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一种值得敬仰的人生态度

刚看手机微信,收到了研究生时期的好友阿冰发来的两张儿子的近照,已经快一岁了。粉嘟嘟的小脸,富有灵气的眼睛,是个惹人爱的孩子。记得几年之前,我们毕业分别的时候,那一天,奇热无比,我和另一位室友寒送她去车站,本来以为不会怎么样,毕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挥手离别那一刻,我们还是忍不住都哭出了声,夹杂着离别的伤感和对未知世界的忐忑。我和寒回学校的时候,走在空荡荡的校园里,顶着烈日一路走一路哭,我记得寒当时一直在对我说:别哭,我们会好好的,我们会好好的……言犹在耳,实难忘怀。阿冰今年年初诞下麟儿,成为了一个幸福的母亲。我和寒,我们应该都算是好好的吧。

毕业后的大家,就像阿冰一样,大多走的是世人眼中顺理成章应该走的“寻常路”,工作、结婚、生子养家……是一种规模巨大的“从众行为”。很正常,有什么不好呢?但我常常会想,为什么人一定要走这样的寻常路呢?为什么有的人跳不出一个陈旧的圈子,尽管自己已是如此厌烦?有的时候,“不走寻常路”的人生也许会更有意思一些。

“不走寻常路”,这句话是好几年前朋友jess在越洋电话上对我说的,她现在也确实在“不走寻常路”,率性而为,有时真的很羡慕这样的状态。

对于“不走寻常路”的向往,除了我本身性格不安分的那部分之外,对于这句话更深的理解,来源于前段时间我读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很早很早就想读了。可是人就是这样一种多多少少有点“拖延症”的生物。不过我庆幸现在才读了它,有了一定人生阅历以后再来看这本书。否则不会有这么大的震撼,更不会有这样强烈的认同感。

书的内容是以“后印象派”代表画家高更的生平为蓝本。概括起来很简单:一个表面上看起来老实木讷和艺术一点沾不上边的男人,在40岁的时候,和别人眼中自己美满的家庭一刀两断,抛弃一切去画画,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这个过程中,在遭受了诸多的贫穷困苦以及世俗的唾弃后,他脱胎换骨,远离传统社会,来到遥远的塔希提岛上,和当地土著人生活在一起,然后患病,然后双目失明,但依然没有停止脚步,最终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世界,用画笔谱写出了绚烂的生命篇章。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不管不顾追寻梦想的故事。只是他的手段比较极端,过程甚为艰辛。整部作品里,毛姆用他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除去高超的写作技巧,抛开他在字里行间中对爱情、艺术乃至人生的思考和领悟,最打动人的还是他通过这个人物、这个故事传递的价值观:如果那条被大众认为是不寻常甚至不正义、不道德的道路,却可以把你引向你真正渴望的人生,那么你为什么不选择它呢?尽管有时候你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但这是值得的。

毛姆在整本书临近结束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医生。因为一次偶然的出行在一个弹丸小岛上体会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毅然放弃了光辉的前途,远离了繁华都市,留在了那里。人们怜悯他,耻笑他的选择。毛姆这样写道: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一路看到这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对于一般人来说,“寻常路”也许是一个最合理、最保险的人生选择。当然,“寻常路”之所以受到世人认可,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的父辈、我们身边的朋友,甚至我们自己,可能都会选择这样的路。说得大一些,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检验,是维持社会稳定、有序的一个基础。

不过,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又有多少人现在正被困在这条“寻常路”上,犹如困在一个牢笼里呢?工作不如意,但是还是要继续干;家庭不和睦,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孩子)还要继续过下去;呆的地方不喜欢,但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或者被太多因素束缚,也只能维持现状,呆在原地。选了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很难回头。当然,你也有跳出来,换到另一条路上的机会,比如《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然而,这需要勇气和魄力,可能需要放弃一些别人看来很重要的东西,需要承受周遭巨大的压力。只有抛却这一切,最终才能实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佩服那些因为“不走寻常路”而求得人生真谛的人,他们是勇敢的人,是值得敬仰的。而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尽管现在还不是那么的明晰。但我时刻提醒自己,就算走在“寻常路”上的时候,也要不忘初心。当不满足于现状的时候,随时保有选择“不寻常”路的气魄。

人生如此的短暂,当你觉得“寻常路”的尽头不是你想要的终点时,应该勇于去选择那条“不寻常”的路。任时光流逝,只要时刻保存着这样的念头,心也就不会变得苍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走寻常路:一种值得敬仰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