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宣纸,咱们就先得知道宣纸是什么,什么纸才能叫宣纸。
宣纸严格意义上的定义是:原材料以青檀为主,配料是稻草等农产品。如果严格遵从这点,宣纸这个产品跟地域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宣纸这个名字是根据地域而来,因为宣纸的闻名开始于唐代并且是在宣州的泾县生产,因此得名"宣纸"。
--------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很多所谓的宣纸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宣纸。只能称作书画纸而已。
说到宣纸我们就不得不说到青檀皮,这个造宣纸的主料。
先说说青檀这种植物,全国很多地方是适宜青檀树的生长,辽宁(大连蛇岛)、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由于自然植被的破坏,常被大量砍伐,致使分布区逐渐缩小,林相残破,有些地区残留极少,已不易找到。
截止到现在没有任何权威信息和证据证明安徽的青檀要比其他地方的好。那些所谓只有安徽的青檀皮最好,完全是无稽之谈,恶意炒作而已。
我觉得吧里吵吵的四川宣纸安徽宣纸应该说的不是真正的宣纸,而是目前市场几十一刀几百一刀的所谓的宣纸。我想真正的宣纸应该没有这么多破事的~~
在此我就说说目前国内市场上那些百十块钱一刀的所谓的宣纸。
一刀真正的净皮四尺单宣的成本应该要在千元以上了。百十块钱一刀的所谓宣纸绝大多数都是仿手工竹纸,也就是机器纸。这种纸竹酱含量越高品质应该会越好,同样四尺的机器竹酱纸价格差距就在其克重上,克重关乎到制作的厚薄。
机器纸一般有34g 38g 40g 42g 45g 48g 50g 55g 60g 70g等,克重越高厚度越厚价格也就越高。
这些略带而过,下来就详细说说最主要的竹纸和宣纸
先说说宣纸:
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
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
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
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在台湾造纸方式,其原料有雁皮,桑树皮等是属于韧皮类,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清洗,漂白后筛除杂质,打浆,借以搅拌分离纤维,再加水稀释,放入比例黏剂(分散剂)成浆料便可进行抄纸,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沈淀于竹帘,水份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份流失部分,采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
当在初学时,通常以“全开纸”书写作品,如须写较小些,可裁成二等分,称为“对开”,裁三等分是“三开”,裁四等分为“四开”,这些称呼已成为一般使用者的习惯,不过除了这些尺寸外,也可依需要来裁开使用。
再说说竹纸,也就是所谓的川宣,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产的竹纸,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三个“最”: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全县国画纸1998年产量达3690吨,居全国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应天时地利而生,它的生产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序完全相符,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15个环节。前人概括为24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3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
对夹江竹纸,从古就有“立起来一照当镜子,铺起来一摸像绸子”的说法,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造纸机器的出现,上世纪末在夹江县已经很难再见到手工造纸作坊,因为对原材料和造纸工序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许多手工作坊面临困境。许多造纸大户也因为生产工序繁复、出产慢而放弃了手工造纸的技艺转为用机器生产。
随着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近些年夹江人重拾传承传统技艺,手工造纸也已慢慢恢复。
由于竹纸的原料成本低,纸性好,因此在书画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等特色,这种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纸有着其它纸张不可替代的品质,洁白绵密,浸润保墨的特点,油嫩肌细,文人墨客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因此夹江书画纸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上等纸张。2006年5月,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
夹江书画纸的成名
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安徽沦陷,聚集在陪都重庆的文化人断了宣纸来源,被迫改用夹江竹纸。普通人用于书写还没什么,对于用惯了高级书画纸的张大千来说,严重影响创作。迫不得已,他亲自跑到夹江马村乡,了解夹江纸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改良。
张大千对夹江马村的竹纸做了两个重大改变:一是在纯竹料纸浆里加入麻料纤维,提高纸张的拉力和韧性;二是改变传统的天然漂白法,采用从英、德等国进口的漂白粉,以增加纸面的白度。改良后的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张大千给它定名为蜀笺。夹江书画纸一炮而红,风行抗战大后方书画界,代替了宣纸。为了纪念张大千,1983年夹江县政府将该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至今,夹江书画纸还是惟一能够对泾县宣纸形成威胁的竹纸——尽管它并不纯粹。由于加入了麻料纤维,夹江书画纸更恰当的名字是混料纸;由于使用漂白剂和机器打浆,它也不是手工纸,而是半机制纸。
宣纸与手工纯竹纸相比,宣纸可保存上千年,白度高,拉力强,而竹纸可保存四百年左右。但是成本与宣纸相比要低很多,非常适宜书法练习。
其实每种纸都有它的用途和市场,都有存在的意义,没必要非要比较个高下好坏,只有适合书画者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系从网络摘抄,助大家对宣纸的购买选择有所参考帮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