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创业者眼中的创业国度以色列

以色列有多小?

  • 1.48万平方公里。比中国任何一个省都要小,仅仅比天津市略大(1.2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还是沙漠,OMG!
  • 822万人。喔,和东莞市人口一样多。

以色列有多牛?

  • 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总数,是全球除美国以外最多的,超过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加拿大的总和!
  • 以色列是全球国民人均研发支出最多的国家,也是研发经费高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4.2%)。嗯,比美国还要多!
  • 在以色列,平均每184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创业!

是什么成就了以色列的创业奇迹?

一、持续地大量吸纳移民

以色列前总理顾问吉第・格林斯坦说道:

移民是不会排斥重新开始的,准确地说,他们是爱好冒险的人。移民的国度就是企业家的国度。

现在以色列有800万人,但在1948年建国初期只有60万人。这是彻底的一个移民国家。以色列政府非常注重引进外国移民,如果以色列的广播里说到今年的移民数量有所下降,国民就会将其看做一个坏消息,就像说今年降雨量会下降一样。而每个总理候选人总是在宣称他们将在任期内再引进几百万移民。现在,以色列公民中,国外出生的人占整个国家的1/3。

同样的移民现象,在另外一个创业的国度——美国同样能观察到:

  •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移民输入国,移民人数在过去20年间翻了一倍,达到4600万,占全球移民总数的1/5。
  • 在1995年至2005年成立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中,52.4%的创业团队至少有1人为外国血统。
  • 美国前25大科技公司中有60%的创始人是一代或者二代移民。其中包括市值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苹果和谷歌。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父亲是叙利亚人,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出生在前苏联。还有,英特尔联合创始人安迪·葛洛夫则出生在匈牙利,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则出生在台湾。

在中国,当然没有那么多外国移民。但我们的「内部移民」现象却十分壮观。中国的城镇化率最近十年间从41.8%上涨到53.7%,这意味着每年有超过1600万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每年「内部移民」数量相当于一个荷兰的人口。而吸引「内部移民」最多的地方就是北上广深的,这些城市的创业热情也是最高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彻底的移民城市——深圳,诞生了大量「外地人」创办的成功企业。

移民和创业精神,这是很有关联的两件事,他们愿意去担当风险。而且为了在新的地方立足,他们会更投入。在萨克森宁研究硅谷创业奇迹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作者比较了硅谷和波士顿(曾经也是美国半导体产业发源地之一,后来却在和硅谷的竞争中败落)两地的创业环境,他发现,硅谷的创业者哪怕不是外国移民,也很少是本地人。

硅谷的人大多没有当地的背景 , 是一批远离了家庭和已有社会的年轻工程师 , 他们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各样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波士顿地区的人) 通常在下班后是回家而不是像硅谷人那样聚集在一起聊天 , 讨论各自对于市场和技术的观点。

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 to work),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工作为了活着”(Work to live)。硅谷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

犹太人在西方很多国家都会受到排挤,往往只有成为人群中最优秀的那部分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比如,尽管犹太人只占了前苏联人口的2%,但30%的医生、20%的工程师都是犹太人。可想而知,每年有如此众多高素质的冒险家涌入,以色列成为「创业的国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创业者的反思
作为创业者,优秀的人才就是对我们团队的「移民」。我们对待移民的态度,是像中国一样拒之门外?还是像以色列移民局一样,把吸引移民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去做?

加入我们公司的人,是「本地人」(请注意引号,非地域歧视)?还是那些无牵无绊、勇于冒险、下了班还在聊工作的「移民」?他们的工作观,是「Live to work」?还是「Work to live」?

二、开放平等的民族性格

在众多以色列人总结自己民族创业奇迹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个词「Chutzpah」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

根据犹太学者Leo Rostendui 对意地绪语的描述,肆无忌惮(chutzpah) 的意思是「怨恨、厚颜无耻、蛮横无理、惊人的“胆量”、放肆并且傲慢,其他词语或语言都无法形容之。」

英特尔以色列总裁邓慕理(Mooly Eden)在和中国访客谈到以色列科技奇迹时,他也反复提到的这个词:

这个词是Yiddish语里的,包含着很多的意义,包括近乎莽撞的勇敢,没有等级之分的挑战,厚颜无耻的坚持

Chutzpah很难翻译,可以理解成「大胆」、「直接」、「无所顾忌」、「想啥说啥」。在以色列,四处都能看的「Chutzpah」文化的体现,在男孩追求女生时,在士兵质疑长官时,在学生挑战教授时……刚来以色列的人会觉得这里人粗鲁无礼,他们会一直不停地向你提问,毫无顾忌地问那些很少有人会问及的问题:你年龄多大了,你的车是花多少钱买的……甚至每个政府高官都会被公开取绰号,比如被称为「妖怪」、「高佬」、「臭虫」……

事实上,连经常标榜平等意识的美国人,也非常佩服以色列人的「肆无忌惮」文化。前文提到的英特尔以色列总裁邓慕理说:

管理5个以色列人比管理50个美国人还要费劲,因为他们(以色列人)会一直不停地向你提问——往往都从类似这样的问题开始——「为什么你是我的经理?为什么不是我来做经理?」

而这种「肆无忌惮」的民族性格对创业创新的帮助是很大的,只有信息的充分流动,等级制度的打破才能产生大量的创新。与此相似,硅谷的成功也有赖于此。在萨克森宁对硅谷和波士顿地区等级观念的对比研究中发现:

(在硅谷),等级制度似乎被压缩了。财务部的人可以向公司的执行总裁和创始人直接报告。而在128公路地区(波士顿),人们得先与联络经理交谈,而联络经理为VP服务,再由VP向行政总管报告,最后由行政总管传达给中央小组。

而在以色列,这种开放平等的民族性格,不仅体现在善问善辩的文化习惯中,也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在以色列,开放地评估和考核成为一种习惯,社会充斥着大量的研讨会(这个被称为Seminar的制度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改天另具文详述)、论坛、述职会、总结会等。以色列人对委员会如此痴迷,以至于在1948年独立战争仍在继续的期间都能成立一个委员会对本·古里安(以色列国父)的管理政策进行评估。

以色列人认为:「思想僵化往往是胜利的罚金」、「以色列军队的传统就是减少传统」。以军在每次战争结束后,甚至打胜战后,也会成立完全开放的国家委员会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改革,对高级将领进行评估和调整。1967年的六日战争以对阿拉伯国家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然而战争结束后,同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先是对国防军结构的详细分解,然后是自我评估。战争胜利后,许多高级将领都被解雇了。

以色列人这种善问善辩习惯跟他们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就像中国人推崇读经一样,以色列人也是从小学习他们的经典:《圣经》和《塔木德》。只是以色列人读经的方法和我们很不一样,我们提倡诵读,而他们的方法则是「讨论式学习」(就像前面说的seminar),鼓励挑战、怀疑和提问题。以色列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龙回忆他小时候妈妈对他的教育时说,每天放学回来,妈妈不会问教了什么、学了什么,更不问考试成绩怎么样。她就问:今天你问了什么问题吗?你问了有意思的问题吗?

有人说,如果将中国人的等级观念算做99分,美国人可能是30分,以色列就是0到3分。但我认为,所谓的民族性并非一成不变的,哪怕都是中国人,国企、私企、创业企业中的等级观念其实差异很大。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观念是可塑的,只是作为中国人,我们要付出更有意识的努力。在这方面,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有很多思考,他提倡的管理艺术第一、二点便是「拍砖文化」和「公开批评」:

(去哪儿的)主要文化是拍砖。对于公司的决策、上级的领导力,任何员工都有权力在组群里面公开进行批评,被批评者可以进行辩驳……在物色新的管理人员时,我们会非常关注在组里公开讲话的人,沉默的管理者我们是不会提拔的。

在去哪儿,只要是基于事实,就可以批评。并且不要求每个人都是语言艺术家,既要批评到位,又要让被批评者有面子,那是不可能的。

对创业者的反思
我们的合伙人里,有没有人能够被称为拥有「Chutzpah」特质的人?
用「称谓检查器」测试一下你们公司的等级观念——大家是你叫X总?还是直呼其名?
我们在开会的时候,习惯一言九鼎?还是不断地碰撞甚至吵架?

三、独特的高中后教育体系

以色列的高中生毕业后,不是直接上大学,而是先要去服兵役。所以,当其他国家的学生在考虑报考哪所大学的时候,以色列的学生在研究如何被国防军的精英部门录取。在就业市场上,「毕业」于国防军精英部门的军人极受欢迎。很多时候,只要在简历中提到在这些部门(比如像8200这样的顶级情报部门)工作的经历,就会发生奇迹。

挑选最优质的高中生聚在一起
由于以色列的普遍兵役制,人人都得当兵,以军得以在全国青年中挑选最优秀的年轻人。比如,以军专攻科技创新领域的项目——Talpiot挑人的时候便是优中选优。每年,以色列高中毕业生中2%最顶尖的学生(2000名左右),都被叫去参加选拔。这些人中,最后能通过一系列的测试(主要是物理和数学测试)的只有1/10。这些人,是以色列高中生精英中的精英。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说:

我们挑选人才的方式其实有点儿像哈佛,但是我们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是从申请者中进行挑选,我们则是主动出击,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天赋,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可以这么说,我们是把这个国家中 1% 中的 1% 给挑拣出来。

高强度的跨学科训练
一旦进入Talpiot项目的学员会加速取得数学或者物理专业的学位,他们所接受学术方面的训练远超过普通大学生——他们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跨学科内容。这贯彻了以色列教育理念的核心:教人如何精通各种领域,而不仅仅在一个专业上追求极致。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实际任务,他们得针对具体的军事问题找出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接触最新尖端科技
以色列高危的战争环境,逼得国家对国防科技进行重大投资。在高新技术领域,以军的研发水平往往领先于高校和企业。1960年,以色列军方就开始开发计算机软件了,这比以色列软件行业和大学计算机科学程序的出现足足早了九年。可想而知,这些学员在18岁的时候就能在军队中接触到最新的尖端技术,比在普通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大学生要早了多少年。

对技术军转民的鼓励
以色列国防军非常鼓励军士毕业之后应用军事技术创业,不会在知识产权上做太多限制。著名的例子比如Dov Moran,曾经是海军里微电脑部门的负责人,后来凭借军队中掌握的技术创建了闪存解决方案公司M-Systems,在06年把公司卖了十六亿美金。

强大的战友网络
除了服役期间两三年时间的朝夕相处,战友们在之后20多年的预备役期间,每年还有几周的时间一起回到部队服预备役。许多的商业联系就是在长期共同训练、巡逻和战斗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军中顶尖的情报机构——8200部队的校友会拥有超过1.5万名成员。他们互相支持,跨国援助。其中先行者还组织了Team8天使投资,帮助后来的创业者。校友会长兰佩特(NirLempert)自己就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是移动通信公司MER集团的总裁。

硕果累累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以色列退役军人中诞生了大量的优质创业者。拿8200部队为例。这个部门产生的百万富翁创业者数量超过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商学院。而这个部门所诞生的创业者占整个部门人数比例,更是惊人地超过了斯坦福大学。
离开8200部队后创立了独角兽企业Wix的Abrahami说道:

我们那一拨人,从那个部队走出来了一百多个人,都各自创办了不同的初创公司,并从中赚了大钱。我还记得在某个房间里,有一个十人团队。我会称它为“魔法房间”,因为这十个人都走上了创业道路,平均下来,每家公司的市值是 5 亿美金!

Ron Reiter,同样也是从 8200 军事科技部门走出来的一位创业者,他的初创公司在最近刚被 Oracle 收购,据报道成交价是 5000 万美金。不过,他觉得自己的事并不算什么,他说自己在 8200 服役时的两个室友,一个将自己的公司以 3 亿美金卖给了 Apple,另外一位将公司以 5 亿 5 千万美金卖给了 Cisco。

对创业者的反思
优秀的创业者总是扎堆出现的。以色列国防军培养了如此众多成功的创业者,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并不罕见。硅谷,有著名的「Paypal黑帮」——原来Paypal团队中的成员离开后,创建一系列星光璀璨的公司——LinkedIn、YouTube、Yammer、Square、SpaceX、Tesla、Slide……在中国,有酷讯系、网易系、腾讯系……无不培育了成堆牛逼的公司。
对于一个创业者,加入一个优质的网络,深入吸收其中的养分,利用同侪效应,才能更好地成长、成就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中国创业者眼中的创业国度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