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越来越感觉要写的东西多了,梵高的后期生活太过复杂。只剩2天时间,我必须要抓紧节奏,所以今天写的文字很多很多。但是绝对精彩,一定要看完!
梵高的一生感情十分受挫,因其丑陋的外表、倔强的性格和在情绪激动时近乎鲁莽的行为让很多女性望而生畏。
1881年,梵高向表姐凯求婚失败。12月份,梵高最终还是因为与家庭发生龃龉,离开埃顿,远赴海牙。
1882年,靠着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梵高来到海牙投靠自己的表姐夫安东·莫夫。安东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梵高希望自己可以在表姐夫这里学习更多的绘画系统知识。梵高在海牙租了一间房子,离安东家不远,梵高希望可以得到安东的指导。而安东对于梵高的作画风格十分不认同,这种粗狂的画风在当时画家和买家的眼中没有市场。梵高在绘画风格的选择上还是迷茫了,为什么自己的画风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呢,可是现在市场上的画的确有它的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真的是好的吗?不知道。
刚来海牙的日子里,自己的处境是艰难的,自己的父母反对画画,虽然物质上有弟弟提奥保证,但是表姐夫安东一直都很讨厌梵高这一点,在安东的眼中,梵高是一个靠弟弟施舍才能生活的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更是严重破坏了梵高和安东的关系。
1882年,绘画上的挫折和家人的不认同以及自己爱情上的失意,还是让梵高深深陷入了悲伤,这时梵高经常在绘画之余出入当地的小酒馆。有一次,在酒馆中认识了一个憔悴不堪、痛苦贫贱女人——克拉西娜(西恩)。梵高从西恩的脸上看到了那种挣扎的痛苦的人生,正是这种表情,让梵高突然想要结实这样的一个在酒馆喝酒的麻木的女人。西恩以卖妓和洗衣为生,这时的西恩家中有五个孩子,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这些孩子的父亲都是陌生人。也许是出于对西恩的怜悯,梵高请西恩当模特儿,并且收留了她。西恩则以充满感恩的心情为梵高做饭、煮咖啡、铺床、打扫卫生、使梵高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两人最终还是因为从彼此身上找到了感情上的温暖而在一起。梵高多次为西恩画速写,有一次画了一张正式的作品,这是一个生命精髓被榨干的妇人,画上题了米歇勒的话:“世上怎么会有一个如此孤独而绝望的女人?”梵高通过请西恩做模特的方式,给西恩带来了一份收入,梵高希望西恩可以不再去干出卖身体的工作了。而西恩在与梵高相爱的日子里,的确改变了很多。
梵高对西恩和其孩子的照顾,西恩给梵高带来的温暖,让两个孤苦无依的人相依为命。梵高也是真正的爱上了这样的一个女子,两人在一起生活后不久。自己的表姐夫安东对梵高的行为是咬牙切齿。这种行为不仅伤风败俗,而且给自己带来的丑闻太大。安东对梵高的厌恶已经不仅限于言表,到最后安东甚至亲自写信给提奥,希望提奥可以终结给梵高寄钱。梵高哪里管安东的细言碎语?自己依旧保持着和西恩的关系,甚至到最后有了结婚的念头。但是梵高无法维持他们的生活费用,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大部分都用在请模特儿和买绘画材料上了,经常身无分文,没有食物。西恩劝梵高把寄来的钱留作家用,而梵高坚持绘画第一。加上他们之间存在的生长环境、所受教育以及阶层差异,两人后期生活经常吵架,而且最后西恩会经常背着梵高重抄旧业,并且百般嫌弃梵高,经常一个人去小酒馆喝酒。正是这种物质上的压力造成了西恩再一次沦陷堕落,仿佛一切又重新回到了两人相识前。短暂的温暖,还是抵挡不住物质匮乏带来的巨大打击。最后两人痛苦的分手了。
梵高与西恩之间的感情并不能称之为“爱情”,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各取所需。梵高的生活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需要感情,来去除掉他作品中粗陋的成分,磨去生硬的棱角,并使他的画更富有生气和现实感。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说过:“我要经历一下家庭生活的忧与喜,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画出关于家庭生活的作品”。而西恩,也需要一个家,让她和她的孩子不再需要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风餐露宿。尤其是她在怀孕期,更不能承受过强的体力活。
1883年,梵高迁往纽南,与父母同住,在这里,他画了很多朴素的农村场景,画了农民、织工的肖像图,这时候梵高的画还没有自己成熟的梵高,依旧在绘画的道路上继续摸索前行。
1884年夏天,梵高与邻家女子玛高特交往,这是梵高的第四次恋爱经历。玛高特比梵高大十岁,但是从未有过恋爱经验(玛高特有三姐妹都没有谈恋爱结婚,母亲也是一个寡妇,这个家庭似乎十分讨厌男性,而且经常闭门不出,很少和邻里交往),疯狂爱恋着梵高,每日陪着他在田间作画,玛高特的爱让梵高觉得愉快,她从不责备梵高挣不来钱,也不会让他去做与绘画不相干的事情,她支持他、追随他、无条件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这是梵高未曾有过的体会。但这份爱却遭到了玛高特家庭的强烈反对,梵高有一次去玛高特家,见到她的妈妈和姐姐,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深情说服一家人同意两人在一起并结婚,但是找到了强烈的抵触和厌恶。玛高特一家也禁止玛高特与梵高再接触。9月底,玛高特因对恋情的绝望而服毒。。。
两人的爱情最终还是以不幸告终。
到这里,梵高一生的四次恋爱终于结束。梵高的一生都是不幸的,而感情更是不幸中的不幸,每一次的感情都是在不幸中度过,以不幸结局。但是每一次爱情的受挫,都可以让梵高的人生更加痛苦,穷而后工,并且把这种生活上的感情上的痛苦转化到自己的绘画中。梵高说过:“我从来不想压抑痛苦,因为正是痛苦往往才能使艺术家最有力的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梵高是上帝派来描绘人间苦难的天使,他比其他画家触及到了更多的社会底层。他不分昼夜的钻研绘画技巧,画矿工画农民画园丁画田园画树木,所有的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他。起初,他努力地去模拟自然,结果是徒劳无功,所画的一切都不对头,寄给弟弟提奥的画也无人问津,还被认为是疯子,无所事是的疯子,他忍受着所有异样的眼光。1885年3月父亲过世后,他与家庭的矛盾更加激烈,被彻底孤立,他因此也搬出了家里,他又一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也正是这一年,梵高的前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张画诞生了——《吃土豆的人》。《吃土豆的人》描绘的是纽南一家姓德格鲁特一个五口农民之家的晚餐场景。他们只有一小间住房,家徒四壁,以土豆度日,吃晚饭时才喝上一杯清咖啡,也许一星期才能吃上一片咸肉。他们用手挖掘土地,用汗水浇灌土豆,老老实实的挣得自己的食物,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德格鲁特一家是梵高在纽南认识的非常重要的朋友,他们具备一切农民身上拥有的善良朴实品质。梵高希望可以在离开纽南之前画一张可以代表自己这几年作品的画。梵高在画室里踱步,思考着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成百件的习作,然而没有一件完整的,全是零零碎碎的乡村生活。他的心理感到异乎寻常的沉重,两年的辛勤劳作却没有成果。没有一件作品是对农民生活的概括,他不甘心,他想起了德格鲁特家在昏暗的茅屋下吃土豆的场景,这就是农民生活的概括啊,所有的心酸,喜悦都在里面。他茅室顿开,似乎要发狂,抑制不住的激动,内心已经蠢蠢欲动。每晚他都到特斯德格鲁特家去,他在那里一直画到德格鲁特一家困到在也坐不住的时候。
每天他都思考着怎样进行色彩的调和和明暗的搭配,每晚都进行不同的尝试,试图找出最能体现农民生活场景的画面。然而创作并非如此简单,一幅杰作不是随随便便信手捏来,一件好的作品,是画家所有阅历所有劳作所有一切的沉淀。每次画完,梵高总觉得还不完美,于是不断画,没日没夜的尝试,时常连饭也不吃,靠着精神力量维持着生命。他快要发狂,失败越多他越是兴奋。直到他要离开纽南的最后一天还没有完成,第二天一早他就要永远的离开纽南了。
这是他最后的一个机会了,这天他早早的来到德格鲁特家准备好一切,等德格鲁特一家从地里回来,准备最后的“冲锋”。德格鲁特一家配合着他,吃完晚饭后依然坐在饭桌旁,轻声的交谈着。而他则在画布上专心的涂抹着,一直画到筋疲力尽,而德格鲁特一家快要睡着的时候,为这幅画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收起画具,告别德格鲁特一家,他拖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在漆黑的夜色中回到了家里。在画室里他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缺少了什么,又失败了。他点起烟,靠在沙发上发呆,思考。不知过了多久,他又重新订好画布,把颜料调开,他将画面涂成了一种灰暗类似于土豆的颜色,破旧的吊灯挂在粗陋的房梁上,餐桌上盖着肮脏的亚麻布,狭小的空间,粗大骨节的手,一幅生动概括的农民晚餐场景,而他们所有人脸上都流露出一种对命运的屈服。
“我试着表达这样的想法:灯光下,这些吃土豆的人们,他们用来挖土的手,同样是用来伸到盘子里的手……靠体力劳动,靠诚心实意挣下的一餐饭。”
次日清晨,他获得了彻底的宁静,长久以来的身心疲惫在这一刻得到解脱,他画出了自己的《晚钟》(梵高非常崇拜的一个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农民的“圣经”,充满了梵高的宗教情感和对农民的敬爱,农民在他的作品里获的了不朽的生命!!!
今日名言:
我想画出触动人心的素描,我想透过人物或风景所表达的,不是伤感的忧郁,而是真挚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