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二十二》丨不终日憎恶,但一刻不忘。


32/22/9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洽降。

这段历史已无需赘述。

昨天,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慰安妇”三个字与我而言干瘪、空洞,甚至还带点冰冷。毕竟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上没有他们。

下班前决定去看《22》这部电影,距离最近的两家影院有两场排片,时间皆非黄金时段。可以说排片量少得可怜。有关部门对《湄公河》、《战狼2》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总是支持到位。去年的《百鸟朝凤》导演下跪的事儿还记忆犹新,今年就又上映了一部比《百鸟》更冷、更偏门的电影。

看之前先说说《32》这部近50分钟的短片,拍摄于2012年,导演是郭柯,同样也是《22》的导演。2012年拍摄时,全国还活着的“慰安妇”仅有32名,故取名《32》,全片以韦绍兰老人口述以及她当时的生活处境为主要内容,来重现那段人为的“灾难”。

《32》短片《22》于2014年开拍,开拍时,全国幸存“慰安妇”骤减至22名,遂取名《22》。

“我恨日本人,这个名声背得好苦”

电影《二十二》丨不终日憎恶,但一刻不忘。_第1张图片

韦绍兰,今年94岁,抗日战争时被日本人强掠糟蹋了三个月,后生下了照片中坐在她旁边的儿子罗善学,今年68岁,他终身未娶。从小就被同伴欺负,称他为“日本崽”。长大后虽谈过女朋友,却都在得知他的身世后直接拒绝。他恨日本人,他也恨他妈妈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日本兵也老了,也没有胡子了”

电影《二十二》丨不终日憎恶,但一刻不忘。_第2张图片

原以为《22》整部电影中会充满了控诉、厌恶和憎恨,但我错了。电影平顺、朴实,没有任何旁白和解说,只是在记录、倾听。

当看到日本老兵的照片时,这些老人们竟笑了,“日本兵也老了,也没有胡子了,连牙也掉光了哟”。

在这一段,我流下了眼泪,不是哭于这段历史的严肃和悲哀。而是被这些老人,强大且乐观的内心击溃了。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的“,影片的最后,一位老人如是说。老人们很平静,整部影片也很平静,就只是淡淡记录着,没有附加一丝情绪。这样的平静却恰恰让观者内心狂啸。

平心而论,这不是一部多么好的电影,它没有使用专业的手法、剪辑十分的碎片化、是由近三万个人众筹,耗资仅100万拍摄而成。如果没有这段历史,他们甚至和我们平常接触的爷爷奶奶没差。

所有受访的奶奶最后都讲不下去了,”不讲了,不讲了。”

曾是小姑娘的她们,也许和现在的女孩一样,会梳理自己的辫子。虽然没有美图秀秀,但每天清晨醒来迎着第一缕阳光也会照镜子。每天会想,隔壁村的年轻男孩又路过自己家门口了,笼子里的旺财为什么总是不乖...可现在,她们只想安静活着,并讨一个公道。

强制她们重述过去,也比慰安好不到哪去。

影片自201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全国15个城市点映。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在全国上映。导演团队在影片的放映时间安排上颇具讽刺意味,由日军侵华始,自日军投降终,八年时间,劫掠中华大地,震惊全球。

影片杀青时,全国幸存的“慰安妇”,仅仅有9位了。

如果有一天,全国仅有一位“慰安妇”时,我在想会不会还有导演在狭小的房间架好摄像机,调整好灯光。场记大喊“电影《1》,one、two、three,action!”

最好不要了,把她们揪醒来,让她们说出来。强制她们重述过去,也比慰安好不到哪去。

电影《二十二》丨不终日憎恶,但一刻不忘。_第3张图片

去看看吧,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好。

就像电影特别鸣谢人张歆艺对导演说的

“快去拍吧,再晚,这些老人就都没有了...。”

电影《二十二》丨不终日憎恶,但一刻不忘。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二十二》丨不终日憎恶,但一刻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