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一生
柏拉图(Plato)原名为“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5月7日(癸丑年,丙辰月,丙辰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君王科德斯。柏拉图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他的堂叔,因此他从小在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广而体格优美者言,因柏拉图体格优美,其祖父戏以此名嘲之,随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
20岁前他爱好文学和音乐,后来师事苏格拉底8年,研究哲学,笃信老师的学说。苏格拉底饮鸠后,柏拉图耿耿不忘并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
理念论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上
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变,无物常住”(无常)。
2、毕派有关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理论。(数论)
3、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观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
4、苏格拉底:从具体事物背后寻求一般定义。
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
理念世界
1、理念论的提出
“理念”(eidos,idea想法,念头),来自动词ide(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希腊文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这样柏拉图就给“理念”赋予了特殊的涵义,理念即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例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有形的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2、理念的分有说和模仿说
柏拉图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中抽象提炼出来,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可见事物的本质,是可见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可见事物追求的对象,但理念又是绝对独立于可见事物,与之彼此分离。那可见事物如何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理念又如何塑造可见事物?于是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
柏拉图认为,可见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正如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美本身即美的理念,为它所分有。
(2)摹仿
可见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被摹仿的理念是绝对的,由摹仿而产生的可见事物则是相对的。以桌子为例,柏拉图认为存在三种桌子:
作为理念的桌子、(理界)
可见的桌子、(物界)
画家所描绘的桌子(画家心目中的桌子)。(心界)
这三张桌子中,只有作为理念的桌子才是唯一真实的实在;
可见的桌子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像;
而画家所绘的桌子是对可见桌子的摹仿,是可见桌子的影像。
关于桌子的理念是永恒存在的,
可见的桌子与画中的桌子则处在生灭变化之中,不能长久。
由此可见,理念作为永恒真实的存在,超越于个体事物而存在,个体事物是理念的分有和摹仿,各种可见事物组成了可见世界,多种事物的理念构成了理念世界,但所有的理念并非同等存在,在理念世界中,善理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统治着可知的理念世界,是理念世界存在的根据、最高的存在和理念的终极目的,是“理念之理念”。
3、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
他将世界两分为可见世界(物质世界)与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见世界是物质的、个别的“现在”,它总是在流动变化之中,人们不可能会对不断改变的事物产生真正的认识(物质具有多重性质),而只能是对具体事物有意见(Opinion);而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一般的“现实,它需要人们运用理智来了解,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Knowledge)。(什么是意见、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就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可见世界是感觉世界,它变化、不稳定、有缺陷;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它由事物的概念(Concept)组成,完美且恒定不变。因为可见世界是摹仿了理念世界而建立的。正因为摹仿,所以它既有理念世界的某些特征,也正因为摹仿,它就不是完全符合理念世界,它跟理念世界相比是不完满的,是有缺陷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具体事物则是对这个“范型”的模仿,是完美理念不完美的影子。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例如“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而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很多匹马,他们的毛色各有不同,或者其中还有缺少耳朵或者瘸腿的马,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是马,因为在这些马的背后,都是一匹绝对完美的“理念的马”。
同样,存在于两种世界的两种认识也是有着错误与正确之分的。存在于可见世界中的意见,因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变化性,这并非正确的认识;而可知世界中的知识,来源于人的理智,人的理智是相同的,知识也就是唯一的、恒定的、正确的。这也是柏拉图认为数学学科美丽之所在:数学的状态是永恒的、可正确认识的。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他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以为前者是变化无常的,是虚幻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是真的。前者是副本,后者是原本;前者是影,后者是形。所以柏拉图的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古希腊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代表,是唯物主义“最凶恶的敌人”。
4、学习即回忆
人是怎样来实现对理念的认识的呢?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柏拉图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所谓知识、真理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认识理念世界不能靠感觉,感觉只能提供错误的认识,认识理念世界主要靠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因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不变的,灵魂在降生到肉体以前已经认识了理念世界中的一切理念。当灵魂与肉体结合转生为人时,由于对进入牢笼(肉体是灵魂的牢笼)和失去自由产生惊吓、恐惧,并且受到现象世界中各种诱惑等原因,使本来具有的知识或已认识的理念遗忘了。不过,这种对真理知识的遗忘和灵魂的睡眠状态是暂时的,如果遇到适宜的条件,或给予适当的提示(如用精神助产术),特别是借助可感事物(理念的副本)的启示,便能唤醒和回忆起灵魂中已有的知识。所以柏拉图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的东西,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这个理论奠定了天才论的基础。
哲学上绝对没有错误的理念,这个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知道西方的教育有一个传统,叫启发式教育,它的起源很早,中世纪就已经有了。教育不是灌输,教育就是启发受教育者的心智。这叫启发式教育。这个教育比灌输式教育要好得多。而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其实就是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所以不能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知识在他的灵魂中已经有了,你只不过是启发诱导,让他回忆起他忘掉的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式教育成为西方教育的传统,而启发式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其实质是对曾经拥有的知识的再认识。正是在此意义上,柏拉图又提出了回忆是“死亡练习”的说法。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既然是灵魂在降落在肉体之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对理念的观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其实分析这段话,它和中国佛教中的参禅悟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修炼即在于此。打坐参禅的过程,就是排除灵魂干扰的过程,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净化肉体污染的过程。只有祛除蒙弊,才能达到自明。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就是排除意识层面的东西,才能达到潜意识的显现。此所谓佛家的“顿悟”、“觉悟”也,最后达到“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柏拉图论灵魂的不朽与轮回,同样与佛家的生死轮回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喻、线喻、洞喻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园。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为了造就真正的哲学家,培养哲学王,,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路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说、线喻说和洞喻说。
1、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
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
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
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2、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
“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
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视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心界)
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物界)
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理界),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是善的理念(善界),“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3、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柏拉图明确指出:
“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
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
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柏拉图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创立学园。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来到这里。他们聚集在柏拉图周围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来西方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許多原创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生除了短期去过西西里以外都在这里度過,他的著作大多数在这里写成。可以说,柏拉图的学园在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是希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还应该提到的是,柏拉图建立的学园和后来西方各国沿袭这个名称的各种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不同,柏拉图学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治理人才,与当时许多城邦有政治联系。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教义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柏拉图哲学对学园外部的影响更加深远。在古代,它通过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直接影响了教父哲学与基督教哲学,成为托马斯·阿奎那以前基督教神哲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古哲学后期,它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复兴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佛罗伦萨曾重建了柏拉图学园),17世纪时还出现过剑桥柏拉图学派,并且对近现代哲学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柏拉图,古希腊朴素思辨哲理的集大成者。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成熟了的朴素思辨哲理,他系统总结了朴素思辨哲理的既有成果,他的观点全面贯通了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将朴素思辨哲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因此而奠定了西欧古文明意识形态的发展基础,对人类思维的内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欧洲朴素哲理通过朴素自然哲理和朴素思辨哲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分别在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手中达到了高峰。然而就其影响力来看,柏拉图的朴素思辨哲理还是远远超过朴素自然哲理的。这是因为,柏拉图的朴素思辨哲理不仅在西欧整个奴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影响到西欧中世纪和欧洲近代思想文化。没有柏拉图的西欧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柏拉图在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佐证:
归归盛德,莫之能名。
光风云月,涵育真明。
有颂其文,有瞻其行。
乐此盛世,善以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