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17.11.29~17.12.2

这次旅行虽仅寥寥数天,却是期待已久的。可谓是“精心谋划”,从9月份就和好友商议着再游西安。个人对西安一直有着再游的期待,13年可谓是管中窥豹,实乃可惜。大雁塔的夜景让人有登楼“捞月”之望。

长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西安的同学不可说不少,之前就有频繁的交流。有高中的“老友”,也有现在学校入学时的师姐,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意思。这次旅程与之前不同,既是眼界的扩充,也是心的积淀。不会对西安的知名景点趋之若鹜,而是依着自己的心去品,去感受。

近来数月,多观隋唐史籍,再加上有数好友在西安,自身对大雁塔的留恋,促使我迈出了这一步。飞过群山,扇动翅膀,来到了西安。

对西安印象最好的概括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雁塔留名,曲江流饮,是隋唐王朝在西安这种城市的浓厚一笔。自己此行的与上次不同,不择众人趋之若鹜之所在,而选能刺激自身内心,扩充自身视野之处。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来到了西安。

30日上午伴着东风如蝴蝶一般,越过山岗,直到秦岭之上,眼见得云雾绕于群山之巅,实乃人间仙境也。下午去西北大学,本来想去聆听西北大学法律大师之教,但见他们是专业小班课,于是便借了好友的学生证,去她们学校的图书馆一观。

功名利禄,在我看来是一种更为“明显”的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大唐盛世的开创,一半的功绩是这些士子们所创造的。30日上午9时许飞抵咸阳机场,十一时许抵达寓所。心中定下下午至目的地——西北大学。西北大学有一许久未见之”老友“于此研习法律,顾挟扒鸡一只前来“叙话”。此校区位于西安市南郊,虽无水榭亭台,却也有另一番风景,色彩调和,建筑结构均颇有韵味。


长安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令我为之叹服的乃是该校的“硬件设施”(也可以说是学习饮食设施之完善)。该校图书馆藏书之丰富,桌椅,沙发之舒适,无不令我为之心动。至于餐厅,此校区虽只有东西两个,却得二雅致之名。

今日之见,谈,听。有些感触,情义无价,自身求进步的心也是无价的。但这些都需要通过提供外在的客观条件以加以坚持,维系。西北大学的图书馆内,少有空桌,空沙发,大家都在学习,常常可以见到大家因为学习的劳累而小憩,之后继续学习。这种环境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看到了自己平日里认为的努力,和他们比起来就是井底之蛙;

晚上与好友边吃边聊,饭肴皆可口。在与其交谈后,不觉有了新的思维和方式。人与人之间建立交集不易,建立牢固之情义更不易,要珍惜。

1日上午出发去乾陵,费了一些多余的功夫。关中唐陵分布在包括乾县在内的8个县中。本来一直想去太宗昭陵,但礼泉县相对于乾县过偏,便选择了乾陵。乾陵的地貌景观却是不错,附近的秦岭分支小山和它一比便黯然失色。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风貌上都是一流的古代建筑。山上很多自荐作向导的人,一位当地的大爷一直缠着我说小伙子你这么自己看看不明白的云云,我当时在心里想说不好意思我读的是历史,,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忍住了,只是一直重复不用谢谢四字,这位大爷也是可以,缠了我朝主峰上走了200来米。乾陵由高宗,武则天主墓和懿德太子,永泰公主,仿乾陵地宫等构成,无字碑和述圣纪碑在我看来无疑是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一种是自身注重他人后世评述,另一种是不在意他人后世评述。无字碑上现在并非无字,而是有很多宋元明代之人对其之评价。在我看来无疑是现代的”弹幕者“(跳梁小丑罢了。)下山途中买了一本关于乾陵的图和书,了解到乾陵地宫曾经考古工作者进去过,不过现在封住了墓道口,如秦始皇陵陵一般未作发掘工作。

长安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说第一次下墓道的感受。我第一个进的是章怀太子之墓,墓道两侧都是壁画,温度在零度以下,沿着墓道一步步向下走,只觉“凉风嗖嗖”,让人震颤不已。本来想中途即返,但转念想到自己是学习历史之人,心中豪气干云,踏着“沉重”的脚步我认真浏览了这几座墓。两旁壁画上奔马气势如虹,场景丰富,打马球,赏花等等。唐代文化无疑是胡汉文化交融的楷模,可与今日中西文化交融相较。胡将,胡服,胡食在各个方面与中原汉文化交融。

长安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晚上和莹姐一起逛,先在小寨带着吃了饭,之后去钟楼,回民街看,吃。晚上我们居然坐反了地铁。。晚上聊了些关于考研和生活方式的话题。其实这个环境真的很没什么意思,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别人“趋同”,这3年都很难看到环境里的一些人除了学习看书还做了些什么事。在此不多说。莹姐还说了她们宿舍的优越条件,让我对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人生在世,手机只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小窗口,如果了解世界只是通过好友的朋友圈,微博等,那可真是没有什么特点的机器罢了。一个人的世界,大致与其足迹等同。如果你因为他人的观点而趋同,那无疑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虽说年少轻狂,年轻时也应该多踏步,少讲话。

2日晨起与好友游大雁塔。登大雁塔是我近几年的夙愿,远远望见大雁塔时,心中即有予愿一逞之感。再想到4年前与她的一次相遇,不由得感叹时间之迅捷,自己更加成熟,却少了很多逸趣。


长安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愿不变初心,足迹履于山河。

大雁塔下为大慈恩寺,有不少老人家在里面烧香拜佛,祈求家人平安。

从大雁塔下望去,颇有置身老街之感。

大雁塔下有《三藏圣教序纪》碑及《述三藏圣教序记》


长安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为太宗书,一为高宗书,皆为褚遂良书丹,书法字体精美自不必说,史料价值亦极丰富。可惜出于对文物的保护,隔着铁栅栏而难以细观。

现塔共七层,文物颇少,大概是文物今已转存之故。于各层望去西安风貌自有不同。她无疑是西安千余年历史的见证者。

现在在塔下还能看到明清两代乡试举人之题名。之前的唐宋之墙砖已被后来修缮之砖所裹挟而难以得见。


长安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知在这一千余年岁月中题名者人生是否如诗中所绘?

下午去小雁塔,小雁塔旁边是西安博物馆。两者均免费。

小雁塔建于中宗景龙年间,位于荐福寺内。不见僧人,环境较大雁塔清净不少。颇有“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之感~塔顶残破,正待修缮。

长安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相较于大雁塔的喧嚣,大概荐福寺中的僧人更能追求心之所向。由此可知功名之价值。

西安博物馆内藏品主要为玉器与陶器。另有唐长安城之图。(我想说古人的城建智慧不输今人,看看今日的那些大城市即可知)


长安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1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1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2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2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安_第2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本此旅行是在记诵中国近现代史倦怠之间一次“吟啸且行”,短短三天,既看到了比自己更认真之人是怎样学习以及如何在怎样的环境学习;也和“前辈”同学谈了怎样生活、学习的更有意义,开心;当然这也是一次契机,通过浏览乾陵、大小雁塔、西安博物馆,我看到了研究古代社会实物资料的价值和乐趣。

给自己留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再见表情

考究古迹,探索世界。

下一次,何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