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

这些曾体面地担任“知识民工”的高级管理人员,正在提升体力劳动、小商贩的社会等级。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戴维•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2013年提出了“狗屁工作”(bullshit job)概念,专门用来指代他眼中那些不具备改善社会效用、个人亦无法获得满足感的职业。金融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职位皆不幸上榜。

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_第1张图片

且不论格雷伯是否片面偏激,法国作家卡斯理(Jean-Laurent Cassely)在近日出版的新书中同样提到,越来越多法国年轻人开始反抗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忽略员工个人追求的企业。

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_第2张图片

表面上看来,这新一代的管理人员比吃苦耐劳的父辈要挑剔得多:他们厌倦了将纯盈利考量包装成精神追求的商业轰炸,选择在“脚踏实地”的行业寻找工作意义。我们甚至可以猜测,部分人可能受到哲学家兼机械师克劳馥(Matthew B. Crawford)著名的“拒绝办公室”口号影响(工作人员与自己身处的制造流程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隔膜)。于是,一些银行经理、企业顾问、项目主管纷纷下海经营起餐馆、美食卡车、咖啡厅、品酒铺、酒吧、奶酪店,学起了糕点、木工、工艺品焙烧手艺。

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_第3张图片

如此“小清新”的举动,倒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成为主流的“嬉皮士”运动当年不也试图重新定义“人生巅峰”、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教育和社会阶层间的关系?同样,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的调查也部分证实了人们对更改行业的宽容态度:14%硕士或更高学历的年轻人毕业两年内,会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另起炉灶。法国每年手工行业诞生的70000多小企业中,10%企业主都拥有高等文凭。巴黎高等商学院毕业生再去考个厨师职业能力证书,算不得什么荒唐事!如今北大毕业生再去卖猪肉,也成不了雄踞舆论场的奇闻。

然而呢,单纯的“情怀”阐释法,毕竟与“名校毕业生”的视界不那么匹配。不容忽视的,是这些高材生“下海行为”所体现的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流程”、标准不断细化,工作内容变得日渐“螺丝钉化”,并因科技发展而更脱离生活、愈加“非物质化”(métiers à la con)。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他们抛弃对大企业执念的行为,不仅仅代表对大企业“机械”、“精神贫瘠”价值取向的厌弃,更是对其经济模式的直接否定。

这些拥有体面工作的管理人才,敏锐感知到高学历并不能阻碍自己贬值为“知识民工”,于是反过来投身体力劳动、提升小商贩的社会等级:作为“新型手艺人+个体户”,他们显然保持着都市“高级”、“优雅”的水准,并能够熟知、积极响应目标客户的核心诉求,因为他们自己就来自同一阶层。例如,曾担任饰品行业经理人的Christophe Vasseur辞职后考取了面包师职业文凭,目前他在巴黎十区经营的面包房以有机面包、蜗牛面包知名;前兴业银行管理人员Clément Brossault开了一家定制风味的奶酪店;巴黎政治学院毕业的Antoine也改行开了主题酒吧。人际交往能力与人脉、精巧的沟通、公关思维、融资能力、自信...这些“下岗员工”摇身一变,成为新型消费经济的领航者。

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_第4张图片

因此,这不是什么头脑发热的鲁莽做法,而是高材生们遵照市场经济规律而进行的“重新征服”。这些弄潮儿显然对社会趋势保持时时警惕,并拥有应对技能和保底准备。

靠创业间接介入政治?

德国《网络报》4月10日曾报道,在针对数十万来自35个国家、18到34岁年轻人的调查中,90%受访者认定,经济和政治不平等会相互导致恶性循环,而财富垄断决定了社会秩序。法国近日调查同样显示,18至24岁的选民对于执政者和管理机构的不信任达到了极高程度。疏离和冷漠的公民渐渐退出公共空间政治辩论,只余下那些脱离现实的治国“专家”。

在此种状况下,除了将票投给“反体制”候选人,法国年轻人还可以别种方法介入政治:上述提到的新就业趋势,不妨看作一种间接介入手段。既然“财政制度”决定世界秩序,那么看似被动、分散的公民照样可通过“消极反抗”自立门户,回归小生意人、手艺人行业。除了经济考量,在新工作中寻找意义也是这些年轻人颠覆谬误,部分恢复被遮蔽、被扭曲价值观的尝试。当然,社会协作很大一部分来自全社会对职业本身和其从业人才的认可。这些人才不仅要培养得起,还得用得上、留得住。

现实的另一面:越工作、越恐慌

就算上述提到的精英通过创业完成了生活和事业跃升,甚至还顺便推动了社会的再分配,大多数人还是在原地观望(或倒退)。

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_第5张图片

如今成功与失败的因果关系往往被割断:“不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的鸡汤,已不再那么有说服力。如果说年轻人还在大企业里顺从接受无谓自我预警、徒劳内耗的工作模式,只能代表他们别无选择。对于“三低大军”(工资低,生活质量低,社会地位低)来说,虽然风光旖旎、兼容并包的大都市慷慨地提供梦想舞台,这些人该趁早明白,从工作中“寻找意义”是他们付不起的代价。而且,老老实实“拿青春赌明天”也并不总是顶用:正如前阵子流行的毒鸡汤所言,大家天天忧心忡忡,不仅是自认为错过了一次又一次阶层上升的机会,还因为快速下滑的通道始终如一、全年无休地向我们敞开。

当沿用的旧发展模式走到阶段性尽头,可能勤勤恳恳不犯错的普通员工,同样会被甩下。而新的模式和动力机制浮现时,大多数“不够格”的青年咬紧牙关也求之不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巴政、高商当厨师: 法国高学历人才颠覆阶层、重新定义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