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32 公地悲剧——博弈论

(一)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这一概念来源这一则故事


有一片公共牧场,所有牧民都可以在这块牧场上放牧。牧场上的草与牛都是有理论容量的,在这理论容量内,牧草被牛吃掉后,又会很快长起来,此起彼伏,生生不息。但如果牛太多,食物就不够,有的牛甚至会把草根吃掉,这就会导致草场退化,


考虑到这一后果,村民们就开始商量策略,即立下一个规定,每家每户养牛的数量,不能超过一个数。一开始大家都遵规蹈矩,不过过了一阵,有几个村民就想,再多放一些牛没关系,反正这块地能容得下。其他人看到后,就觉得我墨守成规真的太傻了,如果我不占用一点,那么这块地迟早要被其他人糟蹋完的,我干脆也去占用一点。就这样以此类推,牛群越来越多,最后草场退化,牛群饿死


而这便是公地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由于人们内心贪欲的驱使,对于公用的东西,总想多占些便宜,因为你不多占些,人家就会来占,那么你为什么不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公地悲剧定义:存在一可以为集体和每个个体带来长远利益的公共资源,但是个体总是会受到“何不捞一把”的诱惑,采取自私的短期策略,导致公共资源走向耗尽。


它是一种坏的纳什均衡,即在功利心、风险厌恶心、求稳心、贪欲心的影响之下,做出了一个他们比较满意的选择,他们想:“既然多占用一点公共资源从短期上来看不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为什么不占用?”


对于这一现象,现实中有着数不胜数的例子,比如公共停车问题,公共厕所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牵扯到这一公地悲剧的现象


(二)公地悲剧的解决思路


那么,该如何去解决呢?


既然是纳什均衡,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制度设计,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就得改变制度


1、强管制:把无法私有化的资源,加强管制,要收费,发放许可证。


2、把资源私有化,而不是共用,破坏纳什均衡。人对自身所有的东西的重视度是大于他人的,除非他人在你眼里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就好比慈善捐助一样。 当这笔由我亲自来捐款的时候,我就会仔细考虑受捐对象的信息,但如果是我委托他人替我捐款,那么这笔钱在他人心中的价值就没那么低了,这也是许多慈善工作不能落实到位的一个原因。因此,有时我们要将共有资源私有化,才能减少“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了


不过,反过来想,如何利用公地悲剧呢?


过去的皇帝很讲究“御臣之术”。他们会故意设计一块公共权力,就是不讲清楚这归谁管,让大臣们在工地上打得你死我活,彼此争斗制衡,消耗内力,同时还对君王死心塌地。御臣之术的本质就是故意制造”公地悲剧“,防止臣夺权。


但,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就是对于这类软学科的理论,一定要清楚它的边界在哪,局限性是什么,它不像物理数学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理论。


那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呢?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人们对公地的使用,它真的会造成悲剧吗?


在谈及纳什均衡的时候就强调,人们在受到功利心与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之下,倾向于在自身的心理稳定区寻求一个稳定的决策,以便让自己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态。公地悲剧的假设是仅从功利的角度考虑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挑战了亚当斯密的“追求个人利益,将导致机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那么从损失厌恶心理的角度出发,对公地资源的使用就一定会造成悲剧吗?


这里有三条逻辑基石:   人类的储蓄性学习、为了长期生存、损失厌恶。


从整个人类史的维度来看,人类的知识、技术水平之所以能够不断迭代,是因为人类的知识是代代相承,层层迭代的。


这草看上去是公共资源,但由于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存,人与人之间存在重复博弈的行为,即大家得一直碰面,我要是背叛了你们,那么就会引发不诚信的行为,那就难以让我在这地方立足,同时万一大家都这么干,那不是就没办法长期生存下去了,为了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失,人与人之间开始形成一条新规矩:草吃到什么程度的时候就得换地儿,从而保证这草每年都能够长出来


从这一逻辑进行推理你会发现,共用公地不见得就一定造成悲剧,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三)小结


公地悲剧:由于人性的自私,贪欲的影响,使得原本可以为个体或集体带来利益的公用资源,最终消耗殆尽。

怎么解决? 核心逻辑——私有化

1、无法私有化的公共资源,要加强管制。

2、能私有化的公共资源,将公共资源私有化。

如果将人性的衡量尺度再放大些,损失厌恶的心理以及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重复博弈的行为,会使得公用资源不一定就会酿成悲剧,关键在于制度设计、长短期的生存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432 公地悲剧——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