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门训:第十二课 活得像基督

耶稣门训:第十二课  活得像基督

学习者:使徒雅各和约翰

太 20:17 -28

17 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18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 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19 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20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21 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22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23 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24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

25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26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27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28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破冰故事

2007年之前,有多少人认为希拉里一定会竞选美国总统?你在白宫住了八年,丈夫承认与年轻白宫实习生发生了“不恰当关系”,又因被控伪证罪与妨碍司法罪而被弹劾,你是否仍会竞选总统呢?不但如此,你的配偶终于承认与弗劳尔斯(GenniferHowers)维持了12年的情人关系,又被琼斯(Paula Jones)指控性骚扰,你会愿意重新面对这些问题、媒体的骚扰和众人的监督吗?

笔者和妻子猜测希拉里、克林顿是否会参加总统竞选时,妻子坚持说“肯定会”,但我榣头,难以置信地说:“绝不可能。”

当时,民意调查(CNN/USA Today/Gallup)显示,只有16%的受访者说他们“肯定”投希拉里一票,而51%说他们绝对不投票给她。她的受欢迎程度甚至比非常明确地声明不会参选总统的人国务卿赖斯(Condoleezza Rice) 更低。

一年后,我必须承认自己错了。甚至我的好朋友胡翼权牧师都认为希拉里会参选。事后他说:“我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儿子,但我内心感到她是雄心勃勃,看到机会就会爬上社会阶梯顶点的女人。”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说权力是最强的春药。

门徒首次在加利利听说耶稣会被出卖的时候,就“大大的忧愁”(太17:22-23)。现在耶稣迈向耶路撒冷 (太20:17),他们的利益冲突更大。之前,耶稣告诉他们人子将要被卖、被杀害(太17:22-23);现在,他透露更多,但得到的很少:他说“他们要定他死罪……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太20:18-19) 。另外,希腊文的“钉在十字架上”第一次出现在圣经中。

不管耶稣如何迫切,门徒都抱着无所谓及不在乎的态度,甚或更难看的反应。门徒不但不忧愁,当中的两位甚至心中另有谋算。他们前往耶路撒冷的目的是拉拢关系,拿得好处,攫取权力。

为何权力如此吸引人?

为何有人想要更多的权力?

为什么人赶着去填补权力的真空?

什么是权力与野心之外的另外选择?

一、活得单纯不夸张

17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18“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 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19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20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21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太 20:17-21)

有富商看到渔夫坐在船上,与小朋友玩耍,就替他担心。

商人问:“你为什么不撒网捕鱼?”

渔夫回答:“因为我抓够一天的鱼。”

商人问:“你为什么不抓更多呢?”

渔夫反问:“我为什么要抓更多呢?”

商人说:“你可以赚更多钱啊!然后可以买一只更大的船,开到更深的水去,抓更多的鱼。然后你会赚足够的钱去买尼龙渔网,用该渔网去捕捉更多鱼和赚更多钱。你可以用这些钱两只船,也许三只船。你最终可以拥有一队船,成为富翁,像我一样。”

渔夫问:“那我之后做什么呢?”

商人说:“你可以好好享受生活。”

渔夫感到困惑,就看着商人问:“你以为我现在干什么?”

西庇太儿子的母亲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有趣人物。她从加利利跟随耶稣,是来服侍他的众多妇女之一(太 27:55-56),所以跟其他门徒一样,清楚知道耶稣要往耶路撒冷去,并晓得现在是向耶稣提出要求的最好机会。

这个犹太女子是骄傲的母亲,是重量级对手、强硬的谈判代表,是耶稣根本没有需要应付的人。她堪比“现代虎妈”,已经打好算盘,知道耶稣的左右边是容不下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人,而坐在耶稣前面或后面都是无礼、不适合、尴尬的事情。而且,他们一家三口比任何家庭为耶稣的需要和事奉作了更大的贡献,因此该获更多好处。

西庇太儿子的母亲主动伸出一臂之力,发表她的意见;她不为自己或耶稣说话,而为儿子说话。这个妈妈不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实话直说,说出了伤人感情的话。她更添加了奥斯卡级的戏剧性表演:在向主耶稣邀功之前,先下跪敬拜。

“跪”(proskunueo)(太20:20)是希腊文最传统的“敬拜”或“崇拜”字眼。

笔者常说,马太福音是“崇拜”的福音;“崇拜”在这福音书中出现了13次,比两次出现在路加福音,两次出现在马可福音,11次出现在约翰福音更多。在新约中,比马太福音更多使用这词的是启示录。

你可知西庇太儿子的母亲比门徒更早“拜”耶稣?门徒首次“拜”耶稣是在他复活之后(太28:9、17)。

耶稣并没有因她古怪、人为的表现而气愤;他从头到尾没有责备她,因为她深深明白耶稣要往耶路撒冷成立天国,并完成神的救恩计划;她只不过藉此良机来替两个儿子赎回双倍赠券(Double Coupons)。她的绝顶表现和情词迫切的恳求感动了耶稣,让耶稣问她请求的是什么。但是耶稣也惊讶她竟大胆要求她不知道成本的东西。

“叫”(太20:21)是重要而迫切的命令语气。耶稣被出卖,经历三重目的——被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这是第一次预言他被钉十架 (太20:19),但她不领会,这对她也没有意义。

但西庇太儿子的母亲的事工是什么?就是服侍神,不是服侍自己的儿子;是跟随神,不是跟随儿子。后来在福音书里,她再出场时已是回转走在正道上:“有好些妇女在那里,远远地观看;她们是从加利利跟随耶稣来服侍他的。内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太27:55-56)

二、活得无私不争权

22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

23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

24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太20:22-24)

有一次,一位前辈接到年青传道者的邀请,请他到教会讲道。他说:“我还记得你很多年前在我父亲的教会传道。我的母亲已经工作了一夜,吃过晚饭后,你洗碗碟,我永不会忘记这事。我忘了你的讲章,但没有忘记你在我母亲家里洗碗碟。”

你知道雅各和约翰跟随耶稣要付上什么代价,尤其是对雅各?他20次跟约翰的名字一起列出,每次的次序都是雅各先行的,除了一次是例外(路9:28)。雅各是第一名殉道的门徒,当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时,他死于希律王的刀下(徒12:1-2)。耶稣说地位、年资和优势在他的国度里不是任凭我们去要求或选择的。神是公正、客观、公义、智慧而通达的。

不过,其余十个门徒的反应就没有那么友善。他们听见就恼怒、发火及气馁。

希腊文“恼怒”(太20:24)在圣经中出现了七次,其中两次形容这事件(可10:41)。门徒责备那些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的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可10:14);这词也形容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治好了瞎子、瘸子,与看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太21:14-15);另一次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也令他们恼怒(路13:14)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记载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有女人把贵重的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时,门徒对那女人“不喜悦”(太26:8)和“生气”(可 14:4);“不喜悦”和“生气”在原文与“恼怒”是相同的词。他们“恼怒”,因那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賙济穷人。然而,这是门徒第一次彼此攻击,终于感受到给人“恼怒”的滋味。

门徒之间所谓的团结即将瓦解。

合一变为不合一,

善待变成虐待,

同心变为异心。

他们无法相信雅各和约翰会变得那么无耻,诡计多端,竟然带妈妈去见耶稣,尤其是在旁人眼中,他们是最理想的跟从者,舍了船,别了父亲来跟从耶稣(太4:22)。最令人感到气愤的是,他们回答耶稣说:“我们能”(太20:22)。

他们应该对母亲说:“哎呀,妈妈,这样做很尴尬哦”,“请不要干扰我们的事”,“我的脸要摆到哪里去?”他们的回答表明这计划不是完全他们母亲一人的想法和责任,也呈现出他们包藏在心底的野心。“我们能”这回答显示他们都预先知道,表示赞同,同坐一条船,有份参与,且恬不知耻。

三、活得谦卑不抢位

25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

26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27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28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5-28)

传教士博瑞恩(William Whiting Borden)的故事最能鼓舞人心。他可能是最富有的宣教士,因他的家族是以出产牛奶和奶制品、做房地产致富的。1909年,博瑞恩毕业于耶鲁大学,其后毕业于普林斯顿神学院。又创办了耶鲁大学救济会帮助贫困人,主持耶鲁大学宣教会议,并且是优等学生荣誉会的会长。

后来博瑞恩决定向中国北部的穆斯林群众传教。25岁时前往埃及受训,感染脑膜炎而过世,葬在开罗。博瑞恩留下1,000,000元捐赠中国内地会及其他基督教机构。在中国兰州的博瑞恩纪念医院也以他命名。

他逝世后,有人找到他的圣经,并交回他的父母。在圣经的背面他曾写下“我不保留”,而日期显示是他放弃财富,定意去宣教时写的。

之后,他又写下:“我不退缩”,而日期是他父亲不许他再在公司上班时写的。

他在埃及临死前—段时间,再加上一句:“我不遗憾”。

博瑞恩的碑文上写着:“除了是因为对基督的信心之外,这样的生活是很难去理解的”。

什么是耶稣将要喝的杯?

耶稣来到客西马尼园,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并两次祈求父神叫这“杯”离开他(太26:39、42;可14:36;路 22:42)。

著名解经家斯特德迈(Ray Stedman)说此杯是“极度痛苦、与神可怕分离的杯。”

耶稣并没有要我们否定自己的个性或背弃所爱的人,而是背对特权、权力和声望。我们必须与外邦人的君王及大臣有所分别,他们懂得“治理”(kata-kurieuo)和“管束”(kat-exousiazo)下属的方法(太20:25)。这两个希腊文动词拥有“下/对”(kata)的介词,两个词都是首次出现在圣经里。相反,耶稣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赎价”一词是圣经特定形容耶稣的词,在马可福音同一描述中只重复一次(可10:45)。

门徒要求管理的职位,耶稣给他们一生事奉的岗位;

他们求荣誉,耶稣给谦卑;

他们谋高位,耶稣论降服;

他们追求尊荣与伟大,耶稣寻求真诚和善良。

耶稣的言语强硬而率直。

希腊文记载:“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diakons/servant)。谁愿为首(protos),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doulos/slave)。”(太20:26-27)

由此可见,耶稣由“大”(megas)前进到“首”(protos),从“用 人”(diakonos/servant)降到“仆人(奴仆)”(doulos/slave)。

世界有许多“大人”或“大人物”,但是只有 一个“首”;如果你的愿望是当“首”,你必要从“用人”(diakonos/servant)降到“仆人(奴仆)”(doulos/slave)的身份。仆人不像用人,比他们更低下。奴隶不但做最卑贱、卑微的事情,被人拥有且没有权利。用人虽然低下,但奴隶什么都不是,他的价值操纵在主人的手里。

结语:

耶稣的挑战是不单要拒绝权力,更要学像他的事奉及牺牲。信徒虽不被权力吸引,但同样也不被事奉吸引,因为事奉需要献上、牺牲、被审查。

你要在世人眼中还是在神的眼中看为伟大?

权力应伴随着责任、谦卑、爱心。你是否愿意跟随耶稣走牺牲、舍己,甚至受苦的道路,而不是追逐成功与功名?

你是否无条件地跟随他,丝毫也不保留?

查经讨论:

1、试把经文分段,并写出主题。(太20:17-28)

2、耶稣在什么情况下和对什么人,预言他的受苦受难? (太20:17)

3、耶稣预言要经历什么样的事?(太20:18-19)

4、门徒对耶稣的预言有什么回应?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和她两个儿子有什么反应?(太20:20-21)

5、为什么西庇太儿子的母亲要为儿子求?其他门徒又有何反应?(太20:21-22、24)

6、耶稣对西庇太儿子的母亲的要求有何回应?(太20:20-23)

7、最后耶稣又再教训门徒(太20:25-27),这教训对外邦人和门徒有何不同?

8、耶稣为门徒立下什么榜样(太20:28)?

应用分享:

1、在世上,你希望处于什么位置?你对现时的位置满意吗?你希望自己在天国有什么位置?为什么?

2、身为父母亲,你能和儿女一同来到神面前吗?除得救外,你们还会求什么?哪件事是最重要的?

3、主的杯我们能喝吗?我们愿意自己的儿女跟从主,喝他的杯吗?还是比较重视他们在地上的地位?

4、试分享你观察到的情况:现时的教会有争位的情况吗?这情形在我们的团契或小组中出现吗?若发生这些事,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如何防备?

5、分享我们如何学习作主的门徒,以及一同喝主的杯?

6、分享一项你学作门徒的得着/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耶稣门训:第十二课 活得像基督)