的假设。

其实只要简单地理解,那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不断的进行更正,有新的更好的代替旧的,然后我们就会得出新的结论,得出新的想法和思考,然后会得出一个新的行为,最终也就导致有新的结果,这就是学习的本质,生活中,不单单看书,从任何方面我们都有这方面的感悟。

就算是每天都不读书,依然能够反思生活中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来进步,因为,当反思之后,今天哪里做得好?可以持续的做下去,哪里做的需要修正优化,今天哪里做的让我感觉到心情情绪非常的振奋,非常的激动,我觉得我做的非常的棒,有哪些我情绪比较低落,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变可以做得更好?有没有其他方式我可以做得更好?

成甲老师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自己开设了一个“知识体系学习课程。”然而,他自己收获非常大,震惊的大,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直在说教就是最好的学,但是他这个例子可以非常深刻的说明教就是最好的学到底有多大的好处,能获得多大的益处,对教的这个人本身来说,其实获益是最大的。

那么我该如何行动?我打算如何做才能走出第一步让自己能够?可以试着把这些东西整理,就是以教的方式写成文章,然后也可以把它以自己的方式录成音频放在喜马拉雅上面。

现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刻意练习。

到现在一直为止,还没有十分明确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如何去使用?

成甲老师在讲这些概念的时候,和笑来老师曾经在写作课讲过的what,why,how文章结构类似。首先概念是什么,然后为什么要使用它的一些好处,然后是如何使用,从哪些方面着手?或许这些都是统一的一些模式模块。

既然刻意练习,并不是之前人们认为的勤奋与努力不断的重复多写多看多那,那它到底是什么?

又提到一个概念,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又到底是什么呢!成甲给出的定义是我们在大脑在思考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不知道什么意思。

然后成甲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两个人下棋,一个普通人和一个高手,他们的心理活动对看待走哪一步?,如何走可能背后的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心理表征。

那心理表征就是大脑的思考过程,思考方式方法,是这个意思吗?

又引出了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过程的思考,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如何思考。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成甲老师提出了元认知和临界知识之间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就是自己理解自己思考的过程和方式,自动在大脑里进行思考和优化和选择,而临界值是,就是具体实施的过程,具体的操作的思考的方式和方法。

重点讲出了一点,就是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运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甲《好好学习》读书笔记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