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檀香刑》看莫言

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才开始读他的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本《檀香刑》,所以,我想从这本书出发,浅谈莫言。

这本书描写了1900年,德国在山东高密修建铁路为背景,高密人孙丙奋起反抗,袁世凯勒令高密县令钱丁抓捕孙丙,最后被赵甲处以极刑也就是檀香刑。

这本书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个部分,用了五个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且五个视角是五种不同的文体。把握各种文体,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叙述故事,可见莫言对叙事结构的驾驭能力。长篇小说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在结构上下功夫,好的结构,能解构故事,能凸现故事的意义。

在语言上,五个人的话语都是高密的土语,但是对于我来讲却没有任何障碍,却更令我有一种土语的苍劲的感觉,这是因为莫言对于本书的叙事语言是下了功夫的。莫言的书都有这种特点,人物丰满有力,这种感觉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就是通过人物所说的话。泼辣的孙眉娘,阴险毒辣的赵甲,文邹邹的钱丁,壮烈悲惨的孙丙,以及魔幻现实主义典型的赵小甲。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要做到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很难,因为这种方言土语是应该通过作家调制的具有意义的语言,不是故意造成阅读困难、高深莫测的假象。

《檀香刑》里对刑法的描写让人惊心动魄,但是,莫言这样写的目的是来博读者的眼球的吗?当然不是,只有写的震撼人心,才能更能体现小人物的命运感。而且,我觉得这些刑法更代表了一种变相的专制手段。小人物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进行反抗,刑法所代表的清政府仍然在镇压。这样的局面,只能用莫言自己对檀香刑的评价来回答,这是一部悲悯之书。仍然不知世界之大变局的清政府,惨遭极刑的孙丙,年到花甲仍要出来杀人的赵甲,有正义感却无力救县民的钱丁等等,他们面对命运,都在奋力挣扎,但是最后都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这才是莫言写作风格的灵魂之处,也就是他自己说的作家要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孙丙在受檀香刑的时候,宗教意味强烈,简直和耶稣受难如出一辙,这也凸显了孙丙反抗侵略的正义感以及民众的无知和愚昧,在听说德国人要修铁路后便显露出来,民众都以为会惊动风水,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民的集体意识。但是孙丙是好的吗?他也干过坏事,偷过情,民众也都是愚昧的吗?他们也救过孙丙,其余的人物,也好也坏。这就是莫言所说的关于人物的塑造,一个人物,要有密集的思想,才能让人物更丰满,单好单坏,都不能让读者真正体验到人物的复杂心理。

《檀香刑》里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流传在高密很多年的猫腔,孙丙将它发扬光大,最后又随着孙丙的死而消逝。孙丙死时说戏,演完了。猫腔也成为孙丙的绝唱。人生如戏,我觉得莫言加入这条暗线的目的也就是想说明这一点,书里的人物无论再怎么搅动风云,翻天覆地,最后,也只不过化为戏文罢了。

一部小说,如果单宣扬正义,不揭露黑暗,只塑造人物的好,不坦白人物的坏,这部小说可能会是畅销书,但不可能是伟大的小说(莫言语)。《檀香刑》的目的也就是如此,只有记住黑暗,怀有悲悯之心,才能不让黑暗再次近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檀香刑》看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