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on interaction design 》读后感——科技,教育,美学融为一体的交互设计

    “所谓交互设计,是指在人与产品,服务或系统之间创建的一系列对话(dialogue)”,本书概述的第一句话,从宏观上给出了交互设计这门所谓新兴学科的定义。作为一个有志于在交互设计领域深入研究的初学者,读了本书后,感悟颇深,想借本文来记录自己的一点思考。

    可能是因为译本的原因,本书开始读起来比较生涩拗口,有些字句需要反复研读才能体会其深意。首先抛开本书的要义,谈一下读后感。我觉得作者对于交互设计乃至设计学的真知灼见让我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了更高的视野。我记得老师曾经问我,“你觉得交互设计的内容有哪些?”。我当时犹豫了一下,说“包括人物角色分析,场景构建,线框图,原型设计等”。现在想想,当时的回答很肤浅(的确之前的学习过于浮于表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点,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概念及观点来类比设计,引发了不同角度的思考,而这些都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思想体验。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交互设计并非是那种带着高贵气质和无私品质来传达设计者意图的专业,而是通过满足需求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专业”。其实,作者在很多处都在强调设计师给自己的定位与设计师自身的使命。“倘若要用更简单的方式来界定交互设计师这个职业,则可以说他们是行为的塑造者......所以对交互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细致地思考自己的工作,审视和反思设计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作者认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产品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微妙,持久和直觉的对话”。对于交互设计师的自我定位方面,我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设计师并不是高贵神秘的创意表达者,更不是简简单单“让产品变得更好看的‘美工’“。以至于我们对待任何职业,都不能在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前提下,提出过分偏激的论断(虽然有点跑题)。

    本书作者在”思考人的问题“一章中,一直在引导读者,尝试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去思考,如何更好的理解设计,理解所谓”人本设计(human-centered design)“,这正区别于产品设计和图形设计的传统方法,”交互设计将重心从视效转移到人这方面上。在交互设计中,设计方案的优劣评判是以其与产品最终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的“。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设计团队都会陷入”专家盲点“,即对一个事物知道的越多,就越发不记得‘”不知道这个事物“时的情形。因此,设计师要懂得一个简单想法”The User Is Not Like Me“,并且使用人种学(ethnography)的研究方法来处理设计问题。在人种学理论中,参与观察法认为,”一件产品只有被放到其社会环境当中时,这件产品的存在才具有合理性和真实性“。因此,参与观察法是交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作者提出在工作环境中的实境调查的四个原则,焦点原则,上下文原则,合作关系原则,解释原则。其中上下文原则提醒我们,要理解上下文,就要亲临现场:去用户所在的地,而不是让用户来找你。这一点也是对我自身启发最深刻的一点,要掌握第一手资料,或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就要亲身体验用户的真实生活。设计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而真正理解用户欲求,需求的唯一途径则是与用户进行实际的互动。

    在收集了用户资料后,设计师需要尝试在独立组件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视觉表达,以了解他们背后的关系。将想法图形化表达是一种能有效产生知识的方式。具体方法有利用亲和图组织数据,用概念图将系统视觉化,用流程图展现决策过程,用Ecosystem Diagram 展现 Engagement Pont ,用Journey Map 体现交互序列。作者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法的操作以及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提供给我们许多形象化的思路。其次,要在端到端(end to end,即全程包干)的产品开发过程中让雇佣公司将其看作最顶级的合作伙伴,光有创意是不够的,还要在规模较大的组织内高效地传达其创意,这就需要独特的沟通手段和处事技巧,作者在文中的表述是”设计旨在沟通,而这种沟通并不是简单的独白,而是一种关乎说服,论证和学习的对话。“,设计师还要懂得说服的道德标准和设计作品所采用的话术,因为设计师的工作有潜力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正因为设计师身处独特的地位,有能力改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感上,视觉上,体验上的都包括其中),交互设计应当是令人满意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设计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如今的软件产品只存在于屏幕上,网络中,或者两者之间。”设计这些产品的重点在于用户使用产品的”故事“,即支撑用户行为的设计,对可用性的考虑,基于事件的使用流程,以及整体使用经验“,因此,设计师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体验的设计上,而不是人工制品(数字或实体产品)。但是,在从人工制品到体验的转变过程中,设计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人类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他们需要考虑如何设计体验的框架,使其能伸能屈以适应每一个人,每一种特定的需求。作者用星巴克,Nike 的例子说明了过去十余年里,品牌体验在产品开发领域的关键作用。但是,对于在体验中没有物理实在性的数字产品,作者认为设计师应该以“不那么强制和专制的方式,让设计专注于对真实人类体验的支持(而非控制)。同时,设计师应当留意体验中的时间美学,有一些起关键作用的时间点值得斟酌,产品可能出现故障的时刻,用户有了足够信心使用高级功能的时候,用户最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分享其产品使用体验的时候,用户最有可能需要对产品进行升级(增加功能),降级(减少功能),或维护(必须进行的常规但繁琐的操作)的时候。总的来说,美观度的改进对产品成功来说很重要,而产品引起共鸣的能力则能够深入人心,并且积极地影响社会和文化。

    诗意的交互能引起用户的共鸣,还能保持言之有物的品质,引人反思。而诗意的交互通常具有三个要素:真诚,专注力,以及对感官细节的敏锐注意力。真诚要求设计师对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抱有尊重的态度,真正诗意的交互应该能促使人进入一种专注状态。而设计师最容易缺失对细节的关注,主要原因是,对其重要性理解不足,以及成本考虑。交互设计,作为”对行为的设计“,则能为描述文化变迁的和规范性框架(normative frame)产生影响——交互设计能促进它,能转变和塑造它,甚至能控制它。因此,设计师应结合问题的上下文以及更大的设计方法学的上下文,来为设计中的伦理道德的判断提供思考的框架。正如本书所说”设计师必须对设计工作持有自己的观点和视角,必须从根基上支持设计判断“。对于”教育“”贫穷“这类”诡异问题“(大型的社会问题或文化问题,由于缺乏完整性,自相矛盾,且需求不断变化,而导致问题很难解决)作者认为,设计师要在文化层面上保持同理心,探索为受众引入新产品,新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书最后为交互设计指明了方向,让我受益匪浅。他主张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接触商业世界对设计施加的种种限制,以及摆脱商业桎梏,以便充分利用设计过程来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作者在书中表达的这样一种观点”设计师提供的是选择,消费者通过选择物品从而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表达(signification),文化便由此建立起来“,设计不应是控制,或是限制用户的行为,也不应仅仅注重科技或是美学,只有把科技,美学,人性三者融合到一起,我们才能踏入交互设计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Thoughts on interaction design 》读后感——科技,教育,美学融为一体的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