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富弼:面对外敌,腰杆要直骨头要硬

原创作者:许罡


北宋著名宰相富弼的名气也许没有唐朝魏征、明朝张居正等人有名,即使是同时代的王安石、范仲淹等人的知名度,也要超过他。但在北宋的宰相中,富弼活到80岁,是年龄仅次于文彦博的老寿星。在富弼八十载的悠悠岁月中,有六十年是在官宦生涯度过的。他是一位极富远见的古代官员,其人生长河可谓波澜壮阔,给后世留下了清晰的人生轨迹。

北宋宰相富弼:面对外敌,腰杆要直骨头要硬_第1张图片

年轻的时候,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话是这么说,但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有人对某人发表个人的意见时,当事人往往很容易据理力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即使不当面把这种态度表露出来,但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

说不在乎的人很多,真正能做到不在乎的人很少,尤其是年轻时能做到的可谓凤毛麟角,更难能可贵了。但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位,那就是北宋年间的宰相富弼。

富弼年少时便有才名,被称之为“洛阳才子”。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富弼在洛阳大街上行走,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故作惊讶地说:“骂我?你是不是听错了,我有什么值得别人骂的呢?大概是骂别人吧。”说完继续朝前走!

那人又说:“我听得很真切,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

富弼停了下来,想了想说:“那一定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不管别人骂谁,我又不会少什么东西,由他去吧!”

十六七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听到有人骂自己,一定非常生气,说不定找上去与其理论,其结果实在难以预料。曾有媒体报道,某地深夜,有一人与另外三人擦肩而过,那个人就因为看了对方一眼。对方仗着人多,竟然大打出手,结果那人拿出短刀捅死、捅上对方各一人,酿成了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如果具有富弼十分之一的胸襟,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很多人觉得,富弼的胸襟绝非一般人可比。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富弼道歉。

也许有人说,富弼是在忍气吞声,或是假装糊涂。这正体现了他的聪明睿智以及高深涵养。一个人真正到了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时候,那不仅仅是一种温和的性格,而是由丰富的学识与能够容人之过的涵养与聪明睿智。

他的这种明明知道别人在骂自己,但满不在乎,其实是在为自己摆脱干扰,化解烦恼。如果我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心里一定非常纠结,很容易生烦恼,是自己原本没有痛苦的内心世界种下了痛苦的种子,并不断地把痛苦放大。人一旦心中有痛苦,就容易心情烦躁,从而导致犯错。相反,若是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自己,就可以消除别人试图强加给你的痛苦,就会使痛苦淡化,就会安心工作,仕途、事业就会顺风顺水。


北宋宰相富弼:面对外敌,腰杆要直骨头要硬_第2张图片

不惜得罪恩师,也要坚持正确主张

 

有人会说,富弼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骂,是不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尊严?是不是遇到原则问题时也做缩头乌龟?其实不然。

年轻时的富弼有两个特点,前面讲到的气量大度,把学习放在首位。前者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赞誉,后者容易增长知识,获得才名。富弼有一定名气的时候,比他大15岁的范仲淹已经进入仕途了。当范仲淹第一次见到富弼后十分惊奇地称赞他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

范仲淹很是器重富弼,在宋仁宗皇帝恢复制科的时候,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富弼对范仲淹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后来范仲淹由于争论废除皇后之事而遭贬,富弼向皇帝上书说:“这是一举而二失,即使不能恢复皇后之位,也应该将职位归还给范仲淹。”不过,他这次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没有被采纳。

1030年,27岁的富弼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这时,皇帝下诏求贤,要亲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把富弼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帝赏识,很快授予官职。

富弼先到河阳(今孟州)任节度判官厅公事,接着到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后来,山东一带出现兵变,有些州县长官见乱匪势强,软弱无能,不但不去镇压,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引起朝廷极大不满,派出钦差下来严查,并追究乱作为的地方官员。而负责严查这件事的,正是富弼的恩师范仲淹。

富弼是山东地方官,恩师来到山东处理兵变事件,作为学生的富弼在第一时间前去拜见。当时范仲淹征询富弼的意见时,富弼认为应该严重处罚乱作为的官员。他说:“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

范仲淹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剿匪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处理乱作为官员也不能急于一时下结论。范仲淹对富弼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

范仲淹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但他忽略了一点,就是地方政府跟土匪沆瀣一气,成了官匪勾结。富弼认为,恩师范仲淹作为上面下来查办此事的官员,不应该忽略这一点。于是,与范仲淹争执起来。

师生二人争论得很激烈。富弼的同事看不下去了,同时也觉得争论毫无益处,便劝富弼:“范先生是你的恩师,你怎么这样跟他说话呢!”

富弼回答:“范先生是我的恩师,但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他是我的恩师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有自己的主见,是一项特质。范仲淹事后不无感慨地说:“我欣赏他,就是因为他不同俗流的这些长处呀!”

后来,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地方官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北宋宰相富弼:面对外敌,腰杆要直骨头要硬_第3张图片

面对外敌,腰杆要直骨头要硬


有些人,对内牛逼哄哄,一点小事很为来劲,但对外就成了狗熊,什么主张都不敢说。富弼却不同,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不管在内部还是对外敌,该强硬的时候就必须强硬。

1042年,富弼升为知制诰,负责掌管起草皇帝诏令。这年春天,大宋北边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大辽国大兵压境,扬言要以武力扫平中原,如果大宋愿意割地赔款,大辽也愿意息兵罢战。大宋皇朝顿时慌了手脚,赶忙商议对策。商议的结果是,战争是下下策,派大臣出使大辽,和平解决。

派谁去呢?朝中很多大臣认为,这是出使番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极度凶险,不敢前往。富弼站了出来,被任命为大使,拜任枢密直学士,出使大辽。

见到辽王,富弼理直气壮地问:“为何要出兵攻宋?”

辽王回答:“是因为你们违约,堵塞了关隘,我们迫不得已兴兵伐宋。如果你们割地求和,我们可以撤兵。”

富弼并没有丝毫示弱,而是正色地说道:“我也知道,你自己并不想出兵攻打大宋,而是你的一些不安分的臣子嚷嚷着要打仗。不过,你可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什么?”辽王急切地问。

“他们都是为自己牟利!”富弼不假思索地说。

辽皇惊讶地问:“此话怎讲?”

富弼说:“我大宋封疆万里,精兵百万,上下一心,若你们要执意打仗,我们也毫不惧怕。不过,战争从来不因人的意志而遂意,何况战况瞬息万变,你们能保证必胜吗?即使你们侥幸获胜,你们会有多大的损失,你估摸过吗?更重要的是,你们的这些损失,你那些好战的大臣能够弥补吗?如果我们还像以往那样互通友好,大宋每年赠给你的钱帛,还不都是你辽王一人任意支配吗?”

辽王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这到有点道理”。

富弼又说:“至于我们堵塞关隘,仅仅是为了防范叛军,并不是为了阻挠你们,更不是进攻他人。若是为了进攻,就不堵塞关隘了,而是要打通关隘,前去进攻了!”

辽王觉得富弼说的都是实话,第二天就邀富弼一同打猎,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如果你们能割地给我们,我们则愿意跟你们长久修好。”

富弼问:“为什么?”

辽王说:“我们都以每年领受你们的钱帛为耻。”

富弼马上针锋相对:“你们以得地为荣,我们必以失地为耻!大宋朝的老百姓若失去脚下的土地,更是痛心疾首,会跟你们拼命。大宋与你们大辽之间必将引发长久战争,天下岂有宁日?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想让我们割地求和,万万不能!”

听了富弼之言,辽王觉得,自己面对的这个大宋使者,不仅强硬,而且睿智,能言善辩,言辞犀利,有理有据。辽王也就放弃了自己的要求。

面对辽王的无理要求,富弼始终挺直了腰杆,以强硬姿态给予回应。就这样,富弼不避生死,不辱使命,只一番犀利言辞,就打消了大辽进犯的图谋,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此后的几十年间,两国一直和平相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宋宰相富弼:面对外敌,腰杆要直骨头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