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终总结 工作汇报

第一章 :成果

关键词:数据共享的基础设施

微信,有问题能在群里面问问;

小米路由器(周紫燕球囊霉素的例子);

有道云笔记;

关键词:实验室体验

很多收纳的框;

液相甲醇和废液,废液,废弃空瓶;

有机试剂架;

公用电脑,液相电脑,全部更新好的洁净系统;

通风橱整洁;

设计的温室:节能led植物培养灯,不锈钢台架,育苗架,收纳盒,温室的自动定时开关系统;

热水器;

放有各类专业资料的书柜,整理好的仪器说明书保修卡等;

吸在几个地方的计时器,挂钩挂着的公用剪刀,学习室的收纳袋子,新的值日表,门口的软木布告栏——等很多细节。

有的是我想出来的,有的是学生们提的建议,有的是管家搞的,有的是几个学生一起搞的——总之这种不断方便自己、方便大家的体验改善,没有尽头,希望大家多参与到这个过程里面。

关键词:去中心化

1    较大的自由度

不干涉学生的具体事务,不作额外要求,不考勤,不打卡,倾力给学生物质支持——包括:学习室,实验室的充足空间,以及学生在采购耗材方面的较大自由度。

2    每个人学生单独的科研项目

每个学生在研一——甚至本科四年级就被派发各自的项目,所得成果归个人所有,没有帮师兄师姐打下手、给他人做嫁衣的说法。

高老师将每个学生都当做“理性人”,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决策,和当下最流行的“扁平化管理”理念暗合,要将实验室做成“去中心化”的组织——看看周围的实验室,大多都是“大老师-小老师-高年级学生-学生”这样的组织关系,权力自上而下,每个层级之间都存在信息壁垒,所作决策自然效率低下:很多实验室仪器坏了一两个月都没人修好;学生迫切需要的东西也没人敢申请,不需要的东西倒是一直在浪费;老师的意图总被曲解,学生的诉求没法直接表达——老师不懂学生,学生也不懂老师,双方都在抱怨,问题出现得太频繁有点让双方都失去信心。

而咱们实验室似乎不一样,咱们实验室的组织关系是“大老师-学生管家-学生”,我没有见过哪个实验室的学生管家,能够被授予如此大的权力和信任。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不希望自己成为新的中心:从不利用信息不对称强化个人的权威,而且尝试去消灭信息壁垒,做事公开透明(我想从实验室采购耗材方面就能看出来,B309手册的起草也体现着这样的理念)。

我想,理想中的实验室组织关系,应当像一个创业平台,学生高度自治(也就高老师所说的“养成良好习惯”),每个人只要奋斗就有果实,事实上咱们正在朝这个方向上努力,不是吗?

此外,衷心感谢,高老师开放的管理理念;也要感谢所有课题组老师,能够源源不断地申请到项目基金,为实验室的良好运营提供坚实基础。

第二章:问题

关键词: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全体成员共同协作的结果。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个人和学习室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据我观察和反省,我们此前一直存在一些误解,或者是理解上的偏差:

大家回想一下,是否存在这样的影子:

一种是:消费者&餐馆——觉得我交了学费,是来这边接受教育,应当为我提供理想的条件,否则一定是实验室的过失;

另一种是:公民&政府——把除自己实验桌、学习室位置以外的东西,都划分为“公用”;认为“我,学生”是公民,然后再臆想出一个全知全能、对实验室一切都负责的东西——就是政府和管家了——一旦公用的东西出了问题,马上就怪实验室,显得还挺有正义感——这个观念也太廉价了吧。而一旦让你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特别警惕,维权意识就来了:凭什么是我,这该归实验室管。

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离心机啊,摇床啊,坏了第一时间先找我,不管多大问题都得让我立刻马上去现场,而且措辞也比较有意思:你的离心机什么时候能修好?你这个摇床什么时候能工作?甚至小到冰箱里面样品打翻了,都让我去看一下,那有什么看头,无非是想要我弄罢了。

再举个例子,温室灯安装好了,灯光照射在8—12小时之间,有个同学问我:这个温室的灯早上去开,晚上还得去关啊,怎么关啊——无非意思是,温室是公共的,应该归公用管理;后来,安装了定时开关系统,说明书就在控制器上插着,那个同学又来问我,这个定时器该怎么用,我说说明书就在上面,你一看就明白了,结果这位同学说,那就不要用了,就24小时开着吧。

关键词:共同协作,契约关系

我个人的理解,这个过程是充满恶意的,摆明就是自己不想干,说是公共的,公共的谁来干,管家来干,谁都明白这个逻辑关系,可就是总是有人找个托词要浪费我时间,这样类似的问题,我这次集中解释一下,解释一下我们和实验室是怎样一个关系:

首先,实验室是由人构成的,都是人啊,不管是老师,学生,管家,根本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应当立刻帮你搞定所有问题的“事物”;

其次,我们每个人,进入这个实验室,就成了一条船上的蚂蚱,一个利益共同体,实验室能够有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充裕的物质条件,整洁的实验室环境——都是每个人相互协作的结果,并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进入这个实验室,形成的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契约关系。《B309手册》就是对这种契约关系进行文字化的尝试——还有更多没有办法进行文字表达的部分,包括:对学术负责的认真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信任,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意愿帮助新人快速适应实验室环境等,需要我们一代代把这种协作关系传承下去的。这些都是咱们实验室的游戏规则。

每个人需要相互协作好,才能每天在这个充满正能量的环境里(我们身边环境和氛围极度败坏的实验室例子还少吗?!),过好2~3年的时光,为人生积累一些东西:不管专业素养上的,还是与人相处上的。

关键词:不问是非,专心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

所以,还请大家,能理解咱们实验室的运营理念,理解高老师的苦心。借用一个“四句真言”,来作为大家更好地参与到实验协作关系当中的法宝:

不问是非,专心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

不问是非: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做事不考量别人动机是否正确,不依靠道德感的优越性来评判是非;

专心业务:

专注当下,多看文献,多交跟老师、同学交流学术问题,多做实验——这是我们作为研究生的本分,有的人不愿意做,还有各种借口,把责任都推走,甚至动不动上升到国家教育政策层面——这个我不知道怎么劝你,自己的问题,曾国藩当时有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屁股干净:

自己做好的事情,请自己做完整,自己的行为后果,请自己负责;不要总麻烦别人来擦屁股,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

尽力协调:

遇到问题,共同探讨出路,不要轻易得出廉价的、缺乏建设性的结论。

举一个例子:比如,前段时间,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团队里面总有人自私、懒惰、特别不负责任,该怎么办?有人说,除首恶,你就专门搞他,抓典型实现震慑效果,伸张正义。我不太赞同:首先,和我们“去中心化”的运营理念相悖,我一旦这么做,必然就导致有更大的权威,其他人潜移默化地跟我保持谨慎,我就有成为“中心”的趋势了;其次,我们对事不对人,不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别人,不对这个人下论断,只对她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游戏规则作判断;再次,理性地推断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太“廉价”了,“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多一些交流,怎么都会有妥协的空间,做好信息的透明,多一些公共监督,总能有所改善的吧——最大大不了,我至多不跟你玩了呗。

最后,我这些不是抱怨,也不是说自己有多高尚。仅是因为自己扮演着实验室学生,以及“管家”这样两种契约关系类型的角色,而后根据现行问题,所作的一些解释而已。请大家理解我的意思,能在理解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到这个协作过程中来。

最后,春节前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少,试剂公司没有休息,实验室也不断电,有人会呆到二月十几号,所以我建议大家能赶在回家前,做一批东西出来,我会多申请点小福利给大家。

祝大家新年快乐,祝大家在B309能玩得开心。

第三章 学术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作废:

所以:第一,全知全能、应当搞定所有问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遇到具体的问题,第一时间是想自己应该怎么解决,而不是,管家只是学生,具体的事务,实验室的东西,是自己的东西,应当做好;第二:管家,不是海底捞服务员,也不是万恶集权者的代言人。

我希望大家能理解,能对此负责。

我问同学怎么处理,他说除首恶,我想,没有恶人,我们不看动机,就事论事——我想我同学的这句话意思是,需要维护好实验室的规则,我反省自己,还没有做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我开始总想着靠着自己多做一点,赢得人心,好让实验室更加和谐,工作更好推行——这对于小团队可能有效,但是对于20+人的团队,效果不太好——现在的我,不但很累,而且很多时候这种累,被别人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方面为很多人的不作为提供了逻辑借口,,另一方面,还让具有积极性受到打击。

所以,游戏规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4 年终总结 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