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在上个月,我接到一名学生的电话。
“你是韩老师吗?”
“是,请问你有什么事情?”
“我想问一下,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班还能报名吗?我是通过学生处处长找到你的!”
“能报,你叫什么名字?我给你安排辅导班。”
“是学生处处长让我找你的!”
“你得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我才能给你安排班级辅导。”
“我叫***,学生处处长让我来找你。”
……
周日,我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电话。
“韩老师,我就是那个学生处处长介绍来的学生,你那里有没有可以做一级题目的软件?”
“有,你加我QQ,我传给你。”
于是,我的QQ上出现一个没有备注名字的加好友请求,我通过,对方发来一句:我就是那个学生处处长介绍来的学生,老师,你传给我。
我传给他,QQ上再无话。
大约十分钟之后,他打来电话:
“老师,我还是那个学生,学生处处长介绍过来的,我装不上那个软件。”
请恕我也是个有脾气的老师,此时我有点火,没有像平时的做法一样,远程控制帮学生装软件。我告诉他去学生处楼下的“真当快修”去装。
许是机缘巧合,周一晚上给参加市竞赛的学生培训,竟然多出一个学生。我过去看个究竟,那个学生在做一级题目。我不想打扰他,想告诉他电子教室举手,我讲课的时候不控制他的电脑。
就在他一开口的瞬间,我感觉那声音很熟悉,于是问:
“你是不是给我打过电话?”
“你是不是韩**老师?”(此时他称呼我的全名)
“是。”
“我就是那个学生处处长介绍来找你的学生!”
我不想多说话,直接告诉他电子教室举手,就去讲课了。
我上完课,他走上前来,问一级考试的事情,我一一回答。最后,我说了一句:
“你以后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是谁,而不要说你是学生处处长介绍来的?”
“老师,我说是学生处处长介绍的,是有原因的,是想让你多照顾我,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学生上学要靠关系、进医院看病要靠关系,找工作也要靠关系,没关系做不成事……”
“你不能还没和别人交流,就首先拿关系大帽子来压人,小小的年纪不能这样世俗!”
回家的路上,他又打来电话,我开着车没接。半个小时以后,另一个陌生的号码打来,质问我为什么不接他电话。
然后,第二天的中午,这学生去处长那里告状了,处长电话向我解释并表达歉意,至今我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亲是某银行的管理者,他从小看多了某些现象,在学校里借与处长相识的关系到处想“抄近路”。
我突然想起一位老街坊,虽然那位老街坊我不太喜欢,但他的一句话,我却记得非常清楚:“一张白纸无负担,绘制最美的画面”。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伊始都是洁白无瑕的,给他一个什么的氛围,他就认为生活理应就是这个样子。而给予生活氛围的,就是家长。
<2>
一天下午,接儿子放学,照常去一鸣蛋糕店买吃的。
儿子挑好面包,排队等候付款。
此时,在收银员右后侧,高不到一米的食物传递柜台上,突然窜上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女孩子歪戴着小黄帽,有些毛躁的头发从帽檐边飞翘出来。她屁股对着柜台内坐着,身体扭过四十五度,脖子尽量扭向收银员,眼睛斜视着电脑屏幕,手指着结算页面,高声嚷嚷:
“那个蛋卷不是我的,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收银员解释说这不是给她结算,是排队学生的。
小女生身体半趴着,左手一撑柜台,身体往前一纵,右手将放在收银员身边的几样食物往收银员身边一拨拉,尖声说:
“快给我结算!”
收银员白了她一眼,告诉她去排队。
她此刻,换了一种带有央求的假意委婉的语气说:
“给我结了嘛,我不想去排队!”
收银员没有理她。
一直在她身边斜倚着柜台看手机的妈妈,头也不抬,来了一句:
“不就是排队吗?去排就是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于是,母亲看着手机前面走,女孩子一百个不愿意地向着柜台猛摔了几下小黄帽,嘴子嘟嘟囔囔的跳下柜台,顺着排队的队伍往后走。
谁知,走到队伍一半处,一斜身子,蹭进了一个间隙比较大的位置。
后面一个看起来比较孱弱的男孩子,怯怯的说了一句:为什么插队?
那小女孩,头一扭,眼一瞪,嘴一歪,厉声说:
“谁让你不跟上队伍的?”
小男孩没有了声响。
那女孩的妈妈抬了一下眼皮,瞪了一下男孩,又继续玩手机。
看那妈妈,大有如果男孩子反抗,就会帮女儿打架的架势。一场没有发生的争执,在小男孩的妥协下消失在发生之前。如果那男孩子力量再强大,或者也势不妥协,那谁占上风谁吃亏还未可知。况且,这只是在小学生之间的小圈子里,以后到了纷繁的社会,没有人会无原则的退让于你,你的蛮横不讲规矩,换来的会是什么?
《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知世理、懂规矩,守法则,孩子才会走的更稳、更远。
<3>
有一天,我与儿子散步,聊到未来。
“儿子,你都要赶上妈妈高了!”
儿子脖子挺一挺,作和我比身高状,笑眯眯的说:
“我抓紧长大了,就可以工作了!”
“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工作?”
“我要去远方,做大事情!”
“做大事情,也不必去远方啊,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你走远了,我和爸爸多孤独啊?”
“我可以生个儿子,放在家里给你带!”
……
我能怎么回答呢?我离家千余公里,我先生离家两百余公里,我儿子曾在他老家生长过四年,这种影响根深蒂固。
又有一次,应该是两年前了,儿子的拼一副立体图,有几块总是拼不好,嘴里发出“ze ze”不耐烦的声音,手上的动作也变得不耐烦,伴着小幅度的摔摔打打。先生看到了,说,你要慢慢来,不要急躁。儿子头也不抬,回了一句:
“拼图的又不是你,凭什么说我?”
那发急的样子,那反问的语气,怎么就那么像我?
那次的事情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行为,后面有一双眼睛在看,有一颗还尚未成熟的心灵在模仿。
从此以后,我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遇事先平复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尽量用平稳的陈述语气讲话,让孩子学习平和的态度;
我做错事情,好好分析,总结原因,让孩子学着自我认识;
我工作有了成绩,和孩子分享,让他感受努力带来的快乐;
我做事情先规划,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我答应孩子或者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让孩子学会诚信;
我坚持更新公众号,让孩子学会用文字表达与坚持;
我开车不接电话、不对方车道绕车,斑马线降速,不闯黄灯,让孩子学会安全第一,尊重生命;
我上下电梯,遇到行动较慢的乘客,主动按着开门键,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
我始终相信托尔斯泰的那句话: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