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3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我们在经典教科书里都学过一个知识,“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这个观点是亚当·斯密发明的。但是后来,连亚当·斯密都坦言,《国富论》里那个物物交换的村庄,不是现实中的,是他自己虚构出来的。

那么,货币到底起源于什么?香帅老师给出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她说,货币起源于债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瞧瞧。

安安静静的家园!!!

你好,欢迎来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我会和你一起从债务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你会发现在债务关系的演化中产生了货币,甚至决定了王朝的更替,种种我们所眼见的历史变迁,其实背后都是债务关系在起作用。

首先要给你讲一个非常具有哲学高度的金融理论:国家货币信用理论。它的核心论点就是货币起源于债务,作为债务关系的度量单位,货币和国家信用之间密不可分。非常有趣的一点在于什么呢?这个理论其实一直被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所排斥,但是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类学证据所支持,而且在国家中央银行的实践中不断地被应用。

一、货币源于债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说货币源于债务?在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中,都会给出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关于货币起源的论述。在一个村庄里人们之间进行物物交换,然后就产生了一般等价物——货币,所以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是“市场”的产物。这个故事是如此地深入人心,我们很少有人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的证据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纯粹的物物交换的世界其实从来没有存在过。其实在很久以后,亚当·斯密自己也承认,那个所谓的村庄是他虚构出来的。

信用货币理论认为,所谓经济就是庞大的物物交换体系,而这么一个体系离开货币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的,不管这个货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古代的时候是牛、盐、贝壳,后来是金银。换一句话说,他们认为货币是市场的必要条件,起源于人们在交换中产生的债务关系,而且又因为债务背后考量的是人的“信用”,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货币单位:元、镑、马克都是一种抽象的衡量单位,它在本质上是对“信用”的度量。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和传统的经济学认为货币源于物物交换,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同,信用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源于债务,它是一个抽象的衡量单位,衡量的是人们的债务关系。现在很多人类学的考古证据都表明,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过纯粹的物物交换的时代,也就是说即使在最原始的时代也存在着某种货币,就像我刚才说的,它可能是牛,可能是盐,也可能是金属货币的形式存在。它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度量和衡量在物物交换中形成的债务关系。其实在教科书的例子里,你可能会对物物交换有一种错觉,认为物物交换是一个人拿着三只鸭去换五只鸡,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这样子的交换是不存在的,真实的交换场景是什么样子呢?

张三从李四那买了一只鸡,然后他会写一张欠条,或者是某种凭证给李四,承诺未来我会给李四和这个鸡同等价值的某种东西,接下来李四要到王五那买一双鞋,就把这个欠条或者凭证给了王五。如此类推下去,在一个社群里面物物交换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个欠条或者这个凭证流通的过程。当这个凭证流通的时间足够长,人们就渐渐地忘记了它最开始的主人是谁,这个时候这张欠条就成为了一个“可流通、可转让”的票据,也就是充当了货币的功能。换一句话说,在这种物物交换的过程中,债务关系以货币的形式被量化,而单位货币的价值也就代表着人们对欠条发行人的信任程度。

这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一个小村庄,在物物交换体系非常简单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到一个大城市里面,当这个交换体系变得非常复杂的时候,这就有问题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张、两张、三张欠条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提供更多的欠条,保证所有的人都能使用这样的货币来进行日常交易,否则的话如果欠条的数量不够,那就是“通货紧缩”了。所以欠条的数量在大城市里不是一张两张,而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张。

二、国家信用,货币,与债务

这个时候其实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多欠条我怎么能够保证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我不认识的人会对这个欠条进行履约呢?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可以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央行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中找到答案。

在17世纪的时候,英格兰有一个银行财团借给了国王120万英镑,然后就发行了120万英镑债务的欠条。这些欠条在发行的时候就获得了王室批准的垄断权,上面盖着一个王室的印章,任何希望向财团借钱的居民或者希望把自己的钱存入这个银行的居民,都有权利可以使用国王的欠条来进行支付。这个步骤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有一笔巨额的王室债务在整个英国境内开始流通起来,或者说王室的债务被货币化了,这些国王的欠条也就是英国的法定货币英镑。这个例子其实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家央行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法定货币的发行也是以债务为基础的。

其实直到今天,英国王室的这个120万英镑的债务也没有还清楚,因为如果这笔贷款还清楚了,英国的整个货币体系就不复存在了。其实现在你从全球范围来看,这种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央行和法定货币体制早已经成为了常态。美元、人民币,其实它们都是用国家的信用做抵押,再发行到市面上,所以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货币发行也称为基础货币发行,它都是在负债端,意味着这是央行的“负债”。

但是这里还是有问题,为什么我们会信任一张代表着货币的纸呢?是因为法定货币代表了国家信用,国家信用背后的支撑是主权。所以说是国家主权的力量让人们共同的信仰变成了法定货币,然后让法定货币成为了全体国民债务关系的度量和记账工具,而国家就充当了我们所有公民彼此之间债务的信用担保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一张纸还是其他的东西,粮食、黄金或者是一串代码,国家愿意接受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货币,只要它们能够代表国家和国民中间的债务关系,可以在愿意交易它们的人的手里去流通,这也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研究货币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他说不管货币源于何处,在过去四千年里面,货币一直是“政府”创造的产物。这里的政府可以打一个引号,它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它可能是一个酋长,是一个村庄里的代表,是一个权威体。在个体之间签订合约,借债承诺偿还的时候,这个权威体来担保物品的偿还,能够和合约上的描述相对应,然后发行同等价值的债务凭证,这就是货币真正的起源。

风云晚(~_~;)风情! ,!

概要:

第一,货币是起源于债务的,它充当了债务的度量单位和债务关系的凭证。

第二,国家信用为整个社会的债务关系提供背书,那么作为债务凭证的货币因此得以流通和交易。

第三,这套逻辑就是国家信用货币理论,这个理论从亚当·斯密开始长期被主流的经济学所忽略,但是却得到了人类学考古证据的很多支持,而且也在现实世界中被国家和中央银行的实践所应用。

豆是好!!

香帅老师讲了货币的起源

我们来看看人类交换行为的起源。

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因为有交换,才使得分工和协作成为可能。那么交换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在郑也夫老师的《社会学专题50讲》课程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洞察。

这气势!帅不帅???

你好,我是郑也夫。本讲的题目是“交换的演进”。

我们从物种间的某些差别说起,这个星球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老二是非洲大象。长颈鹿身高6米,大象4米,差距不算小。

再看第二个特征,人类大脑的容量是1400毫升,我们的表兄弟黑猩猩是400毫升,人类是表弟的3.5倍。

用这两项指标上的差距,可以印证我们此前说过的一个观点:自然选择的机制更重要的是种内竞争导致的,而不是种间竞争。

如果长颈鹿的身高是因为和大象竞争导致的,大象身高4米,长颈鹿4米半、5米够了,为什么要6米呢?没必要。

再看大脑容量,黑猩猩大脑容量400毫升,人类500毫升、600毫升还不是高级动物之首吗?打败天敌靠这个脑子够用了。还不够?变成老二的1倍,800毫升还不行,为什么要是老二的3.5倍,1400毫升啊?完全没这个必要。

因为成本高昂,脑重量是人身体重量的2%,而脑耗能是全部身体耗能的16%,毫无疑问这是种内竞争导致的。

这大脑是干什么的?种内在哪个维度上发生了竞争,为了什么事情发生竞争,导致大脑最后进化得这么大?大脑是管语言的,语言这个软件要能搁进去,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储藏器。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我经过长考认为,语言一个主要的职责是物种内部的交换。

物种内部能完成交换的部落,有更大的生存权和繁衍的可能,少了这个有可能要被淘汰出局。

交换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血缘群体内部要交换是易如反掌的,没有语言也能进行,当然部落间的交换要想启动太难了。为什么?

因为此前部落间的关系是零和博弈,你手里那东西,我要获得,你就必须丢掉。我们之间是战争关系,是抢和被抢的关系。

如果我突发奇想,拿着一些东西要和你做生意,想把我的东西给你,从你那儿换回来我想要的东西,这想法荒诞了。很可能我去了以后肉包子打狗,东西变成人家的了,我也成了人家的俘虏。

共餐是部落内交换的契机

在从来没有交换历史之前,要想启动交换需要依赖契机和特殊的物件,下面我们就从这些特殊的物品说起。

首先要说的是共餐。共餐大家太熟悉了,普通人要共餐,元首也要共餐,为什么要共餐呢?因为这是大家活动的公约数。

你来了我招待你干什么?看芭蕾舞,看京剧做一次行了,白菜萝卜各有所好,多了你也烦。但是请你共餐可以,一顿、两顿、三顿,因为你是一定要吃的。

我们说的共餐是原始时代最早的共餐,当然还是发生在部落内部。关于部落外部交换,我们一会儿再说。

那个时候的部落规模大致是50到100人,人类已经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的婚配方式,一个部落内大概有10个到20个家庭。

我判断那时候也不是大锅饭,一个原因就排除了,不经济。更多的时候,还是小家庭在一起吃,但也有更多人在一起共餐的时候。

什么东西导致了更多人在一起共餐?大动物。当我们打到一个大动物的时候,往往就是部落全体成员,或者很多成员在一起共餐。

因为我打到了一个七八十斤的一个大动物,我一个小家庭吃得掉吗?存得住吗?吃不掉,过几天就腐烂。

再说我把这个大家伙带回来的时候,别人看到了,人家今天可能还没吃成饭呢,或者人家已经有3、5天没开过荤了,看着眼红啊。人家那个眼光,我一看就明白了。我又吃不掉,人家又这么期待,那只好顺水推舟大家一起吃。

但是你出外打猎可以选择打小动物,不是非要打大动物。其实打大动物有很多不利的地方:

一是你可能是打不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老人要打一条大鱼,千辛万苦最后还可能无果而终。

二是风险很大,你要打个兔子之类的猎物,不可能伤及自己。你要打个大动物呢?也可能它成了你的食物,也可能你成了它的食物。往轻了说你可能受伤,你打回来,别人还得搭便车跟着你吃,出力的是你。

打猎的副产品

所以,这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打大动物的这个风气,在最早的原始部落里一直持续着不中断。

我猜想是有别的赚头,打了大动物的这个英雄,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性资源。

人类学家发现,猩猩在发情期的时候最愿意出去打猎,为什么?打了猎物可以交换到更多的性资源。

人类学家考察原始部落,发现在性行为上比较随便的部落,特别喜欢打猎;而在这方面像清教徒一样的部落,通常对打猎不太感兴趣。这说明打猎有其它的副产品。

对于部落而言,打猎还有更大的意义。因为打猎里一定要有武装,武装对部落非常重要。

武装的意义不限于打猎,因为周边还有很多其它部落,它和我们部落的关系很可能是战争的关系。有了武装,我们可以防卫,也可以出击。

打猎就有了其它的副产品,打猎中的英雄在部落里可以吸引更多女人的眼球,也可以吸引更多男人的眼球,还有希望成为部落的首脑、领袖。

所以,打大动物这个风气不会衰落,也就会经常共餐,于是大家有了长线的交换。初一,大家请吃我的饭;十五,我们一块儿分享你的猎物。

部落内的交换从共餐启动,但这还是只是限于部落内。下面我们就讨论,更为艰难的部落间的交换是怎么启动的。

火种推动了部落间的交换

这个东西是火,火特异的品质启动了部落间的交换。

人类大概是在160万年前,在非洲开始使用火的,在欧洲要晚的多,大概是60万年前。

火的好处是无与伦比的,火导致了人类的食谱宽了很多,原来不能吃的东西可以吃了;原来只能生吃的东西可以熟吃了;原来是茹毛饮血,现在肉经火烤了以后,滋味大不一样。

火导致人类的居住地拓展了,原来只能生活在非洲这样的热带,现在可以去温带,甚至可以去寒带了。有了火以后,人在火边一坐就暖和了,躲避了寒冷,在这儿身心得到了更好的松弛、休息。

你以前没有火也就算了,你也不知道肉烤了以后这么好吃,你也不知道围着火如此安全、温暖。有了火以后,就很难再没有火,那日子没法过。

于是保存火种成了部落间的第一要事,因为火容易熄灭,保持火种需要很多燃料,那就需要有人专门伺候火。这很可能是最早的一项重要分工之一,有专门的角色伺候它。

考古学家在人类最早的遗址当中发现很多山洞,于是早期有一个误判,认为那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地。错了,人类不是居住在那儿。

人类在那时候不是定居的,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要迁徙,你的主要食物源靠采集获得,而采集活动是必须和迁徙相伴的。

固守一地,周边的植物果实很快就被采光了,明天你就要去更远的地方采,那一周以后你就要去更远更远的地方,一个月以后你要采集到果实可能得先步行50里地,那不值当。所以,你的居住地一定是走哪算哪。

那山洞是干什么的?山洞肯定是保留火种的地方。

人工取火大概在10万年前,也就是说从我们会使用火到人工取火,间隔着50到100万年的时间。太漫长了,这个时候全靠保留火种来使用火。

如果一个部落的火种熄灭了,那可是一个大的麻烦。在这50到100万年之间,部落间一直在上演着抢火种的节目,最后从抢演绎到交换。能够演绎到交换是因为火有这个潜质,是最可能开启交换的。

什么样的潜质呢?如果周围部落中只有我有火种,那你就非到我这儿不可了。对我来说,我给你什么也没丢。

以前烟客比较多的时候,经常在大街上会看到烟客找人借个火,人家欣然借给你。不是每个人都是雷锋,是因为人家借给你火,人家什么都没丢嘛。

但是在那个时候,你找人借火可不容易,要不然此前为什么要抢呢。因为此前是战争状态,没有和你换东西的先例。

语言在交换火种之中产生

这个时候交换火是如何完成的,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情。我的判断,人类伟大的语言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这50到100万年间,因为要交换一样要紧的东西——火而产生的。

我们前面说了,部落内部的合作是不需要语言的。你想猩猩内部没有合作吗?有合作。狼的内部也有合作,狼在出击时候的战略、战术是非常精妙,之前一定是有策划的。它们靠手势,靠从一次次合作中吸取经验能交流,内部不需要语言也可以交流的。

但是有一种特别的交流,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当超出了手把手、耳提面命的安全距离,超出了石头能打到我距离的交换,就非得说出来,喊出来。

声音可以传达打到几十米之外,有了语言这个交流的手段,才能表达清楚我来的意思。敌对双方才能够完成这个意思:我想借你的火,不白借,我给你带来厚礼了,希望能得到你的火,好不好?

语言可能完成这种交流和交换,而交换是渴望已久的,我们必须获得这个火,有了火我们才能有了一定水准的生存。

通婚的交换

再说另一个有交换特质的,是女人。女人也有交换的潜力,我们在前面说过,人的性倾向是远方的异性更有魅力,近处的会审美疲劳。

两个部落都是我更喜欢你部落的女性,而你部落的人更喜欢我部落的女性。但此前还不好通婚,因为是冲突状态、战争状态,这个和亲是不好开启的。

怎么交换呢?怎么双赢呢?怎么能够从抢亲变成和亲呢?只要有语言就能说得通,就一定能成交。

因为双方性取向的本能决定了我更喜欢你那边的女人,你更喜欢我这边的女人。人类本能当中的性取向决定了,这个交换是可能完成的。

好了,我们前面说到了肉食、火、女人,这些特异的东西、角色开启了交换。而交换一旦开启,潜力无穷,一发不止,举一反三,因为它可以带来双赢。

算算有多少呢?


概要

1.人类部落内部的交换,开始于某个成员打了大猎物之后,部族内部的共餐。

2.人类部落之间的交换更为艰难,开始于部落之间“借火种”,而且语言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人觉得部落外的异性更美的本能,也推动着交换的演进。

2018-05-13_第1张图片
想说点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